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城市人才抢夺战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3-03 10:46   来源:城市怎么办

浙江打响了2022人才抢夺战第一枪!

2月17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支持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情况。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中在会上提到一个堪称震撼的新政:大学生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以下的由政府代偿,贷款10万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偿80%。“欢迎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到浙江来就业创业!”

同时,除了杭州市区,浙江将全面放开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的落户限制,如此友好的扶持政策十分诱人。

这预示着,新一年的人才争抢战来了!

当前,人才已经成为城市最珍贵的战略资源。2022开年以来,已经有包括珠海、昆明、保定、亳州等十余座城市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张开了怀抱,就连千金难求的“上海户口”,也开始放宽了政策。

从南到北,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从省会中心到北上广深,争抢人才盛况震撼,这俨然成为了一场城市之间的“战争”。

人才本质上作为一种资源,其流动与“定价”应属于市场行为,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但从当前“人才争夺大战”看,其中又存在着一些失序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理性思考。

一、地方政府揽才过于“功利”

在这场声势浩荡的“人才争夺大战”中,地方政府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在部分环节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偏差。

第一,人才标准不够开放。“学历”仍是主要的引才指标。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学历的人才,但同样也离不开低、中层次的人才。纵观各地的人才政策,多数是引进高学历人才,但有一技之长的熟练蓝领工人、有丰富职场经验的精英、有经商和创业经验的创业人士也同样属于人才的行列,“学历高者来”的人才政策未免过于狭隘。

第二,人才过度被商品化。价格是人才价值的体现,高薪引进人才属于市场化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从各地区的引人政策看,则演变成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之争,人才被过度商品化,变成明码标价买人才。过度的金钱导向会导致错误的价值示范,将人才的正常流动变成一种“逐利”行为。

第三,重“外”轻“内”的倾向。“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观念广泛存在于各个地区的引人政策中。某些企业和高校在参与“人才”引进时,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做法,单纯地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加大力度引进人才上,忽略了开发和培育“内才”。相较于“外才”,本土的人才更加熟悉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对所在地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有为当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做贡献的愿望,但由于片面的评价机制以及大幅度地外地引才,“内才”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积极性被逐步打击,进而造成本土人才的外流,有可能“引来女婿气走儿子”。

二、区域之间人才非理性竞争

各地区在竞争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非理性竞争现象。

一是地区利益优先的思维使地方政府无法站位高远,统筹兼顾。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人才总数量基本稳定的状态下,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必然会因为地区发展的差异导致高层次人才拥有量“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高层次人才向经济发达的优势地区高度聚集,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经济、地理环境等处于竞争的劣势,人才大量流失,由此带来经济发展放缓、创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发展差距就会因此拉得更大。

如今,由于教育部第一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名单已完成遴选,全国高校为争取在下一轮的遴选中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都在加紧争创“双一流”。依托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与区位优势,东部高校展开了对高层次人才的新一轮竞争,在这种形势下,西部地区高校的压力再度骤然增大。这导致教育部某高官都公开呼吁:挖西部高校的人才等于挖命根,希望东部地区手下留情。

二是人才政策设计不严密、不完善,存在“打补丁”的现象。法者国之公器,公共政策的出台理应经过严密的调研与预判,一旦颁布就代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生效,“朝令夕改”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有些地区人才政策的变动之频繁不仅暴露出在政策制定初期欠缺周密的长远考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抢人才”行为中的非理性,是地方政府参与人才竞争能力不足的表现。

三是引发人才政策负面外溢效应,可能导致盲目跟风,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当地方政府开始使用优惠待遇“招才引智”时,往往会对现有人才产生消极的价值导向,引发政策负面外溢效应。而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于用优惠待遇并且将此作为竞争手段,可能导致盲目跟风,大家比拼的不是选人用人的环境而是金钱的多少,人才激励政策边际效应递减。

因此,地区之间非理性地进行高层次人才抢夺战,是一种短视的竞争观,由地方政府狭隘的利己主义而带来的人才流动的无序性同中央对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规定相背离,并且和当前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方向背道而驰,更是对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才政策实施无益。对于地方政府之间在高层次人才非理性争夺中可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我们需要引起警惕。

三、缺少后期配套规划,人才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各地目前出台的相关揽才政策均在人才的落户、住房补贴、子女入托入学、配偶工作等方面开出了足够的条件。各大城市“钱多、城好、速来”的口号在短期内确实能比较直观地打动人才。但从长期看,整体的工作环境、平台等长远措施才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近两年,有些地区在抢人上用力很猛,却不知抢到何用,以致人才好不容易来了,最终因为不被重视又流失。还有些地区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领导班子人才观念没有扭转,拿着报表只看人才总数,用以汇报工作,具体如何将人才的运用与地方发展战略结合则不清楚,导致人才资源白白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必然会变得更加理性,转向更深层次的比较与思考。

经历过优厚条件的“狂轰滥炸”后,短期内可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价格虚高、人才市场表面繁荣的现象。如果缺少人才引进后的具体使用规划与人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配套,那么这对人才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引用结合”“引培结合”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优良环境,才是各地赢得这场“人才争夺大战”所要思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史上最霸气:抢大学生,浙江拼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105771563447114&wfr=spider&for=pc

[2] 陈文权,李星.我国地方政府“人才争夺大战”现象理论探讨.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5)

[3]周国辉.“人才大战”靠什么取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6)

[4]赵忠.人才大战中的市场、政府与政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4)

供稿:谷成城

(山西大学讲师,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

审核:李燕

  作者: 谷成城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