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看西站|杭州西站枢纽如何促进交旅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28 10:59   来源:城市怎么办

前 言

历时三年建设,杭州西站枢纽正式开门迎客,作为打造中国新一代高铁枢纽的新标杆,杭州西站投运后将极大提高杭州在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战略地位,加速杭州与长三角的一体化融合。

值此开站之际,特别推出“智库看西站”系列文章,从城市学智库视角回顾杭州西站枢纽从无到有的研究思索历程,发挥智库优势,在注重转化成果方面不断深入推进,继续站在杭州城市发展的角度,从西站后续的建设运营中得出更多有价值的思想产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贡献更大的力量。

Chapter4 

杭州西站枢纽如何促进交旅融合发展?

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利器、利国之基石、强国之先导,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支撑和前提。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交旅融合”是一个政策概念,也是一个天然交叉的领域,是“旅”和“游”二者的结合。

杭州西站枢纽是“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工程,具备优越的综合交通条件。同时,西站枢纽坚持站城一体化设计,综合配套站房、雨棚上盖项目、云城未来社区及南北综合体建设,是集商场、办公、公寓、酒店和健康管理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站城综合体。此外,西站枢纽及周边云城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腹地,毗邻西溪湿地和良渚文化遗址,生态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杭黄高铁从西站出发,途中贯穿7个5A景区和50多个4A景区,形成一条世界级的黄金旅游线。综上,杭州西站枢纽具备作为交通与文旅融合示范的先决条件。

#1发展思路

(一)思维创新,改变枢纽乏味印象

作为“城市的门户形象”,轨道交通枢纽站除了交通换乘功能之外,还具有提升城市风貌、生活品质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轨道交通枢纽站是“流通”和“交换”的场所,内部气氛冰冷单调,枢纽内的景观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提升以及景观学科的发展,枢纽景观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步改变着人们对枢纽环境的印象。

西站枢纽生态环境良好,山水格局优越,应当塑造个性魅力,尊重新城的自然山水格局,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聚焦门户、地标、轴线等关键空间要素,通过城市设计、强化空间特色,形成城市意象,同构“蓝网、绿脉、橙圈提升计划”,打造城市名片。蓝网提升计划重点聚焦滨水空间贯通、蓝绿空间贯通、河网水系完善、多片多点水系营造、河道岸线贯通提升、泵闸设施改造升级、水质提升环境改善、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活水畅流工程推进以及水上活动项目策划等提升内容。绿脉提升计划系统谋划绿地绿化品质、大型绿地、沿路绿带、滨水绿带、行道树、城市门户绿廊、城市防护性绿廊以及城市骨干树种等内容。橙圈提升计划围绕城市治理“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动配套资源下沉化、贴近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化水平,根据各生活圈特色,形成自然生态、全民学习、儿童托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互动、便民、艺术、文化、双创等设施。

(二)加强体验,提高公共空间品质

高品质公共空间兼具物质环境营造的精致度和其中城市生活的丰富度,人们将更加注重空间产品的体验感。交通枢纽作为一种突破传统公共空间边界的“公共领域”产品,能够运用有效的设计方法和场所营造策略来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例如发掘和积累当前的生活情景,反映城市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投射地方社会群体的精神面貌;把现代人的生活同自然、历史及文化连为一体,真正成为人们认识环境、理解城市精髓的出入口。

杭州西站枢纽应坚持“无边界”理念,打造兼容性博物馆、图书馆、艺术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复合利用餐饮、休闲、消费、文创等业态功能和特色,赋予公共空间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效的传播价值。例如建设兼容性高铁博物馆,通过复合演出、展览、沙龙、舞会等功能,让博物馆成为多功能的文化场所;复合社交广场、城市乐园、城市广场,让博物馆成为城市生活界面;复合餐饮、书店、shopping mall、文创集市、娱乐、影视,让博物馆成为生活综合体;复合自然生态和休闲社交,让博物馆成为城市的公园。

(三)衔接功能,深化站城一体融合

“站城融合”指铁路车站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依托铁路客运站点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形成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联动效应。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开展站城融合发展、实施铁路土地综合开发,可以使枢纽区域成为发展创新经济核心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景线,也能使铁路通过项目收益,缓解铁路建设运营资金压力。

