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具体方向
  发布时间:2022-08-31 10:29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数约8502万人,其中重度残疾2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保障数量如此庞大的残疾人群体的美好生活的实现,是新时代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任务。残疾人“共同富裕”前提,是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发展成果。然而,由于肢体、语言、听力、精神、智力等生理功能的长期缺损,残疾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诸多障碍;社会公众对残疾人的忽视甚至歧视,又造成了这一群体在精神层面的弱势地位。因此,残疾人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难以和健全人一样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关注和尊重残疾人,推进其融入社会,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因此,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是国内外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具体方向。

壹  / 社会融合是国际残疾人运动发展的潮流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人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残疾人反对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空前活跃,“融合”与“正常化”的概念开始出现。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大会先后宣布了《智力迟钝者权利宣言》《残疾人权利宣言》《盲聋者权利宣言》,声明各类残疾人享有与其他公民同样的基本权利。1981年国际残疾人年主题“全面参与和平等”,表达了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的两个关键方面。1982年《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发布,“机会平等”成为国际社会残疾人争取平等权利的行动指南,反歧视、反排斥和消除障碍、促进融合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联合国残疾人十年”、“亚太残疾人十年”等国际行动,提出了“让残疾人融入社会并纳入所有主流计划”的提议;有关国际组织制定了《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在社会生活所有重要领域增加残疾人均等机会、实现平等参与和社会融合的政策导则。2006年12月,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明确将“机会均等”、“充分参与和融入社会”列为实现残疾人权利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以约束性的条款和可执行的方式加以规范,为各国、各地区加快残疾人社会融合进程提供新的契机。社会融合开始成为国际残疾人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

贰  / 社会融合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扶残助弱的传统美德,“废疾者皆有所养”被纳入古代美好生活共同体“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之中。但就整个群体而言,残疾人并不被社会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陆续兴办了一批残疾人救济院、收养院、福利院,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和五保供养服务,残疾人生活有所改善,但由于延续了长期以来对残疾人实施的收容救济政策,残疾人隔离于社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上世纪80年代,“平等、参与、共享”理念被引入我国,成为推动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为残疾人充分融入社会生活规定了方向:“平等”强调非排斥性,即不为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制造障碍;“参与”强调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地位;“共享”强调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开放及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正当权利。此后,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逐渐从“排斥”、“隔离”,走向了“参与”、“融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加之上海世界特奥会“融合盛宴”、北京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北京冬残奥会“一起向未来”理念的积极影响,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定意义上提升了残健融合程度。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平等包容的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充分享有平等参与、公平发展的权利,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见,推进残疾人社会融合,是中国残疾人事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叁  / 杭州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实践

“以人为本”是城市管理的初衷,也是杭州残疾人事业发展秉持的理念。2020年12月28日,杭州市率先出台《高质量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要通过实施残疾人特殊教育、就业增收、康复服务、托养照护、社会保障、文体法治、数智助残、社会协同“八大共富行动”,实现城乡均衡的残疾人基本保障、优质共享的残疾人公共服务,呈现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合、共享的新气象和新局面。下面三个案例展现了杭州在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方面做出的努力。

案例一

铺设手语无障碍公共服务点,实现听障群体无障碍服务常态化

杭州市残联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力量为支撑,在2021年5月21日成立了浙江首个专业手语无障碍服务机构——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围绕手语无障碍公共服务点铺设、手语公益培训、手语在线翻译、无障碍理念推广等工作,为听障群体在日常审过中提供常态化的无障碍公共服务。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杭州全市共建设完成手语无障碍公共服务点为208个,应用场景覆盖行政服务、街道社区、司法单位、医疗机构、交通站点、景区商街、文体场馆等各种类型,有需要的听障人士只需在服务点轻触屏幕,一键呼叫,后台手语老师就能提供在线实时翻译服务,截止2022年5月19日,手语姐姐在线翻译服务已达2096人次。与此同时,结合“喜迎亚(残)运”活动,市残联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无障碍理念推广活动,并推动“一起学手语”等手语公益课堂进学校、机关、社区、派出所、交通枢纽、社会组织、公益团队等单位和机构,目前已举办各类课程131期,参与学习、观看达33余万人次,有效营造了平等共享、有爱无碍的良好氛围。这些服务的全面推广和铺设,为听障群体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是帮助听障群体融入社会的有效措施。

案例二

打造“辅具智配”应用场景,完善智慧助残服务体系

为贯彻《杭州市奋力打造“数智助残先行市”实施方案》的部署,做好杭州市残联围绕核心业务数字化打造的应用场景的推广工作,2022年5月23-24日,杭州市残联举办了全市数字助残应用场景推广培训。“辅具智配”是杭州市数字化改革首个推广应用场景,它通过服务端、协同端、治理端“三端”数字化架构平台实现,服务端残疾人的服务需求,第一时间由协同段的社会化辅具服务机构响应并落实,治理端的残联负责监管全服务流程。“辅具智配”项目对对象识别、服务承接、辅具配送,甚至经费结算全流程都进行了改革,实现了辅具服务的精准匹配和快速便捷,直接缩短了残疾人的辅具服务办结周期。这一场景是杭州市残联重点打造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具有鲜明的数字化改革特性,其推广对全市残联系统智慧助残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市残联要求各地根据辅具智配应用场景落地要求,积极重塑残疾人辅具服务流程与规范,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为其他的应用场景的全市推广做出示范。“辅具智配”应用场景的打造,为依靠辅具才能参与社会生活的残疾人士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也为其融入社会提供一定的支持。

案例三

探索“社区微型残疾人之家”,实现“残疾人之家”服务功能延伸

依托浦沿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美好生活共同体嵌入式建设的彩虹社区微型“残疾人之家”——@家驿站,集聚了康复训练、辅具智配、文化娱乐、家庭支持、日间托养、无障碍体验等六大功能,实现了街道“残疾人之家”的功能延伸和拓展。滨江区残联理事长马剑平表示,建设好@家驿站,是深入践行民呼我为、完善数智残联的有力之为;是加强残疾人之家建设、延伸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尝试;是赋能基层治理、推动助残服务更进精准、更贴心、更便利的有力举措。微型“残疾人之家”是杭版“残疾人之家”的重要序列,是综合型“残疾人之家”的重要完善和有效补充。其在嵌入式建设、融合式推进、辐射式服务、综合性布局、一体化统筹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为推动残疾人走出“残疾人之家”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融入社群生活提供了服务和空间上的可能。在未来社区服务场景的建设中,“社区微型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应被纳入考虑,在服务清单、功能拓展、功能拓展、政策保障、品牌塑造和数智赋能方面进一步加强探索和实践,为残疾人融入社区生活创造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文彦,厉才茂:《社会融合:残疾人实现平等权利和共享发展的唯一途径》,《残疾人研究》2012年第3期:第34-42页。

[2]相自成:《残疾人居养(上)——中国理念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国残疾人》,2002年第4期:第31-32页。

[3]邓朴方:《人道主义的呼唤》,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9-12页。

[4]《数智助残应用推广正式拉开序幕》,文章来源: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订阅号,2022年5月24日。

[5]《一年,手语无障碍公共服务点为208个》,文章来源: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订阅号,2022年5月19日。

[6] 《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杨英英一行调研知道滨江区“@家驿站——社区微型残疾人之家”探索实践工作》,文章来源:

http://www.zjdpf.org.cn/art/2021/11/5/art_1229449491_62259.html

审核:毛燕武

  作者:来晓维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