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版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认知经验,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与中国雕版印刷历史相始终。世界非遗雕版印刷技艺蕴含着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精神文化特质,是名城的内核与灵魂,其创造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互依赖,相得益彰。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雕版印刷非遗的时代价值,将其保护与传承放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视域,研究二者的互动逻辑,对当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引言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雕版刻书历史悠久,成就斐然,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现代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近代以来扬州传统雕版印刷业式微,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传统雕版印刷业带着曾经的荣耀淡出了印刷业的舞台。
作为我国唯一一座能传承并再现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工艺整套生产流程的城市,其根植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刻书业繁盛的名城扬州,探讨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将其放置于技艺生成的生产与生活的实践空间,即历史文化名城视野进行整体观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要关注历史遗存、历代建筑以及古城风貌肌理等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关注那些被现代工业文明和全球化裹挟下行将消逝的以手工形式、个体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技艺、民间绝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有的对雕版印刷的研究,主要关注其起源、传播、历史发展脉络、非遗视野下的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传承等方面;而我国历史上雕版刻书繁荣的重镇大多是如西安、洛阳、杭州、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名城是雕版印刷技艺生成的重要文化场域。新的历史时期,弘扬雕版印刷非遗的时代价值,将其保护与传承放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视域,并研究二者的互动逻辑,对当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雕版印刷非遗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雕版印刷技艺的发明和对外传播,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文脉的绵长和华夏文明对世界作出的杰出贡献,雕版印刷非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它还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印刷技艺渊薮抒写民族文化自信
恩格斯在其《咏印刷术的发明》一诗中,将中国的印刷术比作“启蒙者”“崇高的天神”。我国著名的版本学家曹之先生从社会需求、物质基础、技术基础三个方面全面考量,认为雕版印刷术肇始于唐初武则天时代,最早的印刷品是佛经和“印纸“(即商人交易的凭证)。大约从10世纪开始,我国的雕版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琉球等东亚诸国,南传越南、菲律宾等南洋诸国,西传新疆、伊朗等中亚诸国,13—14世纪以雕版图画(纸牌)为媒介传入西方。在雕版印刷发明了400年后(11世纪),中国又发明了木活字印刷,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才发明了铅活字印刷。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雕版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认知经验,是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华民族保持文明定力的坚实根基之重要成分。
独特珍贵遗产彰显民族文化底蕴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印刷术的传入,雕版印刷因其依赖手工雕刻、技术要求高、成书速度慢、成本高等原因,逐渐退出了印刷业的历史主舞台。但是,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保存雕版印刷技艺的各城市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扬州、2008年连城、2011年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及同仁刻版印刷技艺纷纷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以扬州为牵头城市申报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成功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唐初中国发明雕版印刷后至谷登堡在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技艺的七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在散发着油墨香的宣纸上阅读佛经、儒家经典、古典诗词、医书、算书及各种日用百全书时,西方人只能用在莎草纸或羊皮纸上手抄传看。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中国的独特珍贵遗产,彰显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展陈体验空间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随着大众文化消费的个性化和体验化发展,分众化、圈层化、垂直化的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新人群、新圈层的文化需求带动产品创新和市场进一步细分,不断释放文化旅游活力。继国内多个城市申报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遗成功,不同形式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研习场所和文化体验空间纷纷设立,如扬州市2005年成立了国内唯一的一个雕版印刷专业博物馆,除了陈列十万多片古籍雕版版片外,还同时展示全套雕版工艺流程,融知识介绍、现场演示、观众互动为一体;2017年安徽祁门成立了“徽州正言雕版非遗传习所”,牯牛降景区现场展示雕版印刷制作、传授学生并提供游客现场体验服务。博物馆和陈列研习场所的雕版技艺非遗展示和体验项目,有效地整合并扩容了传统单一景点的旅游,是文旅融合的有效示范,也助推了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蕴含教育价值提升民族综合素质
雕版印刷技艺发明之后,早期的雕版印刷物以佛经、日历、诗歌为主,从唐代至清代,雕版印刷刻印了大量的《五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和重要的子书、医卜星相、文学作品等,使得知识信息的传播在质和量上都产生了巨大飞跃,成为社会发展、宗教繁荣、科学普及、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对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了巨大贡献。雕版印刷博物馆陈列的大量珍版古籍及几十万片珍稀版片,使得今人能够欣赏古籍珍版线装书的精美,领略雕版工匠们写字、刻字、印刷、装帧过程中的专注和匠心,体会整个雕版印刷流程的繁复和严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雕版印刷技艺及其产品蕴含着德育、智育和意志品质教育的价值内涵,肩负着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普及科学知识等提高民族素质的重大责任。
传承保护方式联动地方名城保护
我国历史上雕版印刷的重镇多在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世界范围内遗产保护理念的演进,遗产保护概念和范围不断扩大,地方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遗产区域,其保护方向已经从重视“静态遗产“向同时重视”活态遗产、从“物质要素”向“非物质要素”结合的方向发展。以雕版印刷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成于特定名城的活态遗产,它与其他“非物质要素”的无形文化遗产共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失去灵魂,城市肌体便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动感。因此,雕版印刷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方面,它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添加了新的维度和契机。雕版印刷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变化了,而通过博物馆、传习所和其他文化场景保护并传承其技艺,可以充分展现历史城市曾经拥有的特殊生产生活方式、审美价值取向,并充分唤醒地方名城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联动地方名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三、雕版印刷非遗保护传承
与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发祥地之一,与中国雕版印刷历史相始终。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扬州成立了为专门集中保护古籍雕版版片的文化机构——广陵古籍刻印社。2009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联合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是该技艺的主体传承单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视野下的
扬州雕版印刷非遗保护与传承
1.加强名城保护制度下雕版非遗价值与古城价值的认同和协调
