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丈量城市 ,作者1/6图片工作室
随着城市间的竞争不断升温,产业成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这也就有了城市中多种多样的产业园区。它们有的是流水作业生产型园区,有的是生产+配套的效率型园区,还有的是产业链完善的创新型园区。
如今,在科技回归都市的浪潮下,以上种种园区已不适应新的产业人群,“生活即工作”的需求,主打“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粉墨登场。从产业社区的定义来说,它是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功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目前,成功的产业社区,不仅是复合型产业集群,更是生活导向的“都市区”。对于城市整体发展来说,这些产业社区早已不是工业地产,而是城市局部综合开发的新动能。
1.空间更开放。产业社区既然是都市化的,空间开放性必然远高于以往园区。开放性营造出人人可参与的社区环境,进一步激发产业人群创新力。
2.社群更突出。产业社区是围绕产业人群喜好,为他们量身定制工作环境,吸引人群聚集发生碰撞交流的场所。
3.功能更多元。产业社区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生活场所。因此,它拥有商业、休闲、教育等生活配套功能。
4.产业链更聚焦。产业社区的科创属性,使它更注重产业链中最核心部分,即产、学、研一体化的前端,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只有一张白纸的区域才能成为产业社区?当然不是!产业社区可谓是“英雄不问出处”,它可以是产业新城,也可以是旧产业园升级,更可以是城市更新等。下面我们通过三个案例,了解产业社区的三种典型发展路径。
01
旧园区升级类: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
从工业园到科创区
位于荷兰的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被誉为“欧洲最智慧1平方公里”。在2000年之前,这里曾是飞利浦位于荷兰的唯一研发新技术中心——飞利浦高科技园区。但是由于飞利浦在与新兴市场竞争中的失利,导致连年严重亏损,该园区走到了倒闭边缘。2003年,全新升级的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启用。目前,超过150家跨国企业入驻,来自85个国家的一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在此聚集,他们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占全荷兰专利的40%。
1. 升级环境激发创新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80%的突破性创新并非在正式会议或头脑风暴工作坊里发生,而是跨学科之间非正式交流的结果。也就是说,创新往往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偶遇、闲聊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正是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升级思路。
自然中的交流空间
“以人为本”是环境改造的关键词。园区摒弃汽车导向的路网结构,改为步行友好路网。路网沿线通过毛榉木、石楠树等具有本地化特色的植被,结合水系打造出滨水道、木栈道、林间小道……形成了分布在自然中,丰富多彩的15公里步行交流空间。这些非正式的交流空间制造了“偶遇”机率,促进交流。
园区建筑采用的是新旧结合形式,新建筑被严格控制高度,其高度不能高于建筑周边的树木,以保证园区融入自然的氛围。
建筑多运用通透的空间结构,将自然环境的视觉效果引入室内。园区内还有绿盒子一样的停车楼,降低配套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开放的创新机制
飞利浦通过开放自己的产业生态链,吸引研发企业和研究机构入住,园区转型成为创新企业的“校园”。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纳米技术、嵌入式系统、生命科学、加密领域等。园区配有2.5万平方米的共享研发空间,包括多用途实验室、洁净室、可靠性测试实验室、电磁兼容性(EMC)实验室等。
这些研发配套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础设施”。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入驻企业,办公空间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比如Villa Office,能为初创公司提供从100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的办公空间。
2.生活化的工作环境
埃因霍温科技园区做到了从空间到设施,从环境到资源的开放、关联、共享,但这还不足以留住人才。要知道园区内的员工来自超过85个国家,从文化到生活习惯各有不同,为他们定制一个有魅力的“生活环境”才是长久之计。
多彩“拉斯维加斯大道
“交流街”是园区中心一条400米长的街区,这里有8家不同概念的餐厅、国际会议中心、各种商店以及健康中心、音乐厅。这里是国际生活中心、灵感创意中心,因此被员工戏称为埃因霍温的“拉斯维加斯大道”。
