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城融合:让城市跟着轨道走
  发布时间:2022-05-25 09:31   来源:城市怎么办

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在铁路站点建设运营过程中,都开始注重加强“站城融合”。在站城融合新理念下,以“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为特点的“中国第四代铁路客站”正在显现,客运枢纽升级,城市美丽蝶变。

什么是“站城融合”?

众所周知,铁路是城市的“腾飞路”,车站是城市的“加油站”。所谓“站城融合”,是指铁路车站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依托铁路客运站点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形成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联动效应。

大型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无疑需要承担足够的城市角色与社会责任。当前,我国铁路客站在建设理念、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铁建设也突飞猛进。一直以来,铁路部门也在大力倡导站城融合,提出“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的新时代铁路客站十六字方针。

加快站城融合一体化,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能够带来许多便利。如能使空间得到高效利用,让旅客出行更高效。铁路站点与周边区域相融合,站城空间被合理利用,铁路逐步迈向全区域化。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开展站城融合发展、实施铁路土地综合开发,可以使高铁车站区域成为发展创新经济核心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景线,也能使铁路通过项目收益,缓解铁路建设运营资金压力。

站城融合一体化模式,又被称为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即公共交通先导型城市开发。这种以轨道交通为中心,对车站进行再建或改良,强化车站与相邻街区融合度的做法,近些年在革除新老城市病、促进旧城振兴、推动城市良性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是亚洲TOD先行者,经多年建设,已形成多个独立的具有交通、商业、办公、生活、文化等各种城市功能的站城区域。

专家观点集萃

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郑健:

站城融合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站城融合的本质是要处理好客站与城市的关系,必须因城而异、量力而行,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同时,站城融合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根据交通承载能力、经济实力,一体规划设计开发,分期分步实施。另外要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路情的发展之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

站城融合应从空间视角转向人的视角

站城融合的研究和规划,应从设施和空间视角转向人的视角,重点关注车站人群的活动和需求变化;站城融合需要新的理念、价值导向和设计策略,以实现区域-铁路-城市-人的共赢。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

地铁区域要实施联动开发,打造TOD模式

目前亚洲地铁总里程8千多公里,其中中国就占据了5千多公里。上海、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的地铁飞速发展。在这种状态下,可以考虑TOD,实现土地节约、立体开发,把城市活力带动起来,站点300米半径范围内,多业态高度融合,同时对各类功能进行数字智能化提升。

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市原市委书记王国平:

新型城镇化应重视“大TOD模式”

“大TOD 模式”是保障城市群、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战略。它以高速交通为联系,引导城市群走向空间结构演化、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资源流通、文化传承的协调统一。应用这一模式,要厘清高铁线、高铁站、高铁综合交通枢纽、高铁新城、高铁经济、高铁时代等六大关键词,推动“五网融合”。

各地实践与经验

北京

建设“轨道上的北京城”

2022年3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北京轨道交通发展将以往“轨道跟着城市走”转变为“城市跟着轨道走”,注重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努力建设“轨道上的北京城”。优化轨道沿线城市功能布局,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站点集聚。打造城市活力空间,进一步吸引轨道客流,带动区域发展。

北京北站位于城市中心,是与城市相融“改造提升”模式的典型代表。采用“一线双站+区间隧道”规划思路,将北京北站、清河站均规划为始发站,打破了传统“一线一站”布局,避免了超大型客站“城中城”现象,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最大限度发挥和利用地铁立体换乘的设施资源,对地下层客运、客服设施全面更新,与现有地铁线无缝衔接,实现车站的“有机”发展及与城市的不断融合。

清河站是“织补模式”的代表。该站位于上地高科技园区中心地带,被运营中的京新高速、轨道13号线及铁路站场完全打断,交通非常不便。在总体规划上,清河站与北京北站形成“一线双站”布局,解决旅客便捷出行及缓解城中心车站交通压力问题。在区域规划布局上,通过站房、站区房屋等车站设施与轨道交通等城市功能的一体规划及“下沉广场+地下通廊”的设计模式,将被“割裂”的城市空间“织补”起来,实现站城区域一体化布局和城市空间的连续。

武汉

以片区开发支撑城市空间发展

近年来,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和客运中心,发挥了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重要作用。今年3月,武汉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高铁项目建设的意见”》明确,武汉将促进站城一体化融合发展,按照空间融合、业态繁荣、联动开发的创新模式,推进汉阳站、武汉天河站和长江新区站站城融合建设。结合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体系,打造公交可达、步行便捷、多层进站、立体衔接的城市综合体,耦合城市空间与业态布局,引入商务、商业等多重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空间肌理延续,促进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优化,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以高铁枢纽片区开发支撑城市空间发展。

杭州

缝合城市空间,打造精神场所

杭州西站枢纽是新一轮《杭州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年)的核心项目,是“轨道上的长三角”重要节点工程,是杭州亚运会重要交通配套工程,是方便群众出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民心工程,将成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打造轨道上的杭州,努力形成4个“1小时交通圈”的重要一环。

西站枢纽总用地面积约30hm²,站房内部共分为地上5层和地下4层,其中高铁功能主要占据其中3层,其余均为交通换乘与城市开发功能。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探索了新一代高铁站房与城市更加融合的新模式,主要策略一是强化交通枢纽能力的同时缝合铁路对城市的割裂。站城融合的提升不能以交通功能的牺牲为代价,杭州西站在提升内部交通效率的同时,注重客站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利用交通联系缝合被铁路站场割裂的城市空间,促进站城融合发展。二是提升场所空间的作用。重新认识并定位多个传统功能空间,将其打造为具有精神属性的场所,并将诸多城市功能布置其中,从而实现西站与城市的更广域范围的融合,提升旅客对于站城融合的个体感受。

重庆

小区域、大功能、强带动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重庆近年来通过树立“小区域、大功能、强带动”理念,让高铁枢纽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重庆东站是重庆首座以站城融合思路建设的高铁枢纽,在建设理念、站房设计、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规划协调、深度融合。重庆是山城,起伏的地形对交通建设是一项挑战,但该站巧妙利用了站场站房高差,采用“桥建合一”思路,形成上下八层,桥上桥下建筑结构融为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更深度的融合体现在站城规划的一体化推进上。围绕大型高铁客运枢纽定位,重庆市对重庆东站周边用地规划进行调整,在这里建设便利宜行、生态宜居、繁荣宜业、魅力宜游的高铁新城,培育以重庆东站为核心的城市活力新中心。

来源:风景园林网

编辑:张朵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