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看西站|站城产一体化导向下的杭州西站枢纽规划策略
  发布时间:2022-09-27 10:20   来源:城市怎么办

前 言

历时三年建设,杭州西站枢纽正式开门迎客,作为打造中国新一代高铁枢纽的新标杆,杭州西站投运后将极大提高杭州在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战略地位,加速杭州与长三角的一体化融合。

值此开站之际,特别推出“智库看西站”系列文章,从城市学智库视角回顾杭州西站枢纽从无到有的研究思索历程,发挥智库优势,在注重转化成果方面不断深入推进,继续站在杭州城市发展的角度,从西站后续的建设运营中得出更多有价值的思想产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贡献更大的力量。

Chapter3 

站城产一体化导向下的

杭州西站枢纽规划策略

高铁的大规模建设与相继开通使铁路沿线出现了中、小城市集群,促进了城市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并吸引其他生产要素不断向高铁城市集聚,带动以高铁组团(新城)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转型发展。近年来,围绕高铁枢纽周边建设呈现出交通一体化、功能复合化、产业集聚化和土地集约化等特点,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成为未来铁路枢纽及其周边区域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

站城产一体化开发模式解析

“站城产一体化”开发,是将作为轨道交通站点的站体空间与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及经济活动的聚集融为一体的开发模式。“站城产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空间上, 首先,要以高铁枢纽为核心,遵循“3 个发展圈”的结构模型(即距离车站5-10 分钟的核心地区,主要发展高等级的商务办公功能;距离车站10-15 分钟距离的影响地区,主要集中商务办公及配套功能;高铁站外围影响地区,可以大量发展居住、研发和产业等功能)合理有序地规划布局,塑造疏密有致的良好空间景观。同时,要弱化站体内外空间,利用道路、河流、绿地、地标,在满足日常需求、公共配套的基础上,建立绿色中庭、绿色平台和绿色连廊等空中公园,打造“站点综合体公共空间+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全域一体化的开放空间,形成地下轨道空间与城市地面公园和空中绿色步道相衔接的有机系统,增加人们对于公共空间及环境的认可度,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在功能上,以交通换乘为基础促进商业、办公、休闲、酒店和居住等各类功能的有机组合,进行高强度复合开发,使单一目的性的“人流”转化为多重目的性的“人留”。以TOD开发为导向,在站点周边构筑“产业+配套+综合服务”多元功能的混合街区,将传统二维功能元素、环境元素、空间特征及其设计手法进行竖向延展,在三维垂直空间上实现“屋顶绿化+办公+公寓+商业综合体+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的混合开发,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在发展保障上,建立一体化发展保障机制,自上而下管理项目运营,在项目运行模式方面,建立专职项目领导机构,形成多部门协调机构,强调项目的执行力。对于重点项目,建议由区政府主管城市建设的领导成立专职的项目领导机构,协调和监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并严格控制各项目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确保完成和落实;在项目库年度实施计划上,结合项目具体操作,提出“第三方服务”项目实施运行“试点”机制。

杭州西站枢纽站城产一体化的规划策略

杭州西站枢纽站点选址余杭区老宣杭线仓前站北侧,该区域处于城市开发边界附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如何以枢纽站点为核心,整合周边资源,创新驱动新城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品质,实现站城产一体化发展,是杭州西站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

(一)

高铁站发展策略:

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新极点

1.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服务。采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BIM先进技术,全面感知、安全运输、融合处理和科学决策等手段,实现高铁网与互联网“双网融合”,推动铁路出行从数字化向智慧化发展。

2.构建高效率的换乘体系。坚持“可达性、多样性、均衡性”原则,采用立体式、集成式的设施布局,以中央的换乘大厅或进站大厅为中心,将所有交通设施集成布局在枢纽的底层,通过垂直交通实现“全天候、无缝换乘”。对外交通实现城际铁路+高铁的“双快”系统,内部交通实现步行、接驳、停车、人车共处的“四慢”体系,形成整体交通网络,发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应有的作用。

