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时三年建设,杭州西站枢纽正式开门迎客,作为打造中国新一代高铁枢纽的新标杆,杭州西站投运后将极大提高杭州在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战略地位,加速杭州与长三角的一体化融合。
值此开站之际,特别推出“智库看西站”系列文章,从城市学智库视角回顾杭州西站枢纽从无到有的研究思索历程,发挥智库优势,在注重转化成果方面不断深入推进,继续站在杭州城市发展的角度,从西站后续的建设运营中得出更多有价值的思想产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贡献更大的力量。
Chapter2
“大TOD”模式
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杭州西站枢纽为例
步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交通作为经济的“先行官”,城市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与扩散的重要载体。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应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官”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目前,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城市开发模式,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一剂良药”。但随着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及交通运输方式的演变,TOD的内涵也在迭代升级。进入21世纪,在以传统公共交通(主要是公交汽电车站、地铁站、轻轨站等)为导向的TOD模式基础上,开始出现以高铁站、高速公路互通、机场、港口、码头为重要节点,以高密度混合多元开发为显著特征的新型TOD模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大TOD模式”。高铁组团、空港新城、滨海新区等都是大TOD模式的实践应用。
如何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大TOD,既是一种综合交通规划模式,也是一种土地开发利用模式,更是一种城市精明增长模式。其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升城市竞争力
大TOD模式以巨大的人口吸力和交通引力,优化要素空间配置、重塑产业结构体系、提升区域组织效率、加速区域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能级。同时通过高密度复合多元开发,塑造城市丰富、立体的对外形象,提升城市的认知度和吸引力。
(二)重塑城市格局
大TOD的开发致力于高能级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融合发展,在传统交通功能基础上,汇集交通服务、商务商业、文娱会展、生活居住等城市功能,打造成为新的城市增长极,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格局。
(三)集聚城市产业
依托交通枢纽的便捷和要素资源流动的优势,大TOD将成为城市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的集聚地。对外加速区域内各要素的高频次流动,实现优势产业的导入和集聚;对内发挥便捷可达的引流作用,衍生新的产业业态,满足城市人群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四)优化城市形态
以前瞻性视角统筹布局,合理配置用地规模和土地指标,鼓励站点核心范围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开发,外围辐射区域开发强度递减,留出大量的生态绿地和广场空间,形成疏密有致、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整体形态。
杭州西站枢纽“大TOD”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高质量一体化的背景下,杭州西站之于长三角,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将有助于建立高效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杭州西站之于浙江,是展现“两个先行”标志性成果的重要窗口;杭州西站之于杭州,是均衡城市发展态势,拉伸城市空间骨架的有利抓手;杭州西站之于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汇集科研平台、高端技术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杭州西站枢纽“大TOD”的开发建设将成为杭州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站城一体,共筑杭州新中心
今年8月初余杭区委十五届六中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的目标。杭州西站作为杭州新中心的引擎项目,将通过站城一体,打造与城市无缝链接的“大TOD”中心,助力杭州新中心的构建。
交通链接:西站枢纽建成后将高效衔接高铁、地铁、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等多维交通方式,成为杭州第三大综合交通门户枢纽。届时将预计引入5条高铁,未来可直通上海、南京、合肥、武汉、南昌、温州、宁波等省内外城市,将实现省内1小时交通圈,织密都市圈、城市群的1小时交通圈,区域合作更便捷。同时通过城市轨道工程(机场快线、地铁3号线及预留通道),联动城市核心版块和各大枢纽,改善城西市民出行方式,城市生活更高效。
站城链接:一方面创新采用“高架站场”,弱化了交通设施建设对城市造成的割裂,平衡铁路客站“交通-场所”关系;有效释放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增加了公共交通的承载能力和容量,更好的实现与城市全方位互动。另一方面将两大站场拉开,通过“中央进站、两端候车”,大大提升进站效率,同时腾挪出南北两端空间用于城市综合开发。
功能链接:最大化利用枢纽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要素的汇集作用,引导其在高强度开发的核心区域,导入区域性服务产业、城市综合服务、城市特色服务等复合功能,通过齐全的公共服务配套和优质的服务水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管理链接:在铁总的支持下,首次打破传统的开发模式,进而统一规划、一体化设计、分步建设,实现利益最大化。西站创新采用“立体红线”进行一体化进行开发,即将国铁红线与地方开发红线合二为一,站房与周围的城市开发空间无需退让;采用“路地并行”、“路地合作”开发机制,如“铁路出地,路外出资”的雨棚上盖项目的开发。
