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浙江越人外迁
  发布时间:2022-10-08 10:39   来源:城市怎么办

人口迁徙的意义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文明的传播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依靠人口的迁徙。一种文明出于种种原因需要向原来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迁徙。这种需要可以是商业上的需要,如腓尼基人向地中海和北非沿岸的商业殖民,建立了著名的迦太基古国。可以是土地紧张而引起的生存上的需要,如古希腊的母邦派生出子邦。可以是军事上的征服以求自身生存空间的需要,如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在中欧站稳脚跟。可以是出于对海外较低文明的资源掠夺的需要,如发现新大陆后西欧列强向美洲的人口迁移。也可以是出于辖内地区稳定的需要,如民初大槐树移民和我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各种迁徙的起因和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是客观而言其造成的影响是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的民族迁移打破了原本闭塞的民族格局,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促进了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推动了各自的发展。

民族迁徙的四个阶段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大体上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夏族形成后到秦汉的建立时期中原华夏族的向外迁徙扩散;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融合时期;第三阶段是唐末到元代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第四阶段是明清时期。

浙江越人外迁始末

浙江越人外迁属于第一时期。越人的迁徙流散其实是无法确切还原其过程和年代的,严格说来,其时间跨度要比这里的第一阶段还要大,从史前时期到汉代乃至三国时期。

1 史前

据史地学家陈桥驿先生的研究,于越族的迁徙和扩散始于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改变则是迁徙的主要原因。古越人为了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与海洋、与河流抗争和妥协。在这个过程中,有部分越人从沿海迁徙到内陆,这些应该既是《越绝书》中提到的“内越”,也有部分往海外迁徙的应当就是《越绝书》中所提到的“外越”,外越中甚至有迁到琉球、日本、台湾和中南半岛的。这种人口迁移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且难见于记载,但其确是一直伴随着于越部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时间跨度不可谓不长,对先秦时期华南地区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春秋

春秋末期开始,越国霸权逐渐旁落。句践建立的霸权在其死后勉强维持了四代直到无强伐楚失败而告终,其后君主不称王而称“君长”。伴随着句践建立的霸权的陨落,以无强伐楚被楚威王所杀为起点,越国人掀开了历史上越人外迁的序幕。

句践后四世无强在位时,兴师动众,欲北伐齐国以“与中国争强”。齐王派人游说无强不要攻打齐国,要争强应该先进图楚国。“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这次越楚之战以越国惨败告终,其霸主地位丢失,国土被大面积吞并,国内政局动荡,邦分崩离析,句践开创的霸业维系了百余年后终于结束。越人开始由东南沿海向南部迁移,流散到浙闽沿海,也有可能远到澎湖、台湾,并且与当地人逐渐融合。故地剩余的越人有的臣服于楚国,有的继续做艰难的抵抗。楚国也没有停止对越国的打压。

越国史专家孟文镛依据史料上的记载将战国以后越族成规模的流散分为三波:战国时期越国霸权丢失后越族领地遭到西边楚国不断蚕食后越族的外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原越地居民的稀释;西汉汉武帝平定诸越。

3 秦时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统一前一年,秦将王翦率军进入越国,降越君,置会稽郡,无余建立的越国正式灭亡。统一后的新生政权往往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稳固其统治地位,秦王嬴政在这一方面下了大功夫,废除分封制,用郡县制取代,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度量衡。对抗游牧民族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修筑灵渠,沟通了南方各大水系,将中国推向真正的大一统时代。

此时中央政权对越地的控制并不是很牢固,越地民族成分单一,生活习惯和文化艺术与中原迥异,句践和先前越国的霸权是越人心目中共同的历史记忆。秦始皇颁行了一系列政策以防范越地居民形成一股有威胁的力量。稀释越人民族成分的手段来削弱其力量,将越人迁出故地,浙江的吴兴、余杭,安微的黟县、歙县、芜湖、贵池都是大越的移民区。将各地的囚徒汇集到越国故地和东南沿海,防止海外的“外越”与越国遗民联系共同图谋反抗中央政权。对越地的习俗进行了规范,用中原的伦理道德来规范越地的“淫风”,使之民风淳朴,认同中央。总之,通过这些手段和政策,秦政权控制了越地的军事和政治,越地原来的文化逐渐被中原文化所同化,出现了“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的情形。越民族和越文化经历了这一遭更加流散于四方。

4 楚汉

对越人而言,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自然是怀恨在心。秦末各地诸侯起来反抗秦政权时,越人就积极参与了联军,推翻了秦的统治。无诸和摇都是句践的后裔,他们率领越人归汉。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闽越和东瓯两诸侯国与西汉建立了臣属关系。可好景不长,西汉政权稳固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了剪除异姓王的动作。从此,东瓯、闽越与汉王朝发生了根本性的矛盾,从不向朝廷贡纳发展到武装对抗,汉武帝继位后不断对闽越和南越用兵,终于在公元前2世纪末平息了越地的骚乱。

汉武帝在对待闽越的政策上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越人在武帝时期又经历了一次向淮河流域的大迁徙,从此越人再也不能在越地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了。

经历了春秋、秦、楚汉三个时期的巨大的政治动荡后,在越国故土上生活的居民已认同了中原文化。那些流散到华南、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越人也与当地人融合,各自形成了各自新的民族、文化,在古籍上有南越、骆越、西越等名称,统称“百越”。而原先参与争霸中原的那支古越族则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张玉林:《论历史上民族迁徙主要原因及历史作用》,《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2.孟文镛:《越国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越绝书》

4.《史记·东越列传》

审核:施剑

  作者:郭子龙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