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看看古人怎么过
  发布时间:2022-03-04 19:35   来源:城市怎么办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今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二月二,龙抬头”,又称作“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据传说,“二月二”为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意味着在此之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这也与明日的“惊蛰”节气相关,“万物出乎震,震为雷,蜇虫惊而出走矣”。惊蛰后,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

然而在唐宋时期,“龙抬头”的说法还未出现。人们纷纷在二月二这一天来到田野,去挑各种新鲜的野菜,并由此形成了固定的节日“挑菜节”。唐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记载:“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

立春后乍暖还寒,可是地气已经回暖,地里生长的野菜正在悄然返青。若是将挑菜节放在今日,应该是这样一番景象:阳光,微风,约上三五个好友,到野外踏青、春游、挑菜,尽享这好春光。不仅玩得轻松,还能来一餐纯天然的营养晚餐。

《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正月,德宗下诏说:“四序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酥,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所谓“中和”,指中正平和,各级官员在办事执法过程中要不偏不倚。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和节改为二月初二。这天,官员休假一天,皇帝在宫廷内宴请群臣,还要向身边的大臣赏赐一把制作精美的尺子。唐代李林甫再《唐六典》中提到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在《谢赐尺诗状》中记载:“高力士宣敕,赐臣等御制诗并宝尺……伏见宸衷,窃谢良工,徒秉刀尺,终期死力,取配钧衡。”白居易也曾得到一支红牙银镂尺的赏赐,写下《中和节谢赐尺状》:“下明忖度之心,上表裁成之德。”表达感恩之情。

仲春二月是日夜平分的月份,古人顺应天时,选择在二月份校正度量衡器具,认为这样可使度量衡器公平准确。皇帝给臣下赏赐尺子,是希望大臣们办事公平公正,廉洁奉公。这就是皇帝会选择在二月二赏赐尺子的原因。 

到北宋时,二月二日已是传统的节日了,关于挑菜节记载就更多。贺铸《二月二日席上赋》诗:“仲宣何遽向荆州, 谢惠连须更少留。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苏轼在《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一词:“拄杖闲挑菜,秋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南宋挑菜节更盛,宫廷也有专门的活动。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二月二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蔬菜,然后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燕京岁时记》写道:“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辽中县志》“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参考文献:

刘永加.二月二龙抬头 唐宋时期的人这样过.北京晚报. 2017-02-28

注:以上内容转载自相关学术研究论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审核:施剑

  作者:陈正怡然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