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共富模式的浙江经验与发展展望
  发布时间:2022-08-05 09:28   来源:城市怎么办

以未来乡村建设推动以城带乡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三农”群体共同富裕探路

为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有关部署,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文件中强调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制定未来乡村建设规范。未来乡村建设是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先行探路。

一、典型案例

嘉兴永红村:农旅融合 铺就“花”样致富路

嘉兴市南湖区永红村作为农业大村,一直以来以水稻、果蔬产业为主,其中水蜜桃、葡萄种植是该村的主导产业,这些传统农业资源条件为开发新兴旅游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作为十几年前的养猪大村,2013年,为实现产业发展模式转型,永红村开始大规模拆除猪棚猪舍,同时,为了保证村民收入不受影响,永红村通过重点利用农村现有基础和特色资源,引入神润斋鲜切花种植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与包装,扩大花卉生产基地,以花卉种养业为主,打造特色花卉旅游产业链,着力向花卉新兴产业特色村转型。

另外,永红村依靠包括葛家桥井文化、白坟墩遗址的丰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新落地的嘉新·尚生活馆、田间自然学校、嘉心菜现代农业、烧烤园等多个优质产业项目,为争创3A级景区村庄铺设了良好的基础,既有利于丰富村庄旅游活动的内容,也有助于实现与周边地区差异化发展,扩大竞争优势并树立特色品牌效应。

从2020年开始,永红村针对景点较分散的短板,以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精品线这一主线,相继建成研学精品线、红色精品线,将景点串点成线,不仅盘活了旅游资源,同时打造农业产加销、休闲、观光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体系,使得一二三产充分融合。如今,来永红村的游客不断增多,平时周末日均客流已经达到3000人次以上。

杭州青山村:善美青山,遇见未来

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作为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重点村,青山村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以生态保护和公益文化为主线,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统筹作用,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开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推动青山村以生态资源入股与余杭区环境(水务)集团合作成立余杭绿水未来乡村发展有限公司,统筹资源集中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村域土地流转、闲置房屋回收,积极招引农文旅融合的新兴业态。同时,聘请乡村职业经理人,开展招商引资和全域景区运营。

二是搭建“自然好邻居”产业平台。该镇于2019年启动实施了“自然好邻居”计划,鼓励和引导村民利用闲置房间和技能为访客提供民宿农家乐、导览讲解和手工艺培训等服务。目前,参与“自然好邻居”计划的家庭年均可增收3万元以上。

三是实施“产业共富”计划。通过社区基金会,联合银行等基金理事会单位,为条件相对困难农户提供文明授信、贷款贴息、创业保险等绿色金融支持。由村旅游发展公司邀请公益设计师免费为农户提供客房轻量化改造设计并组织开展餐饮住宿服务技能培训,帮助条件困难农户通过开办民宿农家乐实现家门口就业。

此外,利用“自然好邻居”产业平台,对可稳定提供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制品,进行文创开发、品牌包装、电商销售,从而帮助农户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参加产业共富计划农户20余户,预计年增收4万元以上。

宁波高泥村:斑斓海岸,入梦未来

宁波市象山县高泥村作为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高泥积极探索未来渔村建设。运用遥感测绘、无人机巡检等物联网技术,搭建数字渔厂综合管理平台,布置水下摄像头,构建水源、水质、水位等检测系统,建立渔场观测网,云端上传黄鱼养殖状况,黄鱼养殖专家对症下药,实现养殖环境“可视、可控、可预警”。此外,高泥村尝试从人工喂养向半自动化“定时投喂”“定量投喂”模式转变,“定时投喂”可大大降低渔民工作强度;“定量投喂”能提高饵料播撒精确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改善传统养殖。

高泥村通过乡村集成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双强”行动,全力推动共同富裕,打造共富乡村标杆。

一是以盘活资源促共富。高泥村引进第三方团队将1.65亩废弃乡村小学打造成特色民宿“安澜别院”。建成以来,安澜别院营收超过40万元,获得浙江省“银宿”。盘活村中600亩闲置土地,打造“里海荷塘”农旅综合项目,在此基础上,联合市海洋局与渔业研究院、县农技中心等机构,实践“水稻+青蟹”“水稻+鸭子”“水稻+虾”等综合种养模式,村农田亩均产值增加9500元、亩均减少化肥农药成本430元,实现稻渔双丰收。

