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休闲城市模范生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2-06-23 10:08   来源:城市怎么办

以“宜居”为根本内涵的城市休闲生活

杭州先民从建城到形成“三面云山一面水”的格局,有意无意地始终“美善”地将人的生活融于自然山水,将自然山水变成生产与休闲的一部分。从良渚先民开始,就已经开始探索与自然良性循环的生活生产系统,“良渚遗址形如天然佳构,不造作、不牵强、不武断,在建筑机理上表达了对遗址区的山系、水系、生物环境的尊重、接应、引导,而不是加以阻隔、排斥或势力地利用……将自然看作一个平等的、亲切的朋友来对待……含有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建筑之美和伟大的建筑精神”。

吴良镛在《中国人居史》中提出,临安的路网布局与功能分区可以说是最不“规范”的,却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城郭寓山水环境浑然一体。不仅杭州城市在历史上就尊崇“因地制宜”,始终围绕宜居的城市环境,而且尤其注重城市休闲环境的建设。章辉在《南宋休闲哲学研究》中表达了南宋文士的休闲功夫主要表现在心闲、身闲、与人为乐,充分体现在士人步入山林之境,西湖、群山、西溪湿地等,南宋百姓将自己的休闲生活融于发达的城市商业。

新世纪以来,杭州的城市建设始终将市民的宜居生活作为基本原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融入休闲理念。通过休闲理念的融入,发展休闲经济,转型休闲文化,增强城市居民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最终使杭州成为宜居城市的典范,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等荣誉称号。

以“宜游”为表征特色的城市休闲品牌

休闲旅游是城市休闲的题中之义,“居”与“游”相对应的概念,在主客关系中,居便是“主”,游便是“客”。“宜游”的城市休闲特征主要用于表述“游客”的休闲旅游审美体验。

一般而言,城市中有两类人,一类是常住者,另外一种是短期逗留的人,前者是居民,后者是游客。毫无疑问,提供市民“宜居”的生活是城市的首要功能。那么,城市是如何对待短暂的外来者?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论好客》一书中提出,好客问题的核心是“外人”。这些“外人”可以被视作是“客人”,也可被认为是“敌人”,因为我们不能排除“外人”有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

所以,人们对待外人的方式因人而异,要么“热情接待”,要么“产生敌意”。在如火如荼的全球旅游产业中,为了吸引“外人”,绝大多数城市遵循“热情招待”,营造“宜游”的城市环境,但也不乏游客与居民之间产生在空间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资源、交通资源等方面产生矛盾的案例,学界一般把这部分的冲突研究归入到“主客关系”的研究范畴。

“宜游”首要的任务是协调杭州市民与游客之间的和谐关系,不仅让市民在旅游事业中获得美好生活,也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休闲需要,杭州推行“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理念,推行“原住民+旅游服务”的模式,不仅让到杭州旅游的游客感到舒心惬意,更是首先要让生活和工作在杭州的老百姓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基于此,杭州还推行“景点免费+周边消费”,杭州坚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利益共享理念,推进西湖、西溪湿地、大运河等公共休闲空间真正还给市民与游客的任务;取消景区门票,在市域范围内推进公共自行车政策、推进免费的景区旅游政策的落地;倡导市民让湖于游客,市民与游客错峰游西湖。

以“宜文”为内生动力的城市休闲文化

“宜文”意味着城市适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延续与创新。新世纪以来,“保老城”的战略就是重视城市文脉,促进杭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杭州一直关注杭州的历史人文遗产,倡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做好城市文化“薪火相传”的责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存城市内生发展的生命力,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把各种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工业遗产、商业遗产、校园遗产和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子无一例外地保护。

“宜文”意味着“古今文化的合理利用和转型”,包括杭州的茶文化、丝绸文化、佛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杭州将这些文化基因刻画成诸多的城市雕塑予以呈现;杭州通过公共文化设施转型与利用杭州文化,诸如:杭州大剧院、杭州图书馆新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运河博物馆等成为市级文化地标。

“宜文”意味着适合“本土文化的传播”。为了推动文化“走出去”,杭州市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杭州举办了“喜迎G20,诗话西湖”为主题的西湖诗会、西湖诗歌散文征集大赛;杭州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及文化季活动、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金石书画展、“中国梦五洲情”中国西班牙迎春晚会、老挝国家交响乐团来杭培训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以“宜商”为外驱动力的城市休闲产业

城市要创造“宜商”的环境,为休闲生产、休闲消费、休闲商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这包括休闲商业业态、时间、空间、产品、体验等。

