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盛会|你怀念吗?运河上的端午
  发布时间:2022-06-06 10:37   来源:城市怎么办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起源传说

疫情将过,端午将至。端午节,不仅是古代先民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是先民们预防疾病“除疫禳灾”的节日。五月初五日,“五”谐音“午”,而“端”有“初”之意,所以又称作“端午节”,其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闻一多《端午考》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吴越民族部落举行图腾祭的日子,赛龙舟则是祭仪中的娱乐节目。一方面,吃粽子和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个活动且都与龙相关;另一方面,竞渡和古代吴越地区有密切的关系。根据西汉刘向《说苑·奉使》中的记载,吴越之地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表明吴越先民很早就把龙作为图腾;还因为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也与“像龙子”的文身习俗遗迹相符。

端午节物

东汉以来,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相交融中,端午作为节日才渐渐传播到了长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在这祭龙传说中,蕴含了先民对世界的瑰丽想象,那么他们怎么度过端午节呢?

【挂钟馗】

端午节要挂钟馗像,古人认为能镇宅驱邪,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钟馗是一位驱邪除祟的神仙,在端午节这一天,他的画像也成为潮流爆款。

【插菖蒲】

门上插菖蒲,称为“蒲剑”,为了“逐疫”、“杀鬼”。菖蒲叶,其形细长如剑,一名“水剑”,端午挂在门上,可以辟邪。清人顾禄的《清嘉录》:“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悬艾虎】

门上悬艾虎,艾虎是用艾剪成一个人骑在虎上的模样,古人认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可以辟邪,后来又演化成布帛来剪,十分精巧美观,杭城女子这天都要戴,俗称“健人”。

【系采丝】

采丝就是五彩线编织成的彩带,系在小孩的手臂上,也被称作“长命缕”。有的则制作一个老虎头,系在小孩的襟带之间。

【吃粽子】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名目很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等。杭州粽子的代表是百年汇昌店的“塘栖粽”,主要有枕头粽、尖脚粽,将五花肉、绍兴酒、杜糯米、青竹叶、土灶头、铁锅子、老汤煮。杭州粽蒸煮手法独特,强调“千滚不如一闷”。陈国明《食汇昌粽子》诗:“斯文满口老冬烘,一世青衫不道穷。解得人间真味道,米家书画汇昌粽。”

【吃五黄】

农历五月五的端午,正当二十四节气之夏至前后,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端午节的中午,则是这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辰,应为“阳中之阳”,如果在这一时辰吃“五黄”,不但可祛五毒,达到抑制、祛除霉运,增强自身的精、气、神、血及走好运的目的。

吃五黄流行于江南等地,当地居民将五月称为“五黄月”,“五黄”一般指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古人相信,雄黄酒不仅能让“泥鳅黄鳝不敢走”,还可“以避蛇虺”,就像白蛇传的经典桥段那样。

【龙舟胜会】

大运河边蒋村“龙舟胜会”是当地居民在端午日自发组织赛龙舟的一种民俗活动。蒋村当地有“端午大如年”、“划龙舟体强庆丰年,观龙舟吉利保平安”的说法。这种求和谐、共欢乐、集人力、聚人心的传统民俗活动,生生不息,年年举行,且一年更胜一年。

每年端午,乡民们自发在村里请龙王、供龙王、谢龙王、吃龙舟酒,求龙王不要发大水。蒋村龙舟胜会更注重龙舟的表演性和娱乐性,每年端午节这天都有一二百条龙舟汇聚在运河附近“胜漾”。

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2021年8月3日,在东京奥运会皮划艇的比赛场上,作为展示项目,中国龙舟进入奥运赛场,标志着龙舟已经启动了入奥程序。即将到来的杭州亚运会龙舟比赛项目会在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行,并产生6枚金牌,一起期待运动员们的精彩竞技吧。

端午节表现出古人“逐疫禳灾”的强烈愿望和警示。五月是一年中“万物满长,初实有成,阴气萌作,疫病流行”的特殊节气。为了“顺时气”,人们创造性地把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和技术都调动起来,通过对龙、水神的信仰活动来应对洪水频繁的问题,通过中医药的方法来防治蚊虫、疾病侵害人体,也就形成了风俗多样的端午节。

作者简介:祁楠楠,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日常生活实践。

课题:本文系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浙江省休闲学会课题成果(编号21CSX01)

排版设计:祁楠楠

校对审核:李昊阳

  作者:祁楠楠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