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如何反向吸引年轻人?
  发布时间:2022-05-11 09:38   来源:城市怎么办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给县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面对城市极化,大城市对县城人口和空间挤压的情况下,县城如何利用自身“链接乡村与更大城市”的特殊性,放大相对优势,“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壮大自己?要想真正做到在城市极化过程中对抗更高级别的城市,形成对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反向吸引,县城在行动前必须先梳理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留量”vs“流量”

县城能留住年轻人吗?

年轻人是城市吸纳的主力军。那么,县城是否比大城市更能留住年轻人?直言不讳地讲:非常困难!以县城的城市能级很难长久留住年轻人;把年轻人固化在规模有限的县城中,也不符合未来中国都市圈发展的趋势,更不符合城市极化发展的规律。

但是,“不能永久留住年轻人”不等于“不去吸引年轻人”。县城可以做到的是成为年轻人从乡镇走向更高能级城市的驿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在《中国进入城市化时代》一文中提出:从农民到市民到中等收入人群的一分子,这往往需要代际交替才能完成。县城及小城镇在当下仍是享受城市生活方式、培训合格市民成本最低的聚居地……每年为了就学、就医、打工都会有大量的人群从农村进入县城,也会有同样数量甚至更多的人离开县城去更大的城市,所以,从统计上看县城的人口总量变化不大。有时稍减,有时略增,驿站特征明显。其优越的性价比使它成为许多城市新移民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城市新移民新人生的第一个培训站。它在人的一生及代际交替中经常会起到长短周期的驿站作用,这是所谓“落脚城市”与成熟城市的不同之处。

因此,作为驿站的县城,应关注自由人口流量,即:

自由人口流量=本地人口自然增长+外来人口输入-人口流失

例如,只要单位时间内,水池中的进水量多于出水量,水池中的水位就会增长!同理,只要保障县城人口的“进水量(本地人口自然增长+外来人口输入)”>“出水量(人口流失)”,“人口池”中的“水位”就会增长,县城就会更加健康地发展!这种流动中的人口增长,可以称为县城人口的“水池模型”。

既然年轻人终究会走向大城市,那么县城的人口吸引重点就应该是“流量”而不是“留量”。充分想办法开源引人,才是县城人口政策的发力点!同样,既然关注的是“流量”,那么对待目前停留在县城中的年轻人,就应该是——不求成才后长久“为我所有”,但求起飞前更好地“为我所用”!

基于“为我所用”的人才使用逻辑,对待县城中的年轻人,应该是“孵化逻辑”而不是“留人逻辑”。具体而言,就像企业有生命周期一样,人才发展同样也有生命周期。假设年轻人会在能力最强的时期“能级跃迁”到大城市,那么尽量让成长曲线冲高,不仅符合年轻人的诉求,还会给县城带来更大的人才价值收益!所以,县城不仅要充分利用好“起飞前”的人才价值,还应该为年轻人提供能力增长的孵化环境。这种“孵化逻辑”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年轻人,还能让县城得到更大的人才价值收益!

“安居”VS“乐业”

县城吸引年轻人的初始引力是什么?

从关注人口“留量”到做大人口“流量”,县城面临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大“流量”?要想做到“人口开源”,就必须搞清楚县城吸引年轻人的初始引力是城市生活还是生产就业。当然,城市生活和生产就业对年轻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显然以城市生活为初始吸引力,比生产就业更容易实施。

道理很简单:一个县城要想对年轻人形成就业吸引力,就必须首先对企业形成产业吸引力。但是要想对生产企业形成吸引力,就要涉及企业的选址偏好、生产成本优势、税收优惠等条件谈判。尤其是对于那些科技企业而言,没有大学的县城是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供给的。这就更容易让县城陷入死循环——因为开始县城还没有吸引到足够的人才,所以找不到好企业;因为没有好企业,所以更没法吸引到年轻人。换而言之,一般的小县城想通过“乐业”带动“安居”,难度非常大。

通过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以“安居”形成对年轻人的初始吸引,则要容易得多。县城是年轻人进入城市发展的驿站,是他们感受与享受城市生活的落脚点。县城中具备了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医院、学校、文化休闲设施等,而且比大城市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所以,凭借已有的城市基础进行城市品质提升,更容易操作,更适合作为吸引年轻人的初始引力。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县城的城市品质提升,要做到的是“超品质”而不是“超规模”。所谓超品质,是指打造出不逊于大城市的生活品质。这种超品质可以体现在城市环境、城市医疗服务水平、教育水平、商业休闲服务类别等和城市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超品质体现的是县城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前瞻性;它和政府在城市发展中投入的心血直接相关,但是和投入的资金没有直接关系。

而所谓超规模,是指超过县城自身需求规模的城市建设投入。这种超规模的建设投入,往往会伴随着高风险——很容易因为使用率不高、人气不足,最终成为一种建设投入浪费。

因此,对于县城而言,应该通过超品质的城市生活供应,形成对年轻人的吸引,而不是简单地采取超规模的方式投入几个最终寂静无声的样子工程。

“分散”VS“集中”

县城最先从哪里干起?

为什么是超品质而不是超规模,再深一层的原因在于:有限!相比大城市,县城的城市空间有限,市场容量有限,经济规模有限,资金规模更有限!正因为县城的有限,不要指望一开始就让整个县城的角落都超品质,也不要奢望整个县城都能让年轻人眷恋不已。将有限的资金分散地投入县城建设的方方面面,最终的结果就是哪里都做不到超品质,方方面面都不能带来质的飞跃。所以,县城的品质提升不能“平均发力,全域开花”,而要集中发力,有重点地突破带动!

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有限的条件限制下,县城需要率先选定重点区域范围、重点城市服务方向,进行靶向提升。只要县城有某个区域看上去明显高于县城的平均水平,只要县城的某几个方面城市服务水平超过县城的平均水平,那么就能让县城“看上去”有了提升,形成初始吸引力。随着年轻人的聚集,县城就可以不断滚动提升,最终实现真正的品质提升。

基于“集中发力”的发展原则,县城在城市品质提升的过程中,需要集中打造一片都市展示区。这个都市展示区犹如县城的一块“飞地”,可以和县城现有的一切都不一样。重要的是,它一定是一个高度浓缩的都市,让年轻人在这里感受到大都市的繁华;它一定是一个缩小版的“未来之城”,展示着县城的明天;它一定是一个功能复合的综合社区,将各种超品质的城市功能集中布局。

除上述特点外,都市展示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是县城现有城区,也可以是县城的新发展区,但它一定是城市的中心区——城市人气和功能最集中的区域是最容易实现提升的区域。还是因为县城的有限,所以,县城没有反复试错的资本,县城对年轻人的初始吸引力打造要的是“一击必中”。这种保证成功率的思考方式是县城品质提升的底层逻辑。

综上所述,无论“小卫星”县城还是“小恒星”县城,都应该明白——县城在吸引年轻人的方式上,不可能套用大城市的方式。只有把握住上述三个核心原则,县城才能“基于县城的局限性,又能超越县城的局限性”,在城市极化中形成对年轻人的反向吸引力!

唯有如此,县城才有可能在城市极化过程中“抢到人”;唯有如此,县城才有可能在严峻的城市竞争中,面对何去何从的命运抉择,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

来源: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小县城·大未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编辑:商文芳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