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闲置学校的活化利用探索
  发布时间:2022-06-28 09:50   来源:城市怎么办

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口减少及行政区划调整,国家开始有计划的调整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减少乡村学校数量。在整合、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同时,势必造成大量的校舍、设施等资产被闲置。这些闲置空间多处于原有功能消失、维护经费不足、管理不当、土地和建筑粗放式经营的状态。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闲置空间再生利用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乡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乡村闲置学校概况

规模大,形势严峻:从数据来看,仅2000年至2013年间,我国乡村至少有32.3万所学校被闲置,其中由教育部门办理的学校闲置数量最多,在30万所以上。伴随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乏力的形势未改变的状况下,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将导致乡村闲置学校的比例进一步上升。

产权清晰,利于开发:乡村闲置中小学产权多为村集体或国有,产权相对清晰、权属单一。因此对其进行活化利用后的经济效应收益主体明确,且分配方案简单利于执行。因此闲置学校易于成规模化活化利用,具有见效快、示范性强及广泛的带动效应等优点。同时因其产权所属,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闲置空间活化利用可操作性更高,利于开发使用。

地缘条件良好,基础成熟:中小学选址一般位于村庄中心位置,面积相对适中,场地范围清晰,部分还包含绿化、操场等要素,周边具备市政基础条件、公共配套相对完善,开发基础相对成熟,便于结合村庄发展需求,进行再生利用。

二、闲置学校活化利用契机

1、相关政策的助推

早在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优先用于教育、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战略,以及“三农”工作总抓手,也为乡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开始探索乡村闲置空间有效活化的途径。

2、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村内设施建设在功能类型、空间环境等方面有了新的需求。201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对乡村旅游业、新型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乡村新兴产业的培育。同时乡村面临老龄人口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低龄儿童就学困难、村民产业技能提升等民生问题亟需空间落位。对此乡村闲置校舍的再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迫切性。

3、土地资金的现实所迫

目前,乡村现状建设用地中,除既有宅基地、行政办公用地和科教文卫用地外,未来发展中面临没有建设用地指标可供新设施、产业项目等落位的困境。同时由于村集体和村民自发筹措资金能力有限,也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在土地和资金双重压力下,乡村闲置学校的再生利用对于激活村庄活力、盘活 “隐形”土地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活化利用的模式探索

因地制宜的推进乡村闲置学校产资源的活化再利用,应充分考虑村庄内外人员的需求,积极探索闲置学校的有效实现形式,盘活闲置空间,让学校资源既能发挥经济价值,又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1、教育优先处理模式

依据学校修建主体及投资来源,被确权为国有资产的学校,相关资产归国家所有,通常由乡镇政府行使处置权,这类学校或是作为教育场所继续使用,或是由乡镇政府对外租赁,所产生的收入继续服务村庄教育发展。

一方面,拆腾或继续无偿留用。无法继续使用的可直接拆腾土地建设指标,可以县或市为单位统筹使用。

另一方面,教育系统内部调整使用。如有需求的村庄,可利用原有学校,改造作为幼儿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农民技术教育学校等;亦可交由乡镇政府处置,处置后的收益服务于村庄教育事业发展。

2、属地盘活处理模式

确权为农村集体资产的闲置学校,产权归属清晰,由村集体自行选择处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其一,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将闲置学校作为乡村的公益资产,主要可用于乡村振兴讲习所、村文化服务场所和乡村养老场所三类。

乡村振兴讲习所:既可宣讲乡村振兴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又可传授种养植技术和副业发展培训,引导农民思维、提升农民技术,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执行者、获益者。

文化服务场所:结合乡村振兴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要求,弥补乡村文化事业的缺位,通过建立集农村书屋、放映室、文化室、活动广场等载体,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乡村养老场所: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和生活,乡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出。充分利用学校位于村庄的中心位置,将其改造为养老场所,在解决村民养老问题的基础上,还可带动部分村民就业。

其二,通过价值评估,将其转为集体经营性资产,可公开招商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再利用。学校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如果全部依靠村集体改造,耗资大,不太现实。可适当引入资金充足和运营体系成熟的企业,同时还可招募如设计师、高校等公益力量,多方参与,既活化资产激发乡村活力,又能增加集体经济,一举两得。

文旅业态植入:有乡村旅游基础或潜力的村庄,可以闲置学校为载体引入乡村民宿、图书馆、书院、运动俱乐部等业态。以此为触媒,重塑乡村业态,提供消费场所,赋能乡村文旅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产业规模导入:将闲置学校出租,吸引企业来乡投资办厂,租金和税收可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村民还可在家门口就业,力求效益最大化。

网红产品引入:将闲置学校改造成为咖啡馆、工艺品市场、文创市场、影视拍摄基地、水族馆等,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以此来吸引城市客群的到来,进而带动乡村发展相关服务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全域统筹谋划:基于县/市区域的全域旅游发展,可针对某一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导入和谋划,如全域研学旅游。即对区域内闲置学校进行系统梳理,以研学旅游为基础,差异化植入产品组合业态,串点成线,形成区域的特色产品及游线。

四、国外案例借鉴

作为废弃改造最强的日本,也曾面临学校闲置的问题,对此曾发动政府、企业和民间展开抢救废校大作战,也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发散性思考。

1、闲置学校变身“水族馆”

一个位于高知县室户市的“むろと廃校水族館”,它的前身是一个闲置的学校。在保留学校设施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学校变成了水族馆。

既然是水族馆,总要有各种动物。利用学校的公共水池,直接养殖大龙虾和金鱼;在走廊中增设水厢,养殖各种鱼类,形成参观动线。

利用不同教室承担起不同的作用,如档案室成为古生物残骸展示地。除平常的展示之外还有各种轮换展览、主题活动。

创新利用学校现有设施如AED、跳箱等,直接改造成海洋生物的展示柜。

操场中间的大泳池直接变成一个大型海生物游乐场。

从充满欢声笑语到慢慢沉寂、破败,教学楼见证过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未来,也见证了所有的热闹归于尘土。如今,学校变成了水族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再次归来,像是时光倒流那般,重新填满教室,填满校园。

2、闲置学校变身“艺术中心”

废弃的原练成中学

在物理位置上,靠近秋叶原这个日本流行文化中心地带,并结合周边的公园一起活化利用,将其打造成一个面向年轻人的,符合潮流的公共艺术空间。

在人才上,吸引了东京艺大的学生和艺术家,以艺术中心为训练基地,通过对他们进行艺术经营等管理运营训练,让他们可以做到凭借自己的作品赚钱。

在内容上,在艺术中心这样一种很难盈利的设施中,招揽了想以艺术中心为根据地的创意企业开设办公室和店铺,打造一个混合生态空间,用租金的收入来支援艺术中心的财政。

3331艺术中心成立1年后,附近新建了5个住宅地块。曾经流浪汉占据的“折叠纸板交易中心”变成了人们口中的 “park front”,可以闲逛的街区。许多周边的房地产销售时候还把“park front”作为销售广告。

参考文献:

1、龙彬,宋正江,石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研究——以重庆万盛农村闲置中小学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8):36-44

审核:蔡峻

  作者:李海燕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