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镇东山村是杭州萧山唯一的中国传统村落,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文化。虽然拥有山林9655亩、耕地1073亩的生态基底,全村森林覆盖率在76%以上,但在尚未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转的模式之前,东山村民的经济来源就是种植红薯、稻谷、小麦,村民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天,长期处在村庄底子薄、山多田地少、生活水平低的困境。
近年,东山村另辟蹊径,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通过全面提升村庄环境、挖掘古村落文化,吸引大型乡旅项目投资入驻,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变成了萧山南部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如今,每年来东山村的游客超15万人次,引导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90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三年前,东山村的村集体收入全年仅有20多万元,而2022年预计村集体经济将突破155万元。
河上镇东山村探索共富模式的亮点之一,在于其通过构建“村企共富联合体”打造了“村企共建”模式,让村民变成股民,实现村民、村集体与产业项目的互利共赢、共建共荣。
01
村企共建+资产入股
2022年5月,东山村与浙江海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用地面积25亩,采取产权置换的方式,利用存量集体土地统一建造多层公寓进行农户安置,把回收的32栋闲置农房进行修缮,着力打造一个集休闲住宿、民俗体验、餐饮观光、亲子研学等场景于一体的全省精品民宿集群。
东山精品民宿集群项目是村企共建的新型共富模式,其创新在于村集体“重资产”、运营方“轻资产”的产权结构。
32栋闲置农房土建及景观由村集体投资,计划投资4000万是争取了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县补助资金3200万,由此撬动了运营方、合作方后续约4000万的投资,因此资产由东山村村集体持有并以资产的形式入股。村里与项目承包方采取“保底+分红”的合作模式,海鸟商管需每年支付村集体保底100万元,同时对营收750万元以上部分按每年20%分红,并为本地村民提供优先就业机会。通过合作共赢的制度设计,打造“合作方运营越好,村集体收入越高,老百姓就业越多”的良性循环,形成村集体“重资产”、运营方“轻资产”、老百姓“增就业”、强村富民“保底+分红”的共赢局面。
02
村企共建+生态入股
“生态入股”是将村庄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本化为项目的股份,将村民守护绿水青山、提供外部性的成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例如东山村引入投资1.3亿元的“星空小镇”生态探险乐园项目,项目占地500亩,村集体以村庄生态环境作为入股资本,除了每亩1500元左右的土地租金外,村集体每年可获得8%的利润分成,目前正开展主体工程建设,预计2022年10月对外开放。
再如东山村通过招引杭州红梅文化传播公司,对本地笋干、年糕、蒸糕、米酒等农副产品进行集中收购和包装提升,打造“东山制造”品牌,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和溢价。并依托电商平台打开销路,对本地农民进行直播课程培训,打造农副产品“互联网直播+线下运营”产销供应链,月订单超1000单。在将村民的农副产品销售一空后,直播间开始“跳出东山”,兜售周边村庄的品牌产品,甚至承接各类活动,所得盈利由电商公司和村里分成。
03
村企共建与政府服务
村企共建需要企业和村政府、村集体之间确立高度信任、高效协作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营商、投资环境。东山村在提供优质政府服务方面做好了以下三点:
一是营造优美的公共环境。东山村聘请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专家团队对村庄整体规划,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梳理山野景观。同时以环境整治为切入口,开展违章违建腾退清理、电线上改下、美丽庭院、围墙革命、微景观打造等举措,全面提升村庄环境,为开展文旅项目打好基础。
二是完善文旅类基础设施。东山村政府高规格配备了旅游接待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农村文化礼堂、老年食堂等基础设施,打造了共享洗衣房、共享菜园、共享书屋、共享单车等便民设施,提高了旅游服务的承载能力。同时村政府大力兴办年糕节、采摘节、稻田音乐节、农事体验等品牌活动,为已落地的东山探险乐园、开元民宿集群、浩楠农业等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形成村庄+项目的双重引流,鼓励更多乡村振兴企业投资入驻。
三是提供高效的招商服务。在实践探索中,东山村已逐渐摸索出一条“营销前置、需求定制、消费下乡、变帮为伴”的项目招引新路径,牢固树立“先招商、再建设”的乡村发展理念。例如东山精品民宿集群项目在完成土地预审、项目立项和初步设计的基础上,东山村并没有急于投入施工建设,而是通过精准招商,先引凤再筑巢。在与企业签订意向协议后,镇村项目专班再根据民宿运营需求,提前调整民宿建筑组图及景观设计方案,防止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两张皮”,从而提高集体投资项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运营方投资压力。
在招商全流程中,东山村建立了“五味红色”体系,成立乡村振兴服务站,让村内全体党员拥有红名牌、红书籍、红马甲、红箱子和红色身份,每位党员都成为东山村对接企业的“窗口”,努力为下乡企业“量身定制”一站式个性化服务,并引导以村村联办、村企联办等方式组建强村公司,拓展村集体经营性功能,进一步吸引乡贤和青年回归乡村,激活乡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审核: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