今年是扬州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40年来,扬州一直走在全国同类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前列,名城保护的“扬州模式”被国内诸多同类型古城仿效和借鉴。扬州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法就是2016年颁布的《扬州市古城保护条例》,表明了文化名城对古城保护的高度重视,其中将“历史地名、商业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明清历史城区保护内容;2018年扬州市公布施行了《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等世界级项目,提出“严格按照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条约的要求实行保护”。 但是,根据笔者对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相关的上述3个部门的实地走访,以及扬州雕版印刷传承单位面对的现实生存困境,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真正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视野,非遗赋予名城的内涵和活性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挖掘。作为雕版非遗生成的文化场域,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显然缺乏名城保护制度下的非遗价值与古城价值的认同和协调。扬州在特定文化场景下形成并拥有的特殊生产技艺——雕版印刷,参与塑造了古城完整历史文化环境意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之一,更是名城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雕版非遗保护应当与扬州名城保护的各类规划和具体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名城保护的各级主体应当充分认识到雕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名城保护的精神活性意义,在保护名城物质遗产的古风古味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以雕版技艺为代表的非遗赋予古城的活性和灵动,如此才能使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名城之形态,又显名城的内涵和古老魅力。
2.理顺体制机制,整合雕版印刷技艺资源,营造历史文化名城雕版技艺文化空间
非遗是对文化空间的独特表达方式。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化空间概念是由特定的要素,即区域内的人、文化活动和活动设施构成的。它是用一种可感知的方式,使参观者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同时将传统的手工艺产业与当地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其传统产业适应现代社会而进行技术革新,确保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脉络得到延续。世界非遗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若想在新的时期,摆脱保护传承的困境,并真正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名片”,首先需要理顺当前多头管理的体制机制,整合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雕版印刷全流程手工技艺资源、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的20多万古籍版片资源以及广陵书社的优质古籍线装书的出版资源,形成合力,成立一个集展览、演示、体验、生产为一体的全方位中国(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文化空间,展陈珍稀古籍版片和珍贵雕版印刷作品、原真性地再现全流程的雕版印刷生产技艺并与游客进行深度的体验和互动,营造非遗传承与享用的氛围;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用高科技与文化创意提升空间的产品结构形态,形成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又能够体现扬州文化气息的雕版印刷产品,促进文化旅游业和工艺美术品产业的协同升级。扬州雕版技艺文化空间不仅是雕版非遗保护的空间载体,也是非遗融入当下生活的实践载体,更是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保护的有效拓展。
3.创建雕版印刷特色小镇,完善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承载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体系的核心所在。2008年,文化部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传承人”的制度。但是,目前的“传承人”认定制度仍是一个政治权力话语,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遗产运动,它忽视了非遗根植于社区,属于地方人群共同体的共同文化这一本质特征。时至今日,传统雕版印刷手工技艺传承的“师带徒”模式或传承人通过传习所传授雕版技艺,已不能解决雕版印刷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现实困境,须进一步调动遗产的原生主体,即历史文化名城一定区域内的地方人群共同体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自觉践行传承非遗的意识。扬州自明清以来,邗江区杭集镇一带聚集着一大批雕版印刷技艺精湛的写工、刻工、印工和装订工,他们以杭集为“社区”,通过家传、师带徒的方式培养了大批雕版印刷的能工巧匠,制作了大量雕版印刷精品,使得雕版印刷“杭集扬帮”声名鹊起,致使江浙一带的官刻、坊刻或家刻中皆以“扬帮”师傅为尊。近几十年,杭集拥有多家“古籍印刷厂”,制作了宣纸线装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等诸多雕版印刷精品。因此,雕版印刷是杭集地方人群共同体的“家园遗产”。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视野,扬州可以将具有深厚雕版印刷历史底蕴的杭集古镇打造成以雕版印刷为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镇”或“特色小镇”,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以在杭集地方人群共同体的生活实践中传授雕版印刷技艺为主,传习所集中培训为辅,构建“人-遗产-生境”三维一体的制度机制,实现遗产传承主体的自觉性、遗产保护内容的整体性、遗产存在形式的活态性,从而优化与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失语或仅是被提及,它作为城市中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无形文化资产,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景观,在城市内涵挖掘、城市特色彰显、城市品牌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经营城市的重要资本。同样,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非遗生成、流传的时空场域,承载着城市(社区)的集体文化记忆。应当正确认识城市非遗保护传承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之间的互动逻辑,从名城保护的整体视野观照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代表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系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21QXS006)成果节选,全文发表于《出版发行研究》2022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芙蓉,第十一届钱学森城市学(文化遗产)金奖获得者,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 / 中国大运河研究院;顾孝慈,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侯兵,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雕版印刷源流[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365-370.
[2] 曾学文.广陵书社与现代扬州雕版刻书[J].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3):138-149.DOI:10.19325/j.cnki.10-1176/g2.2020.03.014.
[3] 曹静.遗憾,不该成为“非遗”的命运[N].解放日报,2012-06-08(24).
[4] 孙璐.从扬州雕版印刷看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J].中国出版,2012(16):52-54.
[5] 邓抒扬,许旸.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出版广角,2019(20):47-49+78.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0.014.
[6]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M].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7]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269.
[8]刘国钧.中国的印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43-53.
[9]韦秀玉.论文化产业语境下传统手工艺体验中心的建构路径[J].理论月刊,2021,(11):90-97.
[10]陈望衡.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学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7(4):36-39.
[11]张霞儿.景观人类学视角的非遗特色小镇建构路径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3):80-84.
[12]李霞,万艳华.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的生产性保护与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5):55-60.
[13]吴兴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2):51-55.
审核:施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