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角下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之余杭探索
  发布时间:2022-07-27 09:53   来源:城市怎么办

乡村未来社区是乡村发展的未来形态,也是村民生活的未来状态。建设乡村未来社区既包括传统的物质空间的升级,也包括社区生活圈的打造,是推进乡村现代化的新模式。建设乡村未来社区对于补齐乡村短板、实现城乡无差别、高质量共同富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乡村未来社区是什么

——“人”的视角

乡村未来社区不是城市未来社区的追随者,也不是“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简单升级版,而是立足于乡村发展实际,以“人的生活场景”营造为核心,实现新型乡村社区的构建与生产生活方式的迭代。换言之,乡村未来社区是以新时代美丽乡村为基础、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高品质生活为中心、以产居融合为特征的新型乡村功能单元。

从目标意义上看,乡村未来社区是浙江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乡村探索;从建设内容上看,乡村未来社区是未来社区理念在乡村空间的拓展与应用;从表达方式上看,乡村未来社区是美丽乡村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结合与深化。嵌入乡村未来社区的思想主线是城乡融合与共创共富,技术主线是数字化应用与低碳化应用,场景主线是生态产品的高值化与居民生活的智慧化。

二、乡村未来社区有什么

——从“乡村场景”到“场景乡村”

乡村未来社区以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坚持“人本化、数字化、融合化、生态化、共享化”导向,营建田园人居示范村、共同富裕样板村、场景营造标杆村。为此,要按照“生态嵌合、形态耦合、仪态契合、业态混合、活态聚合”的基本范式,凸显“特质风貌、乡村经营、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乡村善治”,为乡村未来社区落地提供可量化的实施路径、可复制的营建流程、可感知的系列场景。其中,生态、形态、仪态是场景营造的主要维度,业态、活态是场景运营的主要维度。

未来生态场景,包括推行乡村“微改造”,建设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村居与田野相得益彰的样本;开展“无废村庄”运营试点,将村庄生态价值量化。未来建筑场景,包括打造国际艺术气息和乡土原生态兼具的未来乡村建筑;注重保护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未来产业场景,包括打造绿色发展的美丽产业,在“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乡村新业态领域有所创新;利用存量资源打造适合“乡贤回乡、青年回乡”的双创场景。未来文化场景,包括打造乡土文化沉浸式体验服务;建设乡土文化展示区或体验基地;做好新时代移风易俗、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培育创建开放包容、多元共存、更具活力的“未来乡风”。

未来数字场景,包括系统规划建设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运营、生态建设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千兆光纤网络、5G移动网、免费Wi-Fi全覆盖等。未来交通场景,包括打造“5、10、30分钟生活圈”;以乡村社区为单位综合开发“邻里共享出行平台”等,联合物流企业及乡村社区零售、餐饮配送企业,实现物联网末端追踪。未来服务场景,包括发展共享厨房、共享菜园、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生活服务;在医疗教育、养老服务、救助帮扶、创业就业等改善中增进民生福祉。整体智治场景,包括政务服务100%“掌上办”、即时信息100%掌握;打造“数智党建平台”,村级“矛调中心”建立高效调解机制和全链条服务机制。未来精神场景,包括制定乡村邻里公约;构建乡村社区居民道德、诚信等积分机制;通过乡村客厅打造多维度精神交互空间。

三、乡村未来社区怎么建

——以余杭为例

2020年8月,余杭区提出“未来乡村试验区”概念,并印发《余杭区“未来乡村实验区”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围绕“未来村居、未来村业、未来村文、未来村治、未来村民”五个场景,最终构建有舒适感、获得感、归属感、安全感和未来感的未来乡村。对余杭而言,“未来乡村试验区”是实施“西部富美”行动的重要载体,乡村未来社区又是“未来乡村试验区”的基本单元。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余杭乡村未来社区建设“12345”战略体系。

1.强化“一个定位”。新时代乡村未来社区基于乡土化环境风貌、城市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治理手段,通过创新场景应用,致力于打造功能集成、人口集聚、土地集约的共同富裕乡村基本单元,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作为共同富裕乡村基本单元,余杭乡村未来社区要对乡村生态空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进行系统性重塑,使“原乡人”共享发展,“新乡人”创新创业,“归乡人”寄托乡情,“游乡人”体验生活。

2.围绕“两个目标”。一是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成果。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余杭乡村未来社区建设要更加突出“缩小城乡差距”的时代使命,突出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等、打造物质精神双富样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三个方面,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二是引领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方向。乡村现代化背景下的余杭乡村未来社区建设要突出城市化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要素下沉乡村,以产居融合、产业融合为路径,构建承载着桃源之梦的乡村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乡村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着力“三个升级”。一是着力从“做环境”到“做内容”的形式升级。工作导向应从“做美”乡村转变为“做活”乡村、从乡村建设转变为乡村建设经营一体化。在规划上更加注重系统性,在建设上更加注重协同性,在管理上注重人本性,聚力打造生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与服务共同体。