从白天到黑夜的休闲消费业态。杭州从南宋时代开始就有发达的商业文化南宋当时的临安,“不仅有白天开市的日市,而且还出现了早市、夜市、季节市、专业市、镇市等不同类型的市场”。此类发达的集市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大众休闲经济繁荣的表现,我们推断人们除了购买生活必需之外,“赶集”也是庆祝传统节庆的重要形式。杭州推出各类夜间的大型演艺作品,大大小小的景区、酒店接待部门、乡间民宿、美食夜市活动等都精心构思多种延长游客逗留的夜间活动。

从马路到云端的休闲商业空间。传统的休闲消费主要涉及线下实体消费,包括逛街购物、旅游消费,杭州不仅构建了丰富的线下休闲消费体系,也着力构建“云端”消费体系,这当然也包括在线休闲消费体系。杭州也拥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诸如“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子商务企业。这意味着休闲消费从“大街小巷”、从“景区公园”延展到了“网络云端”,意味着“智慧”成为了城市休闲体验到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互联网领域的休闲产品供给与服务,智慧交通、智慧景区、云端休闲旅游等体验。

由“少”到“多”的休闲产品供给。“宜商”的城市休闲品格意味着鼓励与引导健康聪明的城市休闲消费观念,城市的休闲产品显示出城市的休闲特色与品格。“宜商”的城市休闲品格意味着,城市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大众的休闲活动,促进了休闲产品的供给,意味着休闲成为专业化的供给,变成可以买来的商品,休闲活动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分工,开始社会化大生产。“尤其是宋朝的首都开封。皇城意外的道路‘密如鱼鳞’,同林立的店铺、酒肆和妓院相连接。一些有影响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移民也住在城中。一些对商业的传统限制(如宵禁令)的放松,鼓励了真正的‘城市文化’——两三层高的商业建筑、活跃的大众文学和各种各样的群众娱乐——的发展”,“是全国商业最为繁华的城市”,“一是城内外店铺林立;二是商品玲琅满目;三是买卖昼夜不绝”。说明南宋当时繁荣发达的商业集市,也从侧面反映了商贾满城,游人如织。新世纪以来,杭州培育十大特色产业:美食、茶楼、演艺、疗休养、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通过鼓励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的引领,杭州传统的商业街区成为了市民和游客喜闻乐见的休闲与购物中心,杭州的商业街区同样也体现了“多数休闲街区由传统商业街区演变而来”。

以“宜目”为审美韵味的城市休闲形象

视觉是传统的审美器官。“宜目”主要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讨论杭州城市休闲的视觉感受,包括杭州的城市色彩、夜杭州的光影艺术、西湖的视觉美感、钱江新城的城市天际线、西溪湿地的生态绿、大运河的古朴灵动等视觉印象与审美。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在《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中将视觉文化产品定义为“人类生产、表现或创造且又有或被赋予功用、传达美学意图的任何可视的东西”。美国学者尼古拉·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导论》中提出“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我们可以从消费者的观点而不是从生产者的观点出发,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的谱系、定义和功能”。杭州城市休闲的审美体验可以与主要的可视的休闲对象相联系,用视觉感官的视角来看待杭州城市休闲的视觉审美体验。

杭州城市的色彩。杭城色彩“主旋律”的形式和杭州人文的气息来看,《杭州城市色彩规划研究》将杭州的主色调确定为“灰色”,明确了杭州“水墨淡彩”的色彩形象主旋律。如水墨江南、粉墙黛瓦的“中性灰”,似红砖墙的暖色调灰,又像青砖墙的冷色调灰,这种灰色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单调的灰蒙蒙,而是相对于“艳色系”来说的。打造“宛如水墨画一般的屋漏痕,加以丰富的墨色,烟雨朦胧,蕴含着细腻江南味道”的杭州城市主色调。

视觉中的杭州城市地标。城市休闲美学的水平视角,可以考察城市休闲的区块分割,把不同地方的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城市休闲美学的垂直视角,可以观察城市的天际线,把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因素联结起来。从公开资料显示,杭州的地标建筑是什么呢?从Tripadvior上杭州的前十大地标为:西湖、灵隐寺、杭州宋城、飞来峰、京杭大运河景区、河坊街、胡雪岩故居、雷峰塔、杭州乐园、三潭印月;搜狐新闻罗列了必逛的15个杭州地标,除上述的几个之外,还包括六和塔、火车东站、西湖文化广场、西溪湿地、钱江新城、来福士广场、拱宸桥、杭州奥体中心;据最新的公开新闻报道,“杭州之门”作为2022年亚运会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最有可能成为杭州地区的新地标。其实,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不是其物理高度,也不是其设计的奇异与技巧,而是其精神高度,是它的神圣意义的高度,是市民对它的高度的认同与归属感。但是大部分城市的地标建筑仅沦为一般的商业意义的作品,它的性质就已经决定了它无法支撑起神圣的城市精神与意义。杭州的城市地标还需要进一步地挖掘,真正使其能够成为代表与支撑某种精神高度与神圣的意义。

审核:李燕

  作者:汪振汉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