二是以产业融合促共富。高泥村拓展黄鱼全产业链,改善传统养殖模式,用环保复合型材料绿色升级传统网箱,打造黄鱼加工厂、黄鱼展销场馆,研发黄鱼伴手礼及周边文创产品,打造“黄鱼特色村”IP形象。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利用直播、稻田认养、入驻线上店铺等方式销售村庄特色农产品,利用网箱养殖创新打造“渔排旅游”综合体,探索农村旅游新场景。

三是以共治共管促共富。高泥村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养殖户组建海韵黄鱼合作社,推行订单生产、统一销售。举办大黄鱼美食节,以“直播带货”“现场卖货”等方式,实现黄鱼销售量价齐升。探索“社会+集体”模式,以大众参与式评价、数字创意漫游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为抓手,引进社会资本联合村集体打造“稻田观光”“IP沉浸体验”“亲子互动体验”等新消费场景。

二、共同经验

由于各地的未来乡村拥有不同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人文特征和产业优势,从而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未来乡村建设模式。

1.数字赋能,拥抱未来

作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三大导向之一,“数字化”在九大场景的快速下沉使得数字技术释放出的普惠效应加快推进了各个未来乡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各个未来乡村也应根据自己村庄的具体情况应用数字技术。永红村在未来低碳场景中着力推广“数字乡村,垃非赋能”,通过数字“垃非”系统,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大数据精密智控。青山村在未来文化场景中以“善美青山”数字化场景建设为抓手,着力发挥公益组织和文化力量优势,营造润物无声的美育文化。高泥村在未来产业场景中开启数字农场打造,完善村庄农业基地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稻田上部署数字化种植检测设备,打造数字农村可视化驾驶舱,力促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

2.产业支撑,乡村经营

未来乡村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无论是嘉兴的永红村、杭州的青山村还是宁波的高泥村,在未来乡村建设中都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创新乡村经营模式,推动传统乡村产业与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共享经济融合发展,达到未来乡村的永续发展。永红村以花卉种养业为主,打造特色花卉旅游产业链,着力向花卉新兴产业特色村转型。青山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着力发展乡村文旅,通过“生态+文创”、“生态+治理”、“生态+开发”的融合,实现乡村绿色发展。高泥村作为“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村”,着力打造产业场景建设,通过拓展黄鱼全产业链,改善传统养殖模式等,打造“黄鱼特色村”IP形象。

3.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未来乡村建设要立足村庄的禀赋性、自生性和特色性,扬长补短,寻找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历史传承的建设切入点。持续挖掘地域特色,从各自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出发,着力体现一村一特色,打造特色场景。永红村借助3A级景区村庄、研学之窗和党建红色精品线,突出打造未来产业和未来文化场景,串联历史文化景点,打造特色研学路线,农旅融合,建设一村一品的美丽乡村。青山村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突出打造未来产业和未来低碳场景,优越的生态环境促使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并实现三产带动一产,旅游业的发展让青山村能更好的保护生态,实现良性循环。高泥村作为邻海渔村,突出打造未来产业、未来健康,推进产业发展和农村养老等模式。

三、发展展望

1.破解用地问题紧张难题

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用地的支撑,但是乡村产业难以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导致乡村产业项目难以落地。现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既难以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又面临较大的耕地保护压力。一方面未来乡村的发展必须要用地,一方面必须要确保基本农田和永久性保护农田,导致用地问题紧张。

2.破解缺乏专业人才引进难题

未来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种乡建新探索,亟需让有经济理论、数字头脑、品牌意识、现代观念的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走进乡村、扎根乡村。目前部分未来乡村前期建设与后期运营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年轻人外出务工,人才流失导致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即使前期村中已配备了较完善的基础硬件设施,但缺少专业的运营团队来做整个村庄景区的运营和宣推。

3.破解资金保障力度不够难题

未来乡村创建实施数字场景打造、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型业态培育等都需要财政加大扶持、县级资金配套和社会资本投入,资金压力大。然而,未来乡村建设的项目需要村里先自己出资,等建造完成并验收后,才会划拨全额资金,使得有的项目资金保障还有较大缺口,一定程度影响项目进展。

本文系浙江大学“休闲赋能共同富裕”专项课题成果(编号22CSX13)和浙江财经大学“知行浙江”项目和暑期乡村振兴专项项目成果。

  作者: 邹静 张临 吴淑嘉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