3.打造复合化的功能组织。功能复合:新商务、新休闲、新文化的功能复合,引入电影院、图书馆、剧院等设施,建设现代艺术中心、休闲体验中心、智慧生活中心,使单一目的性的“人流”转化为多重目的性的“人留”。空间复合:包括枢纽站内部、枢纽站与周边建筑的空间复合。应优化车站配套设施,实现无售票厅、无候车室、无检票闸机,通过站台承担相应的候车功能。应通过便捷的平台通道,将枢纽综合体和周边的建筑联系起来,实现铁路客运站片区的城市空间融会贯通,有效融合、互补多种商业服务功能,引导持各自需求的人群的横向移动流线。

4.塑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设计人性化的空间节点。将阳光、自然通风,甚至地面景观引入地下空间,使得地下空间地面化。在公共空间或垂直墙面上设置绿色植物,形成绿廊、绿墙,在出入口甚至是空间较开敞的地方布置景观水体,使整个车站空间更为活跃和动态,创造人与自然的亲和力。打造合理的休憩空间。结合人们的行为习惯及空间布局,合理的设置休憩空间的内容、数量和位置,可采用下沉式广场、中庭共享空间、庭院及通道打造休憩空间。

(二)

高铁新城发展策略:

打造“站城一体、三生融合”新门户

1.智慧城市。提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生活类基础设施。在现代化城市,城市基础设施逐渐从物理空间延伸到人们的生活空间。由政府主导,运用社会、企业、市民的多元主体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建设生活类基础设施,打造“共享厨房”、“共享管家”、“共享养老”、“共享交通”、“共享居住”等服务,开创共享经济新模式,形成一种共享服务、共享社会的城市高级发展形态。

2.公园城市。即以城市公园、绿化带、河道等生态设施为导向,实施土地开发模式,构建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城市。围绕吴山、寡山建设城市生态公园,围绕余杭塘河沿途仓前老街、杭师大仓前校区、章太炎故居等设计水滨公园、亲水平台、亲水广场,并辅以景观小品的点缀和历史文化雕塑,提高滨河景观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使滨河景观成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坚持“花园式城市”“花园式枢纽站”的理念,在绿地系统中尽可能保留多的自然山体,打造具有诗画江南独特韵味的公园城市。

3.创新城市。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招引高端人才。树立以一流的环境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城市的理念,积极营造并不断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做好产业环境、政策环境、营商环境、社会环境和宜居环境,重点吸引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全球的高素质人口,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智慧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紧缺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等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引进高水准的大学、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建设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切实推动城市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和多元化、创新化、国际化发展,不断提升城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打造科技和人才新高地。

(三)

新城产业发展策略:

构建“创新驱动、引领未来”新体系

1.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建设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综合试验区。坚持应用导向,聚焦应用服务,在新城规划1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块,建设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综合试验区,对人工智能在电子商务、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一些典型应用场景进行示范,示范成功以后,形成迭代。通过先行先试,吸引更多国际国内拥有自主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和项目入驻,率先构建起整个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体系,探索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共享、行业应用和标准法规的智能化产业特区,引领杭州市的智慧城市经济发展。

2.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构筑文创产业新高地。结合临平艺尚小镇、良渚梦栖小镇、淘宝小镇等周边区域的产业基础,重点聚焦计算机、互联网、信息通讯等数字技术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推动数字创意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发展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新模式;推动数字创意在医疗、展览展示、地理信息、公共管理等领域应用,发展互联网医院、数字展馆等新兴产业。

3.发展旅游产业,建设全国高铁旅游示范区。发挥交通枢纽的优势,坚持站点即景点原则,站内是旅游+文化的休闲游、旅游+工作的商务游,出站是旅游+生态的观光园、旅游+互联网的智慧旅游,创建全国高铁旅游示范区。一是依托吴山、寡山、余杭塘河等山水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公园,开通余杭塘河与西溪湿地北部水系的水上巴士线路,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精品。二是充分挖掘仓前古镇、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与休闲、餐饮、会展、文化、健康等特色潜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加强与杭州西部区县市、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沿途将名城(杭州)、名江(富春江、新安江)、名湖(千岛湖)、名山(黄山)串连起来,形成一条世界级黄金旅游通道。

【注】本文为2017年《杭州西站枢纽地区站城产一体化发展研究》咨询课题成果要点整理。

供稿:商文芳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