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空间如何再激活——城市精细化管理探索
  发布时间:2022-07-14 10:43   来源:城市怎么办

城市的快速发展缔造了规模庞大的立体交通系统,高架路桥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路网布局、提高出行效率的交通通道,在推动城市发展、方便公众出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解决了平面路网的土地制约,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元素。城市中大量高架路桥的兴建,带来了桥下空间这一新的土地利用形态和空间形式。

随着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逐渐转向存量更新,桥下空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合理利用这些“剩余空间”,将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融入桥下空间的建设和管理,让原本不被注意的城市“角落”发挥功能、焕发生机,更好满足市民对城市高品质公共空间的需求,是进一步实现城市的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新举措。

1►

何谓桥下空间?

立交桥下空间主要包括桥下绿地、立交桥边缘空间及桥体下部空间。

(1)桥下绿地

桥下绿地主要是指由立交桥匝道围合,立交桥桥体分割出来的面积较大的绿化空间。桥下绿地一般以开阔的草坪或绿植隔离带的形式出现,而作为与立交桥关联度最高的开敞空间,桥下绿地往往是最容易吸引城市公共活动的存在。但是,由于立交桥车行道的隔离,桥下绿地也是立交桥围合用地内利用率最低的一块地——可达性低,缺乏管理与设施,是立交桥下最大的消极空间。

(2)立交桥边缘空间

立交桥边缘空间是指立交桥主体车道与城市车行道路之间围合所形成的缓冲空间,一般用绿化带及防护网进行封闭,禁止行人穿行,这也是导致立交桥下空间利用率较低的原因之一。但由于一部分立交桥修建于城市中心区,并非所有立交桥都有边缘空间。

(3)桥体下部空间

桥体下部空间主要是指处于立交桥桥体下部,由立交桥顶板与桥墩所限定的半开敞空间。这类空间长期以来都或多或少不被道桥设计者所重视,利用方式也较为单一,要么被其他车行道路分割,要么填上草坪灌木一劳永逸,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被遗忘的角落。

2►

桥下空间利用困境

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桥下空间存量虽大,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大多数或灰尘四起、偶有杂草,或严密围合、不见天日。即使有所利用,也大多是周边居民自发行为,或只是作为停车场,关注度低、使用率少,成为城市中的消极灰空间。

(1)空间割裂,可达性低

高架桥体积大、数量多,占据了大量的城市空间,其高大的尺度、灰暗的色彩割裂了城市景观和街道空间,使原有的城市肌理和社区体系失去了场所感,由于高架桥形成阻隔,割裂道路两旁的交通,造成人行空间不连续、可达性较低,受机动车影响大等问题。

(2)空间消极,使用率低

桥下空间受汽车噪声和尾气污染较大,采光通风及安全性也较差,空间压抑阴暗,环境较差,较为消极,所以桥下空间多为通过性空间,人们在桥下空间驻足的时间不长,使用率低,且桥下空间较为隐蔽,容易滋生犯罪。

(3)功能单一,资源浪费

桥下空间多以车行交通为主要功能,辅以停车及绿化种植功能使用,使用功能单一,造成资源浪费。

3►

桥下空间实践探索

目前,除用作地面道路和绿化外,国内外很多城市都在开展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尝试,如安置市政、交通和公益设施,布局休闲活动或运动场地等。高架桥下空间的利用可以作为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突破口和试点,进一步提升其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国内外桥下空间更新的成功案例很多,例如东京“中目黑高架下”被称为“史上最牛桥底空间”。改造以“共享屋顶”为设计理念,将长期闲置的东急横线和日比谷线下约700米长的狭窄空地,定义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创意店铺共享“大屋顶”,汇集了日本最美书店、咖啡厅、餐厅、服饰店等多元化人气元素。

纽约迈阿密将戴德县轻轨下长达10英里、120英亩的开放空间改造成城市步道、艺术走廊和自然生态的综合体。加拿大多伦多的嘉甸拿高速公路改造成步行、骑行友好的通道,冬天还能变成滑冰场。韩国首尔的首都圈电铁1号线为周边社区创造了空间层次丰富的公共场所,提供全时段文化、休闲、运动、餐饮等活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段高架线路改造为长达17公里的活力体育公园等。

北京东四环和东五环之间六条交错铁轨分割下的区域,改造成北京梵石iTown·西店记忆文创小镇。在这里,用合理的交通方式连接被分裂的街区,创造一个新的整体融合丰富的、多功能的建筑形态。铁轨桥下的空间连接两边的街道,通过地形的设计处理和植物的引入,提供了许多舒适、愉快的轨道下的休闲场所。并且利用轨道下的空间设计停车场地,融入和完善了街区的功能配套,解放街区中心。

对于高架线路造成的社区分隔、城市肌理碎片化、空间低效闲置等问题,来自国内外的实践给出了奇思妙想的解答。

4►

桥下空间介入策略

(1)空间策略

在土地资源紧张、公共空间缺乏的情况下,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尤为重要,应探索将城市中桥下空间转化为公共空间的可能性。

桥下空间作为交通空间的衍生空间,因承担交通功能而产生的交通噪声、人行安全、缺乏日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空间特性也是桥下空间难以利用的主要原因。

商务公共空间对于采光要求及空间私密性要求都相对较低,以模块化、多功能、灵活可变、可复合利用的空间来重新利用城市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以低成本、可操作为原则,打造多样化的功能组合形式,必然成为桥下空间一大发展方向。

(2)交通策略

由于立交桥体量大,打断了原有的城市慢行道路网络,行人无法直接穿越,强行穿越又会引发人身安全问题,因此在不影响正常车行交通的情况下规划便捷安全的人行流线是十分有必要的。

利用桥下空间优化和构建城市慢行网络,例如通过对人流的观测,人行较为密集的地段在通高充足的情况下架立人行天桥,以及设置下穿隧道等措施,尽量做到在人行流线可以达到多样性的情况下与车行互不干扰。

(3)环境策略

在增加桥下空间景观的趣味性、功能性的同时,保持其与城市总体景观协调统一,使得整个桥下的景观空间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亮点。

例如,根据桥下空间采光情况和人行车行量的不同,进行景观植物的差异化种植。整合桥下零碎空间,丰富绿化空间,提高城市绿化率,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健康的全民共享活动空间。

参考资料:

[1]彭瀛莹,梁峻,毛志睿.桥下空间形态及空间介入策略研究——以昆明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04):30-32.

[2]徐莎莎,何倩. 武汉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180-198.

[3]王娟,陈敏. 为“灰度空间”注入色彩[N].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02-28(003).

[4]赵雪野. 城市慢行网络在立交桥下的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7.

[5]邴国涛.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桥下空间利用探索——以昆明市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63-72.

审核:蔡峻

  作者: 汪聪聪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