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如何把握“新经济”?
  发布时间:2022-03-28 09:08   来源:城市怎么办

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回望21世纪已经过去的二十多年,“新经济”可能是审视这两件大事的一个视角。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市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最近2001年刘鹤在中国资本市场发育十周年上海会议上的演讲“我呼吁大家重新认识新经济”在网上流传,其中的判断言犹在耳: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边界在逐渐消融,新经济如同水银落地,无孔不入,全面进入汽车、家电、石油、钢铁乃至教育、金融、保险和娱乐业。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观测,互联网经济正在全面地整合社会经济结构,向四个A的方向不断地逼近,Any Where无论在哪儿,Any Time无论何时,Any one无论何人,Any device无论任何一种装备。

“新经济”之来龙去脉

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统计,自1854年开始有经济周期记录以来,美国一共经历了33次经济景气周期,其中,超过100个月的只有3次,分别是1961——1969年、1991——2001年和2009——2020年。

在传统的经济景气周期中,对应的是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即失业率下降,通胀率上升。而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两轮超长经济景气周期,不仅都长达10年,更重要的是随着失业率的下降,通胀率并没有提高,而是下降了。

1996年,Michael Mandel在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发表《新经济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he New Economy)一文,提出“新经济”概念,用以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继二次大战后经济出现的罕见持续高速增长现象。

继《商业周刊》之后,1997年7月,《连线》(Wired)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长期繁荣”的封面内长文章,把“长期繁荣”称作基于技术的新范例,认为新经济由技术革命所推动,主要是个人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超微技术、可替代能源5类技术,其适用范围也由美国扩展到全世界。

虽然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新经济”消声了一段时间,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相关行业的生产效率,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经济又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毕竟,新经济可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收益率得到提升,而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却保持在较低水平。

“新经济”之内涵肌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严重衰退,增速放缓,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经济增速也随之进入了下行区间,GDP增速从2007年14.2%的历史高点不断回落,2008年跌破10%,2012年跌破8%,2016年跌破7%,2019年则降到6.1%。

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数次提出“新常态”:“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风险”。

这些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经济新常态包含了中国经济全方位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

1.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

2.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3.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

4.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5.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

6.经济福社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

国家统计局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中进行了概念界定:新兴经济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体,由互联网和新技术革命推动的,以信息化和产业化深度融合、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人力资本的高效投入和减少对物质要素的依赖为标志的一种经济形态,表现为传统经济活动的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活动的兴起。当代新兴经济主要包括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经济等内容。

新兴经济的四个特征非常明显:

1.以信息技术突破应用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作为技术基础

2.以信息(数据)为核心的经济要素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3.以智能制造为先导融合构造现代产业体系

4.以货物和服务多样化为导向创新社会分工形态

2016年4月,国家统计局制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2016)》,即“三新”专项统计。2018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重点反映先进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创业、跨界综合管理等“三新”活动。2021年4月,国家统计局印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2021)》。

2018年全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369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12.2%,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

2019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61927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6.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增速为9.3%,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5个百分点。

2020年,尽管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严峻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仍继续保持增长。2020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69254亿元,比上年增长4.5%(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1.5个百分点;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0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我们发现“三新”经济的统计涵盖一二三产业,因此新经济和传统产业并不对立,即便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也需要增加数字技术的含量,而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中,数字技术的含量也在不断上升。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许宪春教授在2019年12月的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中发表主题为“新经济——GDP增长的新动力”的演讲,他认为:新经济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于减缓传统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优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新经济体量的逐步增大,它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抵消传统经济下行的压力。

城市如何接招“新经济”?

1.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城市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对创新创业的一站式便捷化政务服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注重运用普惠性政策强化对企业研发环节的支持。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城市创新创业氛围。

2.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增强中心城市创新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各有所长的区域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成本低、要素全、便利化、开放式的孵化器等众创空间。在大城市周边发展特色小镇等创新创业特征突出的微型产业集聚区。

3.培育发展创新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推动重大科技研发成果、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转型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支持有条件城市打造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

4.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推广节地型、紧凑式、高效开发模式,推动存量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激励机制,提升低效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因地制宜增加城市居住用地比例,保障与城市人口规模需求相适应的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文化体育及菜市场、停车场等民生类设施用地供应。推动土地复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用地供给。

5.建立优化投融资机制。科学组合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项目,利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工具,探索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支持发展股权融资,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开发建设运营,盘活国有存量优质资产。完善城市公用事业定价机制,合理确定价格水平。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提升国有资本经营能力,培育市政公用设施专业化投资运营企业和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中指研究院,《2020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发展报告》

2.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文件、报告

3.许宪春, 新经济的作用及其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经济纵横, 2016(09): 第1-5页.

4.杜丹清与占智康, 新经济背景下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研究——基于流通功能拓展与平台组织再造的视角. 经济学家, 2018(02): 第62-69页.

5.任保平与豆渊博, “十四五”时期新经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与政策.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1. 37(01): 第10-22页.

  作者:蔡峻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