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村振兴的模式案例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2-03-25 09:50   来源:城市怎么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各地因地制宜,涌现了许多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拉开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序幕。“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浙江涌现了一批有思路、带动效应强的案例经验,逐渐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十种发展模式,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浙江经验”。

浙江乡村振兴模式及典型案例

空间集聚模式

杭州市桐庐县:桐庐以“特色产业带”为单位编制县级规划,改变了传统的县乡村三级规划体系的固化模式,设立古风民俗带、生态养生带、产业风情带、诗画山水带、运动休闲带这5条特色产业带。

绿色崛起模式

湖州市余村:2005-2019年来大念“山水经”,关停矿山、关闭工厂、修复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

产村融合模式

温州市曹村镇:曹村镇艾米田园综合体发展有限公司以生态水稻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国家级生态农业科技特色田园综合体。每逢节假日,曹村镇“水陆空”三栖旅游日均客流量达到5000余人次。

品牌引领模式

衢州市:衢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衢味”成了浙江省振兴乡村产业的标志品牌。柯城柑橘、江山猕猴桃、开化清水鱼……这些产业通过“三衢味”的聚合作用,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农产品溢价销售。

数字赋能模式

丽水市遂昌县:2013年成立首家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借助“赶街”网上平台,为小农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遂昌县2019年仅土猪肉销售额便达到43.53万元,户均增收4000余元。

文化深耕模式

宁波市葛家村:2019年开春,宁海县葛家村启动“艺术家驻村”行动,探索了一条与农民融合设计乡村的艺术振兴之路。据统计,葛家村村民创作了300多件艺术品,但投入仅60多万元,这个村子2019年前11个月接待了3万多名游客,民宿收入同比增长了3倍。

要素激活模式

绍兴市:2018年,绍兴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条闲置农房激活利用的新路子,成为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目前,该市累计引进2965个开发建设项目,激活15839幢闲置农房,带动农民就业20594人。

能人带动模式

乐清市下山头村:乐清市下山头村2015年创新“村企共建”模式,通过村党支部与乡贤企业结对共建,走向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和企业利润“三丰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5年的1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206万元。

片区联动模式

杭州下姜村:近年来,淳安县下姜村,联合周边31个行政村,施行组织共强、规划共绘、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和品牌共塑,共同打造乡村振兴联合体。2019年,大下姜32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076.9万元,有31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

10 四治融合模式

舟山市东镇:岱山县东沙镇成立网格理事会,组建村级调解员队伍,开发“平安通”App客户端,实现村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推动“四治融合”。

十大模式的发展路径

image.png

浙江乡村振兴模式的启示

1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要素,打造优势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精准破题

从浙江省乡村振兴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每个区域的优势要素不同,比如桐庐是美丽环境,余村是生态资源,衢州是特色农产品,绍兴市闲置农房,而宁波葛家村是文化。乡村发展的资源要素主要有:生态资源、土地资源、特色产业、闲置农房、民俗文化、社会环境、交通要素、水资源等。不同类型的乡村资源在发展要素的带动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在规划建设中,不能盲目跟风,要思考如何充分转化提升特色资源要素的价值,实现绿色、特色发展。

2 产业发展,做好产业谋划布局,构建一二三全产业体系,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群众意愿和政府相关政策等,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突破口,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在规划中要注重三产融合,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突出拓展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旅结合、互联网+、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链式联动的产业经济,充分激发各类资源要素的价值转化。

3 区域协同,加强示范引领、片区联动、品牌共建,打造整体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区域共富

能够依靠自身特色资源实现乡村振兴的乡村不多,大部分村庄资质平平,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特色。在乡村规划中要按照“示范引领、区域一体”的原则,突出跨村联合、连片提升,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打造区域共赢的发展路径。变“单打独斗”为“集约共建”、变“各自为政为“优势互补”,推动“一村富”走向“村村富”,“一处美”变成“一片美”。

4 强化保障,人才振兴、科技赋能、四治融合、政策支撑,全方位激活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要破解人才瓶颈,加强人才建设,培养造就和开发乡村土专家、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人、新型农民,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下乡投资、创业,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乡贤和乡村领路人,建强基层组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振兴要强化科技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要完善提升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综合治理模式,强保障、优服务、善治理,构建幸福乡村的微治理体系。此外,建立精准有效的土地、资金、人才等政策体系是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直接动力源。

审核:接栋正

  作者:姜圣华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