二是着力从“大改造”到“微更新”的方式升级。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把握新与旧的尺度关系,坚持“留改拆”并举,严管大拆大建,见缝插针式利用闲置农房织补公共服务功能,增设微设施、塑造微场景、培育微业态,让余杭乡村更有“精气神”,让余杭古村落真正“活起来”,让余杭乡土文化“传下去”。

三是着力从“输血型”到“造血型”的模式升级改变“重增量投入、轻存量盘活”的发展倾向,改变单纯依靠城市资源输入带动、政府财政加大投入的依赖倾向,加大存量资产盘活、推进要素进乡归乡、促进存量资源转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创意农业、观光体验农业,通过种好产品、卖好风景、讲好故事,立体构建“接二连三”的余杭农业全产业链。

4.避免“四个偏差”。一是避免“千村一面”,强调“百花齐放”。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应有别于城市未来社区建设,不能简单预设场景塑模子、摆样子。余杭乡村未来社区要立足村庄的禀赋性、自生性和特色性,针对城郊融合、集聚建设、特色保护、精明收缩、整治提升等不同村庄类型,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园、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好愿景。

二是避免“单村独干”,强调“抱团发展”。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应以数字技术推动要素跨村域联合、鼓励乡村集群组团式发展,创新“单元管理”思路,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设施共享、流量统筹,构建乡村共同富裕基本单元。

三是避免“去陈出新”,强调“推陈出新”。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既不能搞运动式的大拆大建,也不能蜻蜓点水般的刷墙翻新,而要做到传统保护与现代更新之间的有机平衡。余杭乡村未来社区要对照“原味、原境、原乡”标准,采取“绿化—美化—净化—多样化—艺术化”模式,对村庄风貌进行美学设计与整体风貌管控,最大程度彰显余杭自然山水格局、空间肌理、景观风貌、历史人文、地域建筑等特色。

四是避免“一哄而上”,强调“循序渐进”。余杭乡村未来社区建设要根据村庄类型、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体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分时、循序渐进。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5.聚焦“五个重点”。一是以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为驱动,加快完善余杭城乡要素对流机制。准确把握城市对乡村需求变化的新特点及其对乡村价值提升、多维度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重点是不断深化“两进两回”行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性循环。联动乡村各类园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能级高、作用强的双创空间、星创天地、小微创业园。

二是以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为引擎,加快促进余杭乡村产业提质增效。顺应消费结构升级,以园区化、特色化和科技化,引导乡村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以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重点是按村落景区化标准,规划布局自然生态、创新生态、金融生态,通过“农产品+可视农业、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微商、农产品+餐饮、农产品+社群”等方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村民就地就业致富和创客创业“造梦圆梦”的场景。

三是以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加快补齐余杭乡村公共服务短板。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营造好基础设施、住房、医疗、养老、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场景。重点是对照“幼有育、学有教、劳有得、病有医、老有养、住有居、弱有扶”的基本要求,打造5分钟邻里生活圈+20分钟医疗卫生圈+30分钟公共服务圈,构建“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智慧安居、邻里亲善、主客共享、生活舒心”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新老居民“乡里乡亲”场景。

四是以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为纽带,加快提升余杭乡村集体经济水平。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村级集体融资平台,加快资源资产化、资产股权化、集体与农民股东化进程。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职业经理人打理的乡村经营新模式。重点是鼓励村集体打破村域界限,通过村企合作、异地开发、多村联营等方式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形成“共同富裕共同体”。以村集体、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引入农业企业、旅游企业、文创企业,通过吸引投资、合作开发、租售开发等模式,将闲置资源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本。健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

五是以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余杭“未来村民”群体培育。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培育典型、加大宣传等手段,吸引新农人、树立新乡贤、培训新农民、培育农创客,培育有格局、有情怀、有才能的“未来村民”。重点是支持返乡青年竞聘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吸引在外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新时代乡贤回乡返乡。建设“未来乡村”人才公寓,探索农居的租赁共享模式。建立由智库专家、公益组织负责人、文化建设者、商业项目代表、本地乡贤等组成的乡村未来社区智库。创新“民事村了”、“一格一警”、“村企共建”等基层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杭州市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方案(试行)》《余杭区“未来乡村实验区”改革实施方案》《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文件资料。

[2]严力蛟、蒋海军:《关于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的思考》,《新农村》2015年第12期。

[3]朱海洋: 《浙江衢州率先试点乡村版未来社区》,新华网,2019年8月28日。

[4]葛丹东等:《浙江省乡村未来社区的规划策略研究》,《建筑与文化》2020年第11期。

[5]田毅鹏:《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多重视域及其评价》,《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6]张倩倩:《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近郊区乡村未来社区构建探索》,《村镇建设》2020年第6期。

[7]黄祖辉等:《以未来乡村建设推进共同富裕》,《农村工作通讯》,2021年第19期。

[8]乡熙旅居:《乡熙,为你揭开未来乡村的模样》,https://www.sohu.com/a/489814677_121120994

本文系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浙江省休闲学会课题成果(编号21CSX06)。

审核:毛燕武

  作者:毛燕武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