空间治理:杭州商务楼宇社区发展的未来转向
  发布时间:2022-10-14 09:44   来源: 城市怎么办

问题的提出:

方兴未艾的商务楼宇社区  

2022年5月,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是把‘党建统领、整体智治’落到最后一公里、推动数字化改革‘1612’体系特别是基层治理‘141’体系贯通到社区的重要抓手”,并提出“实施城乡社区自治组织赋能工程,大力推进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加强特殊类型社区的治理”。

商务楼宇社区作为特殊类型社区,其理念的付诸实践,大约可以追溯到2009年的杭州市下城区(现拱墅区,下同),辖区内的天水街道在全国率先提出“楼宇社区”概念并成立了全省首个楼宇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楼宇精细化管理并尝试楼宇社区化管理服务;与此同时,在楼宇党建方面具有标杆意义的楼宇集群党委,在杭州西湖区正式建立。楼宇社区、楼宇集群党委,可以算是杭州在楼宇经济发展方面探索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全国“样板”。12年来,坤和商务社区持续释放“中国第一楼宇社区”全国样板效应,通过楼宇社区服务模式的创新推动,不断做大做强楼宇共富基本单元,不仅丰富了楼宇经济的内涵,也带动了商圈全域发展,促进了楼宇经济的有机迭代更新。

楼宇社区服务模式强调的是政府的综合服务、“一站式”服务,就是将政府的行政服务职能延伸到楼宇或楼宇集群中,为楼宇入驻企业提供便捷、周到的行政服务。有学者认为,随着“政府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事中心”在各城市的相继建立,加之各地政府重视招商和企业服务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弱化了当初楼宇社区所定位的功能,历经10年的楼宇社区模式已渐渐走进楼宇经济的历史。但本文提出,聚焦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的契机,政府与商务楼宇企业之间的关系已不再停留在“引进来”,而是需要转向“留下来”。“留下来”意味着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继续为商务楼宇企业及职业群体提供原有的公共服务,更要将城市社区治理的理念贯穿至商务楼宇社区治理之中,将商务楼宇作为城市社区治理的特有治理空间和需要开展的基层社区治理区域,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通过推动“物质-社会-文化”空间再造与交融深化治理内涵,以激活所有“楼中人”参与治理意识,逐步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幸福商务楼宇社区,提高“楼中人”的幸福指数,最终实现商务楼宇社区发展走向善治。

空间治理:

剖析商务楼宇社区转向的分析框架和实践路径 

“空间”概念源自地理学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是客观存在的容积、载体和场所。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哲学反思、学科整合和时空转变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之下,“空间转向”应运而生——即空间要素开始逐步进入社会理论的论域。其中,亨利·列斐伏尔是最早系统阐述空间概念的集大成者。他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明确提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具有建构性的力量和能力,所以相对于传统意义上讨论的物质(自然)空间和精神(心理)空间,空间又被赋予了社会属性,从而建构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位一体的空间观。将空间治理理论引入商务楼宇社区场域中,在遵循生态化、数字化、人本化理念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商务楼宇社区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其中物质空间主要包括社区景观、区域功能、数字化应用等基础建设,社会空间主要包括组织架构、营商环境、共参共助等权利结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社区制度规范、社区公约和文化活动等。

作为全国第一个楼宇社区理念首创地,第一个楼道党支部诞生地,第一个三方协同实体运作实践地,近年来,杭州市始终走在党建统领网格智治的重塑变革的前沿,着力打造以实体化运作、网格化治理、片区化服务、数字化支撑为核心属性的商务楼宇社区化发展新模式,持续推动党建统领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卓有成效。

1.“三化”融合,以物质空间治理助力“生态共同体”建设

一是探索实体化运作的社区化发展新模式。新天地商务社区位于东新街道万家星城社区内,建筑体量180万方,集总部经济、商务办公、特色商业于一体,集聚了5000余家新兴企业、近2万青年人才;但和许多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一样,大量的市场主体、多元的经济业态在带来蓬勃发展生机的同时,也给基层社区带来了管理服务半径过大、主体对象复杂、资源力量配套不足等困难。为了破解无人管、多头管、管不了的问题,东新街道将新天地这个庞大的经济体纳入专门管理服务单元,由万家星城社区负责居民小区管理等传统社区职能,由新成立的商务社区承担商务区的发展治理任务,同时将党群建设、经济服务、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等职能向商务楼宇延伸,打通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同步,社区依托新天地党群服务中心实体化企业服务阵地、“一站式”企业服务窗口等配套功能空间,打造全方位、实体化的为企服务平台。

