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的夏至如何度过
  发布时间:2022-06-21 17:45   来源:城市怎么办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古代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的“三候”,根据当时的气候和一特殊现象分别命名,用来简明的表示当时的物侯特征。“一候鹿角解”,夏至之时,阴气初生而阳气始衰,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属阳,所以逐渐脱落,“二候蝉始鸣”,指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开始鸣叫。“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一、夏至节令渊源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已有四季之分。《尚书·尧典》中就记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四个时节,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永,长也,“日永”为白昼最长的日子,指夏至。

《春秋左传·僖公五年》(前655)也载:“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预注曰:“分,春、秋分也;至,冬、夏至也;启,立春、立秋;闭,立秋、立冬。”孔颖达称为“八节”。凡是“八节”之日,国君都要亲自登临观象台,观察天象,占卜吉凶。

古代帝王历来有夏至日举行祭地仪式的传统,《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意思是夏至这天祭祀地神,可以消除荒年、饥饿和死亡,祈求国运永昌。宋仁宗《夏至祀皇地祇二首》描述道:“丕命惟皇,万物咸睹。卜年迈周,崇功冠禹。有烨炎精,大昌圣祚。酌鬯祈年,永锡繁祜。”祭祀仪式非常隆重,一般由帝王亲自主持。所有参与祭祀的王公大臣及神职人员都必须先行斋戒。自汉武帝开始立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的地方)建后土祠,《史记·封禅书》记载,于“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

夏至时节正值麦收季,所以古人要在此日举行荐新祭祖仪式。《管子·轻重己》记载:“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大)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入,殊族者处。皆齐(斋)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夏至日人们庆祝丰收,用新麦献祭祖先,以感谢神灵的保佑。

至宋朝,每年夏至盛典更是盛况空前,宋仁宗《 夏至祀皇地衹二首》其一描述:“赫矣淳耀,俶载帝基!一戎以定,万国来仪。寅恭洁祀,博厚皇祇。威灵攸在,福禄如茨” 。到了明清时代,每年夏至的祭地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唐顺之《 赠南都莫工部子良夏至斋宿署中》描写到:“万乘亲郊幸北宫,千官斋祓两都同。” 

二、夏至节俗形成

作为重要民俗节日的“夏至节”,在 传统社会中具有 重要的社会意义。夏至节在汉代已经形成,《汉书·薛宣传》载:“及日至休吏,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一笑相乐,斯亦可矣!”颜师古注曰:“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可见官府每到夏至日不办公,官吏休息,阖家团聚,邻里之间也要饮宴娱乐以过节。

汉代还传承了前代夏至荐新祀祖之俗,据崔寔《四民月令》载:“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祢。厥明,祠。前期一日,馔具、斋、扫,如荐韭、卵。”汉代夏至祭祖仪式,颇为隆重,前一日就要准备好祭品,还要沐浴斋戒,大扫除;到夏至这天,以新麦饭配鱼献祭给祖先。汉代还形成了一些夏至禁忌习俗,如在门户上挂桃印或五彩丝线以辟邪、禁止生大火、禁止冶炼。

到魏晋南北朝时,夏至作为一个节日已经非常明确,称为“夏节”或“夏至节”。如曹植《古乐府·艳歌行》诗曰:“夏节纯和天清凉,百草滋殖舒兰芳。”南方还形成了一些新的节日习俗,如吃粽子、头插楝叶、五彩丝线系臂等。

在北朝,夏至还形成了一些应季礼俗,如妇女要向长辈进献扇子及盛粉脂的香囊等,行礼时还要念祝愿长辈长寿安康之类的祝词。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礼异》载:“北朝妇人……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夏至时节正是暑热开始的季节,扇子及粉脂都是用来消夏避暑吸汗散热防痱毒的物品。

到唐代,官方正式规定了夏至休假制度,敦煌文书郑馀庆《大唐新定吉凶书仪》残卷有夏至“休假三日,前后各一日”的记载。而五月五日端午节才放假一日,这说明官方对夏至节的重视程度要超过端午节。夏至节,朝廷还要向大臣赏赐冰酒。

三、夏至食俗

夏至节各地还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节俗,如宋代在都城开封地区有“求百饭”之俗,据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京辅旧俗,皆谓夏至日,食百家饭,则耐夏。然百官饭难集,相传于姓柏人家求饭以当之。有医工柏仲宣太保,每岁夏至日,炊饭馈送知识家。又云,求三家饭以供晨餐,皆不知其所自来。”在民间习俗里,吃百家饭有求百家祈福以消灾解难之意。由于“百”与“柏”同音,所以也可以求柏姓人家饭来代替。吃三家饭,也具有类似的寓意,“三”表示多之义。

明清时期,夏至的重要性也不如端午节,但夏至的一些传统礼俗活动还有所传承。如朝廷还经常举行祭祀地神的仪式,一般是在京城的北郊举行。据《明史·礼志一》载:“每岁所常行者,大祀十有三……夏至方丘祭皇地祇。”清代沿袭了明代礼俗,据《清史稿·礼志一》载:“大祀十有三……夏至方泽祭皇地祇。”故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夏至条也说:“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明清时期的官方祀典分为上、中、下三等,夏至祭祀地神都是位列上祀。

清代北京夏至的美食则为“冷淘面”,据《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夏至条载:“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曾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京俗无论生辰节候,婚丧喜祭宴享,早饭俱食过水面。省妥爽便,莫此为甚。”但在江南的有些地方却流行夏至吃馄饨,如在江苏常州、江阴一带,据康熙《常州府志》载:“夏至裹馄饨食之。”

在很多地方,夏至喝粥还成为当地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食俗,称为“夏至粥”。清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载:“夏至日以蚕豆、赤豆及小麦和米煮粥,互相馈遗。”光绪《常昭合志稿》也载:“夏至日,以新小麦和糖及苡仁、芡实、莲心、红枣,煮粥食之,名曰‘夏至粥’。”

自夏至后的九九八十一天里,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尽现《夏至九九歌》中:“夏至后,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人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参考文献】

[1]. 夏至[J].走向世界,2020(26):9.

[2]. 王永平.夏至节俗[J].文史知识,2022(06):39-52.

[3]. 陈虎.古诗词中的夏至节[J].文史知识,2019(08):44-52.

审核:施剑

  作者:陈正怡然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