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语境下气候资源的开发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2-09-08 10:42   来源:城市怎么办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愈加频繁,激发了人们对舒适气候的深深向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和风细雨温润舒适、气候风险低,是人们理想的气候宜居地;青山环抱、涓涓绿水、空气清新、生态优美、丰富的气候景观,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休闲和康养气候胜地;独特气候条件造就的优质农产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我国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现阶段,旅游早已不仅仅停留在观赏层面,而是越来越向体验层发展,气象、气候元素也不再仅仅是背景和衬托,而是可以作为独立、独特、优质的旅游资源从幕后走向台前,“气侯+旅游”融合发展应时而生。

气候品牌化

擦亮地方“生态金字招牌”

截至2021年12月,由国家气候中心发起的国家气候标志认定,现已授予全国60个市县“国家气候标志”称号。什么是国家气候标志?其是指由独特的气候条件决定的气候宜居、气候生态、农产品气候品质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气候品牌的统称,是衡量一地优质气候生态资源综合禀赋的权威认定,是挖掘气候生态潜力和价值的重要载体。

国家气候标志的评定,一方面让气候成就一块块生态“金字招牌”,以品牌影响力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以品牌加速气候资源向旅游资源、生态资源转化,带动体育、康养等绿色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唤起全社会的气候意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风云变幻也是金山银山”,科学认识气候、合理利用气候,努力保护气候,推动生态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驶入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气候标志还下设有“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好产品”等一系列国字号品牌,用大数据说话,让品牌更有说服力。

其中“中国天然氧吧”方面,2016年起正式启动,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249个中国天然氧吧地区,覆盖27个省(区、市),在经济效益方面,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中国天然氧吧”2018~2020年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有半数地区逆势增长。其中,新疆特克斯旅游收入增长率达到128%;河南新县和湖南江华分别增长了109%和104%。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方面,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市”现的浙江建德市,同年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3.54%,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6.67%,旅游项目招商增长率10.8%,助推了绿色产业不断壮大;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县”的广西恭城县,吸引了更多更远的游客到恭城旅游,同年全县旅游人数环比增长超过一倍,同时带动了当地特色农场品如月柿等销量大涨,促进绿色经济更快发展。

“中国气候好产品”方面,气候决定产品的品质,现已有11个农产品获得认证。通过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强化品牌效应,提升中国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巫山脆李”获评中国气候好产品后,种植面积扩大,品牌价值达1.8亿元,昔日的“穷荒山”变成了富民“花果山”。

“避暑旅游目的地”方面,2022年启动现正在申报阶段,未来可将利用适宜的气候条件链接现实、稳定、高黏性的客流量,将宝贵的“凉”资源变成优质的“热”产业。

让气象变现

从“看天吃饭”到“用天吃饭”

绚烂多姿的气象景观,被誉为“风景的化妆师”,观赏独特的气象景观成为人们到此一游的理由。今年5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布了全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其中黑龙江省漠河市莲花湖冰泡景观、福建霞浦县三沙日出日落景观、浙江省云和县梯田云海景观等七省天气气候景观一并入列,这些必将成为当地旅游业的名片。

但气象资源 “可遇不可求”的属性,让游客平添了很多遗憾。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精准的气象景观预报服务,逐渐成为游客安排行程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了黄山云海、吉林雾凇、新疆彩虹、平潭蓝眼泪及日出日落晚霞等气象景观预报,一经推出便受到游客的青睐。气象服务的精准发力助力地方旅游营销,并以此来打造旅游产业的新动能。

如昭苏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这里每年夏季出现彩虹景观超过150次,彩虹俨然成为当地吸引游客的一大旅游特色。高达85%的精准彩虹预报服务,正成为昭苏县打响“彩虹之都”这张新名片的强大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彩虹预报发布后,带动了至少60万以上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实现旅游增收3000万元以上,助推了当地旅游的蓬勃发展,真正实现了从“看天吃饭”到“用天吃饭”的跨越。

做实气候经济

辟“乡村振兴”蹊径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度假已成为旅游的主流;加之极端高温天气及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对健康生活及适宜气候的渴望加剧。此时,气候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俨然已成为地方的主要旅游吸引物。而气候的核心要素如避暑、氧吧、康养等,绝大部分集中在拥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乡村,这也为有条件的乡村指明了一个开发方向,即发展气候经济。

尽管立足于气候资源,但没有市场消费所依托的产品及其政策推进是万万不能的。今年8月浙江省气候中心发布第二批浙江省避暑气候胜地(共14个)、第二批乡村氧吧(共14个)、第二批气候康养乡村(共22个)。截至目前,加上三年前发布的第一批气候标志,共评选出浙江避暑气候胜地共114个,乡村氧吧共44个,气候康养乡村共62个。聚焦乡村,做实气候经济,开辟“乡村振兴”蹊径,助力共同富裕。

在优质气候资源的加持下,叠加以观光、生态、人文等资源,形成“气候+”融合发展,积极开展避暑游、康养游、研学游等多样化旅游形态,助力乡村抱团打造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度假区乃至旅游目的地。

避暑是气候经济的主要形态,最大化放大当地气候优势,充分整合旅游及相关资源,培育集生态休闲、游憩观光、文化创意、水上游乐、生态农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村避暑旅游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真正把良好的气候转化为金山银山。

中小学生是气候旅游的重要主体,可深入挖掘乡村的人文特色、非遗民俗、动植物等资源,开设多样化研学课程,配套良好的研学环境及设施,大力发展研学旅游。

康养是气候旅游的宗旨,即为了体验高品质的健康生活。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质的生态气候资源,引入先进医疗资源,开设个性化、差异化的康养疗养项目,如运动、诊疗、康复、养生为一体的全息气候康养项目,提高产品丰富度,同时注重 “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体验性和舒适性,提高康养旅游产品的质量。

结语

气候资源是战略性资源、稀缺资源,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让人们尽享气候优、环境美的生态红利,进一步唤起人们对气候资源的保护,更好的为美丽中国服务。同时应加强气候养疗方面的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做深做细,为气候大康养旅游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撑。

审核:蔡峻

  作者:李海燕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