二是注重区域功能化的融合与提升。商务楼宇社区要树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市综合功能区、城市综合体理念,将适当的商业、休闲、旅游、体育、文化、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引进楼宇、街区、园区,使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打造“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通勤圈·就业圈·消费圈·社交圈·教育圈·医疗圈·运动圈·休闲圈·生态圈”的新型社区共同体,为楼宇中的“上班族”提供便利、丰富的工作、生活条件。如坤和商务社区盘活商圈楼宇资源,立足楼宇员工创业、交友、停车、入学入托等“刚需”,构建10分钟生活圈;新天地商务社区为满足青年人才社交娱乐需求,构建区域轻社交引力场、打造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嵌入式体育设施”。

三是强化数字化基础建设助力场景应用。随着楼宇数字化的推进,各商务楼宇社区积极探索“线下+线上”立体发展模式,打造数字楼宇驾驶舱和各类应用场景。比如在企业管理和服务方面,坤和商务社区积极探索数字楼宇驾驶舱“一屏统揽”,建立一企一册档案信息;新天地商务社区率先试点应用“云上拱墅”小程序和“红领智治通”平台,庆春商务社区试点应用“红领智治通”系统和“运河大家园”小程序,共同探索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员工招聘等线上服务的路径。又如在应用场景方面,坤和商务社区探索“通停通付”模式,在商场、楼宇、酒店等多主体间实现联动停车,缓解商圈“停车难”问题;运河商务社区将全域楼宇会议室、健身场地、“午间一小时”活动等共享资源搬上“云”,同时在企业服务端以网上预约方式对外开放预约。这些数字赋能,既便于社区的综合管理,也利于密切“社区-园区-企业-员工”间的关系,“一端受理、一网通办”的服务方式拓宽了物质治理空间,也变“企业服务员”为“发展共同体”。

2.多元合作,以社会空间治理助力“生产共同体”建设

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创新多元合作治理模式。“大力推进党建统领网格智治,加强特殊类型社区的治理”是政府推动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这里的治理空间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指在党的引领下,各方面治理主体统筹发挥作用,扩大市场调节之外的社会治理网络,把商务楼宇打造成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理念在商务楼宇的落实。自2009年坤和商务社区探索“三位一体”楼宇社区治理运作模式以来,各社区始终坚持将党委放在核心地位,并不断丰富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商务楼宇的经济空间与政党建设的政治空间相互融合,实现了治理在社会空间的延伸和优化。

二是倡导“店小二精神”,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城市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必须以人为核心。对于楼宇企业而言,政府和服务商就是“店小二”,企业需要什么,政府和服务商就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支持,让企业在“店小二精神”中感受到良好的营商环境。坤和商务社区在推进“经济建设、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综合治理、党群建设”等“五进楼宇”基础上,围绕“省心、暖心、舒心”总结提炼了党建、经济工作双十法,其中“私人订制”就是“店小二”服务的典型。电竞中心商务社区响应“最多跑一次”号召,在园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5个服务窗口及1台24小时办事服务综合自助机,让园区企业和员工享受“足不出园”就能办理工商注册等各项业务,既优化了营商环境,又提高了企业的幸福指数。

三是建立共参共助机制,促进社区合作治理。社会空间的主要特征是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生活方式,政府、社团、企业、商务楼宇业主、社会工作者和职业群体等多重关系在空间中交织与循环互动,促进社区公共空间得以产生并充满“社会性”、“社区性”意义,其中共参共助建设表现较为鲜明。坤和商务社区组建“民主议事会”,每年通过邀请楼宇企业、“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议事,并开展线上满意度调查,“即时响应”使营商环境更优化。庆春商务社区建立共助机制,联合20余家金融机构,成立“潮鸣红云金融业红盟”,推出“金融智库”等“十个一”服务,帮助中小企业缓解疫情下贷款融资难、经营发展难等困境。

