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好牌,更要打好牌:夜经济之火如何长燃不熄
  发布时间:2022-10-12 09:57   来源:城市怎么办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贸易与投资壁垒再度强化,国内经济结构面临极大挑战。面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长远发展做好战略部署。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即是要将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将国内大循环打造为经济稳定运行的主心轴。

2019年,“夜经济”一词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全网热议,成为当年度网络媒体热词。夜经济,亦称为“夜间经济”,是指发生在当日18点至次日6点间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通常以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为主要消费群体,以餐饮、旅游、购物、娱乐等第三产业为主要形式。据智研咨询发布的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达到30.9万亿元,同比增速达17.05%。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夜间消费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其对整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仍不容忽视。大力支持发展夜经济,不仅是立稳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途径,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推手。

1

夜经济:

为空心夜城配“一剂良方”

20世纪90年代,英国逐渐迈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中心夜间空巢现象突出,逆城市化和郊区化趋势显现。1991年,由“创意城市之父”查尔斯·兰德里(Charles Landry)创立的创意城市研究组织“传通媒体(Comedia)”发布《时间之外:关于英国12个城市中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研究》,首次提出了夜经济(night-time economy)的概念,主张放松管制以促进夜间经济发展。该研究报告认为,延长城市中心地区经济活跃时长,是城市经济“翻倍”的机会,也是应对城市空心化的解决路径。1995年,夜间经济被正式写入英国城市发展战略,以城市文化、产业优势、夜间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夜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2

一路走来:

我国夜经济的发展历程

早在“夜经济”概念提出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活跃的夜间经济文化活动。历史上真正的毫无宵禁的夜市就自宋形成,北宋统治者自立国之初便采取了惠商措施,南宋政府则为促进工商业发展,特地延长交易时间,造就了“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的繁荣景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繁荣,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夜经济载体由最早的夜市转向经济商圈,并正向综合性经济聚集区升级。

夜经济1.0

灯光夜市野蛮生长

1984年5月,广州设立全国首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每天晚上6点半到深夜11点,来自全国各地的淘货客们聚集于此,将最新的欧美日本时装产品带回家乡。经营高峰期间,整个灯光夜市的摊档数量高达1000多家。西湖路灯光夜市的出现,极大刺激了国内对体验多元文化的需求,成功激活了市场经济。自此,全国各大城市掀起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广州在西湖路灯光夜市开市后又新办起17个灯光夜市,此外还有南京三牌楼夜市、厦门定安夜市等著名夜市,各个灯火通明、热闹非凡。2000年左右,全国夜市发展规模达到顶峰。

夜经济2.0

城市商圈登上舞台

随着夜市规模不断扩大,诸如火灾隐患突出、卫生状况欠佳、占道堵塞交通等问题滋生,无法与高品质城市建设相兼容。出于城市规划和市容整治需要,广州于2012年关闭所有夜市,有着15年历史的南京三牌楼夜市在2013年关闭,夜市关闭潮来袭,取而代之的是适应高品质城市化建设要求的夜经济载体“商圈”。

商圈,是以单体商店及其所在地或各种规模商业聚集区域为中心,沿一定方向和距离延伸并吸引消费者的辐射范围。与灯光夜市相比,商圈在经济活跃度、环境友好度、卫生整洁度、业态丰富度上均有显著提升,这得益于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有效的城市治理手段和丰富的商圈融资渠道。截至2021年,广州天河路商圈聚集的商家品牌数超过1万,单日客流量峰值达400万人次。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杭州湖滨、南京新街口、广州天河路、重庆解放碑等国内著名商圈已成为夜经济“主战场”。

夜经济3.0

经济集聚区初具雏形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不断升级,对城市夜经济的多样化、便利性和舒适度有更高的要求。考虑到单个商圈的辐射范围有限,且多个商圈间存在业态重叠和市场竞争,城市夜经济需从长远发展的视角进行规划,突出差异、确保兼容。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以文化和旅游消费为突破口,深挖文旅消费潜力。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申报工作,旨在遴选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典型示范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夜经济品牌。与商圈相比,以文旅消费为内核的经济集聚区,具有更丰富的业态、更强的消费聚集能力,尤其是在夜间景观、特色文化、休闲体验的融合度上相对更加突出。

