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园林故事会 | 苏堤春晓与苏轼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7-05 10:47   来源:城市怎么办

以下文章来源于园林生活家 ,作者陈波博士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2.8公里。

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

苏堤是连通西湖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是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

苏堤自北宋建成至今,一直保持了沿堤两侧相间种植桃树和垂柳的植物景观特色。

春季拂晓是欣赏“苏堤春晓”的最佳时间,此时薄雾蒙蒙,垂柳初绿、桃花盛开,尽显西湖旖旎的柔美气质。

苏堤春晓与苏轼的故事:

当我们漫步在苏堤上,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杭州市的“老市长”苏轼,他曾两次来杭州赴任,第一次是37岁时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54岁时任杭州知州。

虽然两次任期都只有两年,加起来也只有四年,但是他为杭州建设所作的贡献可以说是千古流芳。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到杭州任知州,在离开十五年后,五十四岁的他,第二次主政杭州,看见西湖草长水枯,沼泽化日益严重,如果再不治理,二十年后可能将不复存在。

苏轼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是决不可废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先后向朝廷上奏《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和《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向皇帝陈述了西湖有水产、饮用、农田灌溉、内河航行、酿酒等重大作用,大力坚持“五不可废”,要求朝廷准许疏浚西湖。

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苏轼立即发动数万工人挖淤泥、除葑草。为了加快进度,他常常亲自到施工现场,与工人一同劳动、一起吃饭。

疏浚西湖挖出大量淤泥,无处堆放,一度难住了工人们。苏轼征求百姓建议,决定用淤泥堆筑一条横穿西湖南北的长堤,一来便利百姓出行,二来省却搬运之苦。

然而,淤泥太软,要修堤坝必须掺和硬土,于是苏轼让工人们挖掘慧因高丽寺旁的赤山硬土来筑湖堤,但此举遭到高丽寺僧人们的强烈反对。僧人们声称赤山乃风水宝地,掘土将导致祸患。

工程被迫搁置下来,苏轼闻讯赶到现场,道理讲了再讲,可僧人们毫不退让,理由还是:破坏风水,天降灾祸谁来担当?

赤山硬土挖还是不挖,苏轼反复掂量着心中的天平。孰轻孰重?“天地之间,莫贵乎民;悠悠万事,唯民为大。”他告诉僧人们:“事由我而起,上天若降灾祸,就冲着我来,但筑堤之事绝不能耽误。我愿雕刻自身石像,舍身为高丽寺护法。”

苏轼把竭尽全力为百姓做好事、做善事视作自己的最大追求,对于风水祸凶会招致何等后果,对自己有何利害,早已置之度外。

于是,湖边便有了这尊“护法”石像,千百年来一直守望着西湖。今天,踏进花家山庄,石像碑亭旁的那副对联墨香犹存:“垂老舍身依古寺,长留真相在西湖。”

正是苏轼顶住压力办惠民之事的担当,苏堤修成,利民造福。后人为怀念苏轼浚湖筑堤的功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每年春天,踏上苏堤,桃红柳绿,鸟鸣莺啼,成就了“苏堤春晓”的美景。

“东坡处处筑苏堤”,其实,苏堤不止有一处。

公元1091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公元1094年,苏轼被贬至广东惠州。在那里,他把皇帝赏赐的金犀带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同样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dān)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人们欢庆不已。

转载园林生活家微信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

  作者:陈波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