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视角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发布时间:2022-02-21 09:41   来源:城市怎么办

一、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产业发展资源富集、市场繁荣,动漫、游戏、直播行业、新闻媒体、演艺娱乐等行业的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数字文化产业主要是指凭借数字技术手段构建创新性的文化生产范式,从而使得文化内容获取更多的生命力与延展性,达到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协同的良性循环目的,实现赋值的文化延展模式。

《2020长三角数字文化消费研究报告》显示,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文化指数总量占据全国的 17.2%,数字文化指数均值是全国的2.23 倍。随着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数字音乐、数字动漫、数字影视以及数字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进入大众的生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刺激消费者更高层次的文化产业消费需求。

二、“双碳”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变革趋势

文化产业外延不断演变,呈现出线下向线上发展、实体向虚拟转变、现场体验向沉浸体验进阶的演化路径。具体如下:

1.文化生产由线下向线上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速社会分工、资源重新分配,变革了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都被互联网技术渗透,文化智能化生产、大数据式分配交换、文化消费云化等都显示了文化全产业链由线下向线上发展的态势。生产资料精准分配、物流配送减少、文化消费环境污染减轻,促使文化产业更加绿色、生态、环保。

2.文化产品由实体向虚拟转变。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发展,诞生了丰富多样的新兴 文化产品,如电子书、网游、网络直播、在线教育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非必须在某特定空间才能完成消费,仅需移动终端加上网络技术便可实现文化产品的“脱实向虚”,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文化消费。文化产品虚拟化极大地节约了场地与时间成本,优化了空间与人力资源的利用。

3.文化体验由现场向沉浸进阶。虚拟文化产品的普及满足了消费便捷性,但同时现场体 验感弱的矛盾也开始显现,这促使新技术的研发,如 AR、MR、VR、CR、XR 技术不断出现。其中,以 AR、VR 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如AR 影视、AR博物馆、AR文化遗产保护,VR游戏、VR演唱会和网综赛事直播等,通过不同技术路径让观众沉浸于丰富的情景体验中,其体验的强度远高于传统的2D裸眼时代,突破了现场空间限制,完成了一场极致的文化体验。

文化产业向线上、虚拟、沉浸方向的演进,均展现出数字文化产业的特点。借助科技手段增强文化消费沉浸体验,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文化传承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双碳”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

文化产业与数字化相结合,其天然的低碳优势与“双碳” 战略思想具有耦合效应,推动着文化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向科技、便捷、定制方向演进。

轻文旅的实现打破了文旅行业禁锢,

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

疫情后,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如:体验式商业、Z世代消费、夜间经济、轻文旅等。相对于过去以文旅小镇、休闲乐园、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形式呈现的文旅项目,当前的轻文旅一是指用独特的IP塑造场景,结合主题,利用圈层文化打造共通的文化消费,输出内容、孵化项目、生产产品, 并从中获得荣誉感、归属感、幸福感的精神消费项目。二是指年轻人的文旅,包括剧本杀游戏、盲盒经济、电竞等。它凸显个性,通过族群、社群营销,以及跨界、云化、赋能、有故事、有主题的文化消费,满足新生代最迫切的需求。此外,一种服务于本地居民周边游览、度假、休闲等一切旅游商业服务活动的集合——经济便捷的微度假产业也是轻文旅。微度假型商业、特色文潮街区、主题购物公园等文旅行业新型的商业模式涌现。

后疫情时代线上体验技术不断精进,

数字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在线消费与互联网视听渗透,VR/AR/XR 等辅助设备层出不穷,数字内容供给和技术装备研发平台、直播和短视频基地、电竞中心、高沉浸式产品体验及展示中心涌现,提供了VR旅游、AR营销、数字文博馆、创意设计、智能体育等多元化消费体验。网络视听平台和产业园区融合集聚,贯通了内容生产传播价值链和电子信息设备产业链,联动了线上线下文化娱乐和综合型信息消费,积极构建起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市场发展格局。线上体验技术的增强使数字文化产业应用场景增多,数字展览、网络视听、在线演播、沉浸体验等新业态层出迭现。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终端用户智能数据分析服务,使文化企业对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作、物流售后等核心环节进行数字化转型。

大量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向网络技术新基建

新基建中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设施体系的建设,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支持,推动了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和应用场景创新,触发文化产业供应链重构,丰富了文化体验场景。在新基建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迈向更深层次的融合:文化休闲娱乐向基于AI、VR和全息技术的沉浸式娱乐转变;博物馆展览转向数字化展览展示;文化馆展示转向将在地文化沉浸式复现;文旅景区的虚拟场景、虚拟导览、智慧酒店、数字展览、5G+VR全景旅游等数字文旅新业态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文化产业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场景复现、文化产品数字化、在线文娱常态化,进而实现文化产业的“新基建”。

生产与运输耗能高的传统文化产品生产

将转向虚拟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分为创作生产、传播流通、购买消费等环节,创作生产环节耗能最高。文化创作生产环节包含文化装备制造、文艺创作、书画印制、影视制作、音乐生产等行业。其中,影音和图书生产随着技术发展,在不断降低耗能,磁带、胶片、光盘等传统影音载体通过数字化技术,基本实现了全在线化,从线下到线上的变革,不仅直接减少了制作耗材、场地、排污环节,也逐渐取消了运输、流通、仓储等相关服务环节,极大地降低了碳排放。

文化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既遵循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要求。以地区资源环境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能避免重复性规划开发引起的资源浪费和文化消费市场耗损,丰富文化产品结构。尤其在“一带一 路”建设规划中,文化资源特色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将充分发挥,使其成为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李凤亮,古珍晶. “双碳”视野下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路径与价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21.

[2]脱颖,董华英. 数字经济背景下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商业经济,2021.

[3]范周. 持续创新以数字经济掀开“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清华金融评论,2020.

[4]黄蕊,徐倩,李雪威. 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演化博弈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

[5]黄永林.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维关系与时代特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

注:以上内容转载自相关学术研究论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论文、图片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妥善处理。

审核:施剑

  作者:宋逸香 陈正怡然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