3

何去何从:

走好夜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01

认清三个问题

一是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为激活城市夜经济,各线城市中心城区以打造商圈和聚集区为目标,多地同时启动商业中心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不同商圈的辐射范围存在重叠,商业流向优势商圈集中,导致热门商圈大型商业设施供给短缺,同时冷门商圈的商业设施供给过剩,出现商业项目闲置、招商运营停摆、经营困难等系列问题,造成大量商业资源闲置和浪费。

二是基础设施有待更新。在文旅消费集聚区开发过程中,具有丰富人文资源和优越地理区位的地区往往面临基础设施陈旧、市政设施不足等问题。部分已建成的商圈大型商业设施老化折损,基础设施缺少维护和更新。部分热门商圈周边停车位匮乏,交通拥堵现象严重,路面交通难以发挥作用,地下交通处于饱和状态。

三是文旅融合有待深入。部分城市在以文化为内核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的过程中,对地方独有的特色历史文化挖掘不足,仅在既有夜市或商圈的基础上,简单挂上“xx文化节”“xx历史文化街区”的招牌。甚有部分城市不加思考地直接照搬其他地区文旅融合模式,同质化、低水平建设情况严重,不仅影响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体验,更制约了未来发展文旅融合夜经济的可能性。

02

坚持一个原则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夜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规律的体现。因此,发展城市夜经济要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应该也必须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导向,如此才能“借力发力”,带动消费增长、促进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市场等。换言之,“夜经济”应依托于现代劳动休息制度,充分建立在劳动者自然增加的闲暇时间上,需警惕将“夜经济”打造为“熬夜经济”。脱离基本需求打造的夜经济,是对城市资源的浪费,必是昙花一现的表面工程。

03

明确三个思路

立足本土,打造地方品牌。放眼全球,经久不衰的城市夜经济无一不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有关,如英国伦敦的酒吧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日本东京的潮流文化,法国巴黎的歌剧艺术文化等,涉及食、宿、游、购、娱等各种形式。我国历史悠久,立足于本土传统文化,打造地方夜经济品牌,不仅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更是不可替代的时代印记。各个城市应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树立品牌意识,因地制宜创新产品服务,有选择地借鉴其他国家或城市的成功经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夜经济。

精细管理,完善配套服务。城市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城市管理者的服务保障,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消费环境维护与美化、利商惠民政策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针对城市夜经济发展中的负外部性,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严管噪音污染、用电用火风险、垃圾废物处置等,有序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市场配置力“三力合一”,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提升夜经济管理效率。

转型升级,瞄准绿色低碳。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将持续向“绿色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亦是如此。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前瞻意识,充分考虑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更新需要,在城市夜经济的规划阶段,将“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理念融入其中,逐步将低碳建材、低碳能源、绿色产品等引入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和配套设施建设,主打”绿色、低碳、环保”等城市夜经济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城市夜经济典型。

参考资料:

[1]王国平.研究通报(2020)11号:关于发展夜间经济的思考.2020.

[2]Rovert Shaw.Beyond night-time economy:Affective atmospheres of the urban night[J].Geoforum,2014,51,87-95.

[3]Comedia.Out of hours: a study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in twelve town centres in the UK[R].London:Comedia,1991.

[4]胥迪.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夜经济发展探究[J].北京文化创意,2021(01):47-54.

[5]郑自立.文化与“夜经济”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06):57-62.

[6]于萍.夜间旅游与夜经济: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改革与战略,2010,26(10):32-33+128.

[7]常红.推动城市商圈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OL].人民网,2021-10-26.

[8]陈浩杰,张安彤.夜经济,可不只是逛个夜市[OL].新华社,2022-07-05.

[9]齐志明,王伟健,张文.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2-09-30.

[10]王立彬.“夜经济”不是熬夜经济[OL].新华社,2019-08-06.

[11]王政淇,于子青,王潇潇.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OL].人民网,2019-10-10.

审核:蔡峻

  作者:杨之颖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