为了促进员工在此聚会交流,一方面园区规定,不能在办公楼内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以“迫使”人们来到交流街;另一方面,交流街沿线分布着众多可以“停留”的空间,让员工可以随时停下来,促使更多的面对面交流……
依托这些公共空间,园区运营方每年举办500多场次的活动(包含技术、商业等社交),帮助员工迅速建立自己的职业人脉圈。
园区就是生活区
由于员工跨国的工作性质,拖家带口成为常态。“安居”成为埃因霍温科技园区最重要的留住人才策略之一。除了交流街这个超配套外,园区还配有幼儿园、国际学校、家庭农场等。2017年,“埃因霍温荷兰技术周”期间,园区内的水系成为儿童体验水技术与水上运动的场地。如今已成为开放日的惯例,科技园区变为儿童科普实践基地。
02
科技新城类: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城市即园区
纬壹科技城是新加坡新一代产业新城,有超过400家科技领头企业、机构,700多家初创公司聚集于此。纬壹科技城的建设源于20世纪末,新加坡针对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型而制定的“产业21世纪计划”,核心是发展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成为全球的知识型产业枢纽。
2000年,新加坡提出了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社群概念,纬壹科技城启动建设。
1.有温度的城市“森林”
纬壹科技城吸取了上一代产业裕廊工业园强产业、弱配套的“教训”,科技城总建设面积的40%将用于生产配套、生活配套、休闲功能建设。这也意味着,科技城开始建设之前,就已经将自身定义为一座功能综合的城中城,后来发展的创新社区模式水到渠成。
鉴于新加坡寸土寸金,以及开发周期长的考虑,科技城采用了高密度开发的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密度开发,科技城有的放矢,它将一个建筑组团,甚至单栋建筑视为一个功能完善的“创新社区”,确保投入使用即可独立运作。
建筑组团即创新社区
启奥城坐落于园区最大的绿轴之上,作为生命科学核心组团,这里拥有15家生物医药企业和7座生物医学研发中心,还配有实验室。此外,组团内银行、餐饮、幼儿园、书店、诊所等城市配套一应俱全,满足研究人员的生活配套需求。建筑间的公共空间散落着多元化口袋公园,成为科创人士们的自由交流天地。
高层建筑即创新社区
启汇城同样拥有启奥城从产业到生活的综合功能。不同的是,它将功能垂直布置,相当于“产业+生活上楼”。
启汇城聚焦于信息通讯、传媒产业,作为新技术试验平台,垂直空间上分布着洁净室、微波暗房、纳米分析中心、无回音室等研发设施,功能涵盖实验、测试、加工等多个环节。楼内的洽谈室、会议室、研讨室、视听工作室等配套空间,对科技创新起到了催化作用。建筑底层部分配套有15家、教育机构8家,服务于园区内部的员工。楼内还配有创世纪剧场,能够容纳560个观众,员工足不出“楼”即可满足文化生活。
TOD综合体,新城活力中心
位于纬壹科技城交通枢纽的星商业,是一座TOD综合体,由音乐剧院(5000座)、购物中心(2.8万平方米),以及写字楼等业态构成。剧院可提供音乐剧、舞台剧巡演,也可成为公司活动的场地;商业包括美食广场、酒吧、美容美体、时尚服饰等。星商业与周边的住宅、商务酒店,成为科技城宜居宜业的“城市中心”。
2. 系统服务护航产业
纬壹科技城的创新社区,不只停留在硬件建设层面,更在产业层面构建出驱动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多维度技术转化服务
纬壹科技城的产业转化平台,功能涵盖了测试、制造等多个环节,此外云计算平台提供算力支持。在技术商业化方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在纬壹科技城成立科技拓展公司,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解决了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对接问题。
纬壹科技城还配有整套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让专业的机构管专业的事。如科学技术研究理事会、生物伦理顾问委员会、经济发展局生物医学科学组、卫生科学局等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生命科学领域的管理、风险投资。
场景测试服务
纬壹科技城是新加坡第一个自动驾驶试验区,以及其他无人化的实验专区。这样的制度创新,宣告了一种“欢迎试错”“勇敢实验”的园区精神。纬壹科技城通过硬件、软件搭建的创新网络,构建出“产、学、研”一体化特色的都市型产业社区。
03
城市更新类:伦敦国王十字区
从产业中心到城市中心
通过更新,带动城市衰落地区转型的案例有很多,如波士顿南湾、东伦敦科技城等。而国王十字区,则是用产业社区推动老城全面振兴的典范。
城市更新型的产业社区,难度在于更新能否包容老城的人群,更新能否激活老城区的活力,更新能否为老城区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
国王十字区更新都做到了:一英里辐射范围内超过7所高校、13家文化机构、21家博物馆与画廊、60余家合作组织;聚集着Google、Facebook、Amazon、Universal、Havas等公司;有3000名科学家、12000名学者、50000多名雇员、77000多名学生、年均访客量超过1000万人次……它已逐步成为世界顶级知识社区。
国王十字区是如何做的?