(二)特色彰显,打造城市新名片
1、高强度复合开发,优化城市形态
通过对西站核心区域土地进行高强度一体化开发,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营造大疏大密、立体复合的城市空间,优化了城市形态。
规划采用“一地多用、三维确权”的用地模式,即同一地块的地上、地表、地下分层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按项目需要分层供应的高效用地模式,以此来统一规划,明确需求,为后续多样化城市服务导入提供了可能性。如站房,首创枢纽综合体用地性质(H21/B/S),在传统交通服务基础上,叠加城市配套服务;南北站城综合体则以商业商务兼容娱乐康体轨道交通用地(B1/B2/B3/B9/S2)复合开发,采用7.2-7.7的高容积率,形成摩天建筑集群,其中最高的一幢近400米,刷新了杭州新高度;雨棚上盖的开发也因其“地基”的特殊性,成为了土地集约开发的“杭州样本”。
2、放大生态价值,提升城市品质
西站枢纽开发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理念,从基地本底生态条件入手,最大化将生态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片区环境,优化城市形态,进而增加大TOD的“引流能力”。
规划依托自然山水构建“超级十字绿野”,形成山水、湿地、站城、公园为一体的生态绿廊,站北建设两山文化公园,站南结合云门建设云湖公园,使生态与站、城充分连接,构建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
不仅于此,开放舒适的公共空间也是生态价值的体现。一方面在其四维方向通过大量空中“慢行廊道”串联站城功能,营造多层次的观景空间,提升步行体验,有限解决交通换乘和人车分流问题;一方面将机动车道引至高架或地下,将地面还给行人,同时利用站场拉开空间设置立体景观绿化,让人们与城市、自然紧密互动。
3、根植文化,彰显城市气质
杭州西站作为杭州的交通门户、城市文明交汇地,其整体以“云”为设计理念,形成了“云门”“云谷”“云路”“云厅”等标志性空间,尽显杭州互联网新经济之城的气质。即“云门”作为杭州第一印象,寓意自由飘动的云,寓意杭州先进的互联网数字经济,其顶部“虫洞”式结构和高科技展示手段,处处彰显科创大走廊的科技精神,在建筑造型及细节上体现“良渚文化发源地”的气质;利用“云路”实现中枢式快速进站,零换乘无缝衔接城市内外交通;利用“云厅”将站与城的功能融合起来,植入江南风情的装饰元素,营造现代江南城市氛围感,呼应杭州独有的山水风韵。
(三)动能培育,激发城市新活力
1、枢纽+数字科创,助力优势产业集聚
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现有产业基础上,发挥西站枢纽的虹吸效应,叠加内外动能,加速数字经济、科创研发等优势产业集聚,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和创新红利赋能,提升城西的创新能级和产业能级,为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积蓄动能,助力杭州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在枢纽核心区域,汇集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为城市及区域提供企业总部、商务办公、金融、咨询、会展等特色服务,优化片区产业环境。
2、枢纽+文化旅游,引领区域消费升级
杭州西站枢纽位于国际黄金旅游线上,是杭州“旅游西进”的主战场,也是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借力高铁的可达性,导入城市特色文旅资源,串联沿线区域,创新开发文化宣传、文创演艺、商务度假等文旅业态,立足城市,服务都市圈、城市群,引领区域消费升级。如利用候车厅引入小而精的文创、零售商业模式,如特色伴手礼、交投便当、亚运会纪念品等;利用交通廊道空间,设置“阅读浙江”文化展览、各县市旅游品牌宣传等;利用站房夹层、云门等空间设置“百县千碗”美食文化中心、非遗展销中心、演艺展览;利用雨棚上盖、站城综合体配套会议、酒店、居住等度假功能。
3、枢纽+休闲商务,培育新业态新经济
在站城融合的大框架下,西站不仅是火车站,更是人们的生活集聚地。规划以功能混合的土地开发模式将交通场站空间隐藏于城市空间之中,产生了站房、站城综合体、雨棚上盖等城市空间。规划将其打造成为汇集文化、商业、办公、休闲等多元化业态于一体的“航母级”城市综合体,以实现人群效应与品牌效应的集聚。如利用雨棚上盖开发共享办公、酒店等服务业态,打造成为零距离的商务中心;云门开发科技发布、剧场、博物馆、空中观景台等文化型业态;站房夹层设置城西科创大走廊展示馆、浙江铁路陈列馆、党群服务中心、云城规划馆、西站文物展馆等公益性业态;串联空间的大量廊道适当留白,作为承载休闲活动的载体。
4、枢纽+人才集聚,激发城市内生动力
人的集聚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是片区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借力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的产业虹吸效应、西站枢纽的交通集聚效应,这里将迎来大规模的高端技术人才、高时间价值的商务人群等。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西站枢纽的开发也十分注重人居环境的打造,规划通过未来社区的打造,大力引进优质教育、高端医疗、商业配套等公共服务,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降低通勤成本,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形成“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城市“人才新磁场”。
结语
“大TOD”模式是传统TOD模式中国化的迭代升升级,是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杭州西站的实践中,结合城市发展诉求、人群的生活需求,在站与城的融合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实践和探索。期望以此为例,从其开发逻辑中寻找“大TOD”模式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研究通报(2017)13号:关于“XOD+PPP”模式的思考,2017
2. 王国平.城市学总论[M].人民出版社,2013.432-436
3. 本文图片来源于杭州市西站枢纽开发有限公司
供稿:李海燕
审核: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