3.“双力”驱动,以文化空间治理助力“生活共同体”建设

一是发挥思想驱动力,推行公约之治。近年来,杭州商务楼宇社区治理卓有成效,但仍普遍存在着共同体困境,即表现为“楼中人”社区归属感不强、认同度低,人际关系冷漠、粘性不高等。针对上述问题,部分商务楼宇社区参考城市社区治理经验,制定《楼宇公约》,一方面赋予楼宇企业及职业群体参与决策的机会,并逐步唤醒其自我权利的意识;另一方面,公约的制定有利于多元主体共同承担起治理社区的职责,从而推进生态共同体、生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等建设。如庆春商务社区发布《楼宇公约》,内含楼事、楼企、优商、英才等多方面,组建楼宇物业联络群,设立楼宇微消站,延伸“潮邻议事厅”平台,以资源、需求、项目“三项清单”为抓手,发动楼宇党员认领志愿服务、环境美化等任务,提高企业及员工主动参与楼宇治理的意识和责任。

二是发挥精神内动力,催生文化之治。楼宇邻里关系的构建,首先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楼宇文化。楼宇文化的建设,党组织是核心平台,了解楼宇入驻企业和员工的需求是开展楼宇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且文化建设要与服务楼宇企业经济发展战略相统一,否则既吸引不了“楼中人”的参与,也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坤和商务社区着眼于楼宇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依托社区人才之家提供“一站服务”,设计“乐创训练营”、“乐创讲堂”等文化活动,为青年创客提供专业指导服务,进一步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庆春商务社区依托党建平台,举办楼宇文化节,通过组建丰富多彩的兴趣社团、举办“金融市集”、“大咖讲座”、“创意手作坊”等各类活动,深受楼宇白领们的欢迎,持续催生发展活力。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的空间治理分析框架对杭州市商务楼宇社区在运营模式、数字建设、治理架构、服务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剖析,其中物质空间是商务楼宇社区发展的基础,社会空间是商务楼宇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文化空间是提供软实力的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以企业集聚为共富基本单元的商务楼宇社区的高质量发展。

研究认为,三重空间虽为独立个体,但其内在动力的空间生产离不开三重空间的相互建构。第一,商务楼宇社区的未来转向不应聚焦于某一空间的单一治理,比如杭州新天地商务社区打造的“咖啡会客厅”,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年轻人喜爱的生活社交方式对商务楼宇社区的物质空间进行了区域功能的改造与提升,后逐步发展为依托该空间打造以“咖啡+”为主题的企业协商议事服务平台,协同“产业联盟”“楼事会”等企业自治服务组织,引导共商共议、共建共享的楼宇自治模式;同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大咖说”“创客空间”“午间一小时”等系列活动,拉近企业交流服务的“最后一百米”,最终实现基于物质空间再造的三重空间治理的有机融合。第二,商务楼宇社区的三重空间再造应根据“楼中人”的年龄代际变化而调整,随着生活水平、知识视野等的提高,楼宇中的白领们相对他们的上一代而言,更注重在工作中享受生活,因而打造“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通勤圈·就业圈·消费圈·社交圈·教育圈·医疗圈·运动圈·休闲圈·生态圈”的新型社区共同体,加强商务楼宇社区的“三生”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作统领、资源整合作用,同时应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做法引入商务楼宇,这不但有利于创新商务楼宇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形式,同时能提升社区共同体意识和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效鸿. 楼宇经济十年[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306-315.

[2]汪鸿波,费梅苹. 商务楼宇社区:城市社区治理的空间转向[J]. 学习与实践,2018(8):95-96.

[3]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J].社会,2006(2):34-48.

[4]王海荣.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9:70-71.

[5]伍乐平,张晓萍.国内外“文化空间”研究的多维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7(3):7-12.

[6]张琦,杨铭宇. 空间治理: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路向——基于Q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案例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129-130.

[7]李睿. 上海市商务楼宇多元治理研究——以C区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2021:16-17.

[8]王思斌.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与实践[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5(6):41-42.

[9]全省首个实体化商圈楼宇社区落地拱墅!五级结对联建助力共富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N]. https://mp.weixin.qq.com/s/XJ5fmyKIcC0ynN9qBKbqmA,2022-06-27.

[10]激发楼宇乘数效应 做强商圈共富单元[N]. https://mp.weixin.qq.com/s/U-PlQfp_3A14dCG4Z70DzA,2022-06-07.

[11]李锦峰. “楼宇社区”:商务楼宇党建的观念重塑与空间再造——基于上海市淮海中路街道楼宇党建的经验分析[J]. 探索,2019(1):104-105.

[12]潮鸣·庆春商务社区:全域治理一体化,共筑楼宇生态圈[N]. https://mp.weixin.qq.com/s/YpNnSqWErFlNwYQSF2O06w,2022-08-16.

审核:毛燕武

  作者:韩巧燕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