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生态视角里的碳中和社区
  发布时间:2022-08-25 10:46   来源: 城市怎么办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单元,不但是人们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家园,也是城市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重要空间载体。研究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碳中和社区建设理念、路径和方法,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注城市微小的生态共存区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人与其他物种共生共存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福祉关系极其密切。如今,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在广袤的大自然之外,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值得重视。从常见的刺猬、松鼠,到此前被媒体报道“一路向北”的亚洲象,野生动物与城市的距离并不遥远。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也彰显着城市的生态魅力。城市作为自然生态的呵护者与保护者,这也是城市应有的创新所在。

社区生态花园设计是在社区属地的自然中找寻各种可仿效的生态关系,用符合自然生态的原理,设计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空间及生活。空间设计整合了土壤、植物、动物、昆虫、微气候、能源、水、交通等,将多种元素巧妙结合,做到和谐自然,具有生态效益高、生物多样性丰富、趣味性强、反应环境特点等优势。模拟生态系统所建立的社区生态花园,以最低的维护成本,实现自我良性运转。

社区生态花园的实践在国内一线城市已有多年的实践探索。北京从2011年开始,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进行了众多实践探索,如以环保社会组织“自然之友”为代表的“亲亲自然小花园”社区生态花园行动,盖娅设计在北京做的公民生态行动计划之社区生态花园、生态校园等;上海从2014年开始,以社会组织“四叶草堂”进行社区生态花园行动;深圳积极推动社区生态花园行动,每年有数百个花园建设完成。

2020年秋,重庆首个社区生态花园在九龙坡区黄桷坪邮电支路社区落成。2021年7月,重庆“亲邻自然”生态花园共建计划在市级五大部门的联合推动下正式启动,开启了以生态花园为载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生态花园共建计划是以“参与式设计”为路径,从与当地居民的交流讨论开始,由居民的切身经验作为讨论与提案的出发点,居民共同参与环境调研、分析与提出方案、实施方案的全过程,居民参与者自身就是具体成果落实的推动者。一座富饶的社区生态花园,可满足对能源、食物、接触自然的需求,并重建土壤、涵养水源,同时有机会通过分享富余,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共享的社区空间。

城市和社区可以借鉴共生理念,让城市不再是自然生态的敌人。传统农耕的智慧对我们今天碳排放、碳储存应有更大贡献。农业不应被人们理解为只是生产农产品,它还能给我们提供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城市设计和建设中,要吸收农耕智慧,给当代人带来亲近自然和农产品的机会。

重识城市生态具有的“双生态理念”

在探索双碳道路过程中,近零碳排放或碳中和社区建设不仅关乎能源、电力、交通等硬件更新和技术突破,在社区层面还需要与基层治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和社会公众参与等密切关联,这些都离不开基于人文生态的思考与行动。

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社区作为深圳首批近零碳社区创建单位,这里面朝大海,四季花开,绿意葱茏,被誉为“三面青山环碧海,银滩秀峰半城湖”,社区独特的海洋文化生态价值,近年来也得到人类学研究者的重视。盐田区通过净山净滩、零废弃生活、社区共建花园等行动,在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厨余垃圾处理等方面,积极探索碳中和社区建设的人文生态之道。

作为位于盐田区东部的国际化创新型滨海街区,梅沙街道推进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上花大力气:街道结合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持续加大光伏储能、智慧用能平台等技术推广和利用;同时通过对总体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利用自然技术、本地绿色建筑材料等低成本、低投入方式平衡和保护周边生态系统、节约能源,荣获“绿色建筑LEED铂金认证”,成为全国唯一获此认证的城市综合体项目。

梅沙街道结合现有基础,街道重点推进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处理、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多个领域,打造集有机循环、低碳发展、社区营造、生物多样性、自然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可持续社区样本。依托盐田区在全国率先构建以“碳币”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碳币服务平台,街道对参与垃圾分类及督导、公共自行车骑行、每日步行、公交出行、节水、节电、节气等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给予相应“碳币”参与兑换礼品、公益众筹等奖励,有力促进辖区群众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生态城市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定地域空间内人、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如何保护环境的科学问题,往深里走,它也是一个文化问题。人类文明发展的观念应超越西方固有的城市文明发展模式,把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和规模增长目标转向对自然与社会、传统与未来、群体与空间等多种关系和谐共生发展的关注中,寻求整个文化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从文化生态视角看碳中和社区建设,半月谈网

[2]驱动党建红色引擎赋能绿色低碳发展,南方日报

[3]深圳探索建设低碳城市,中国日报网

审核:蔡 峻

  作者:王莉萍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