杭州西站枢纽应以站房为中心高密度集聚式开发,实现交通枢纽站及周边土地的高效利用。一是强化交通枢纽能力的同时缝合铁路对城市的割裂,车站功能与地方配套垂直叠加。将车站、站前广场、巴士接驳车站垂直组合,强化交通节点功能,在高铁站台雨棚上实施综合开发,节约集约用地,增加复合功能,站中有城、城中有站,创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和文化体验。二是地下车站与周边街区一体化开发,将自然光和绿植导入地下空间,轨道交通车站和其他功能空间无缝对接。两个铁路站场中间拉开形成“云谷”,连通东西广场,与传统的南北向立面共同形成四向立面,引入自然光线直达地铁站厅层,创造明亮的舒适环境和明确的方位导向。同时通过6米城市服务设施层和空中花园连廊,营造良好的慢行体验。

(四)发掘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内涵

城市应该以独特的城市文化彰显其城市品格、历史文脉,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综合交通枢纽景观环境,应当更多地从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使用需求出发,处理好现代功能与传统美学的虚实关系。轨道交通枢纽追求速度和效率,但它并非只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机械空间,更可以成为彰显城市人文特性的公共窗口,成为城市文化特色、景观风貌和记忆情怀的重要载体。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湿地湖链、千年古韵、科创长廊”的特色文化艺术品牌,建设标识鲜明的文化艺术长廊。西站枢纽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腹地,所在区域历史遗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应深入挖掘城市历史、地方特色,依托西溪湿地、良渚文化遗址、吴山、寡山、余杭塘河等山水生态资源,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挖掘仓前古镇、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与休闲、餐饮、文化、健康等特色潜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与杭州西部区县市、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沿途将名城(杭州)、名江(富春江、新安江)、名湖(千岛湖)、名山(黄山)串联起来,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

#2 基础保障

(一)西站观察员

公众参与的文化实践

具有集体认同感的高品质公共空间营造,是检验城市高水平治理的重要标准,在后工业城市中,建构公共文化空间,应明确文化主体位置,把文化权利赋予文化主体,为其主体性的实现提供条件。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和培育过程中,要把政府的引领作用与民众的自发创造结合起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力。西站枢纽要以参与式规划和持续性治理为两大重要抓手,通过高度的自组织和自管理模式,以“西站观察员”的遴选为载体,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可能迅速转变为活动发起人、管理人、参与人、见证人。

(二)“在西站”品牌

场所精神的文化表征

轨道交通枢纽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在规划和设计轨道交通枢纽时注重城市和枢纽的关系,让枢纽融入城市。西站枢纽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座城,是城中站,它将成为杭州的新名片。一个优秀的公众服务品牌,不仅便利信息传达,有助于在大众心中占据独特的位置,而且有利于塑造并发挥品牌的力量,甚至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加充足、更可持续的动力。杭州西站枢纽通过“站城一体”熔炼出的“在西站”公众服务品牌,既是对外表达形象的典型符号,又能指导西站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在交旅融合过程中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文化PPP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运作模式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PPP模式是由政府规划、出资,社会机构提供场地、设备、人员和日常服务等资源与管理,共同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将用户纳入合作方,接受文化机构及社会机构的调查咨询,对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质量与运行状况提出建议。政府聘请的评估机构作为委托第三方,主要负责年度公共文化空间的效益评估,向政府提供评估结果,由政府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扶持补助。西站枢纽交旅融合发展应积极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PPP模式,打破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独家建设、垄断经营,弥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在经费、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郑琪,舒平,冯雷. 旅游公路服务业体系建设策略研究[C].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上).2019:1337-1345.

[2] 童明, 王澍, 王世福,等. “高品质公共空间的协同营造机制”学术笔谈[J]. 城市规划学刊, 2021(1):9.

[3] 商文芳. 高铁站点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以杭州西站为例[J]. 2019.

[4] 盖琪.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城市青年公共文化空间建构——以北京706青年空间为例[J]. 东岳论丛, 2017(7):9.

[5] 司新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PPP模式的探索:以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为例[J].学海,2021(06):128-133.

供稿:汪聪聪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