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发布时间:2022-08-23 17:45   来源: 城市怎么办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在8月23日11时迎来处暑,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50度。

处暑的“处”意为“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结束”,“三伏”出现在小暑到处暑之间,处暑的到来也是三伏天结束。既不同于小大暑、也不同于小大寒,处暑代表着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一、处暑物候现象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第一候,“鹰乃祭鸟”。老鹰开始捕猎鸟类,将捕后没吃完的鸟放在地上,慢慢享用,就像祭祀一样。第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开始呈现肃杀之气。杀气始行,草木凋零,而万物争艳、欣欣向荣的景象则一扫而空。第三候,“禾乃登”,谷物已经成熟。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是成熟之义。各种谷物陆续收割、晾晒、贮藏,五谷丰登,粮安天下。

二、处暑农事活动

处暑,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处暑时节,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三、处暑民俗习惯

1.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2.开渔节。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每年处暑期间,在中国沿海地区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3.拜土地爷。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4.吃鸭子。“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四、处暑注意事项

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遭遇高温天,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处暑时节,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人们应预防感冒。

处暑前后,人体出汗明显减少,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进入生理休整阶段,机体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化解“秋乏”,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清淡,宜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秋季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以“不累”为标准。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要避免户外活动。

审核:施剑

  作者: 蓝佐坤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