1.“开源化”的空间营造
项目大约有40%的区域是开放空间,让到访者随时能够到达一处充满活力的广场或是街道。区域内分布着多样化的功能节点,结合各种场景氛围的营造,吸引人群停留参与。
新空间新魅力
在建筑中展开的潘克拉斯广场,为办公人群和游人提供了一个水绿结合的魅力空间,人群在此交流互动。而谷仓广场则是整个社区的中心,广场有四个音乐喷泉,还是举办音乐节、冰淇淋节等大型活动的所在地。
旧空间新功能
摄政运河横穿国王十字区,错落有致的岸线空间,辅以绿色空间、商业功能,运河走廊成为产业社区的休闲带,同时也让国王十字区冲破边界壁垒,成为城市运河文化的传播者。储气罐公园,是二级保护建筑。更新后变为圆形剧场,是社区休闲、运动的绿地空间。
2.“人人可参与”的氛围营造
只有空间,没有运营,社区活力是不可持续的。
2007年,国王十字中央有限责任事务所,担任起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大大小小的活动,涵盖户外运动、亲子活动、电影美食、艺术&文化、音乐&舞台等类别,覆盖了全年大部分日期,国王十字区变身为属于每个人的活力区。
大众的舞台
国王十字区对所有活动的唯一限制是——必须具有开放性,不能让人产生排他、陌生的感觉。区域内所有的开放空间,成为城市永不落幕的“嘉年华”。
除了对现有空间的充分利用,还结合运河特色,举办水上集市等富有区域标志性的活动,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活动的部分资金来自物业管理费与服务费,“毕竟业主也是受益人,这些活动会为商户带来人流量。”
产业的舞台
国王十字区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区域内会举办全域化的设计节,为入驻企业站台,宣传推广。室外空间,是企业举办活动的承载空间,可以举办新品发布会,也可以举办交流活动,只要是“开源”性的企业活动,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3. 可持续的城市中心
前文曾提到,国王十字区的产业是文化、科技、跨国公司等类别的多元组合。同时,国王十字区也是欧洲之星始发站,还是Northern、Victoria、Piccadilly等6条地铁线的换乘枢纽,区域可与伦敦市区、远郊及欧洲主要城市快速对接。有产业、有交通,国王十字区已具备成为新中心的潜质,补齐城市综合功能势在必行。
人才中心
2011年,中央圣马丁校园落户国王十字区,学科涉及艺术、时装、工业设计、视觉传达、三维设计等领域,苹果设计总监Jonathan Paul Ive就毕业于该校。这也意味着,国王十字区有了与产业息息相关、源源不断的“人才池”。
商业中心
国王十字区此前的发展定位是知识街区、人才聚集区,围绕产业人群的偏好,已经实现了餐饮酒吧、艺术文化、学术教育、运动场馆等业态。而国王十字片区新的目标是成为城市中心,区域的最弱项是缺少服务于城市级别的大商业。
2018年,煤炭仓库改造的Coal Drops Yard购物中心(10万平方米)开业,包括大型旗舰店、餐厅、画廊、音乐表演场和新公共空间等功能,在交通优势、环境优势的加持下,迅速成为伦敦购物的新地标。
国王十字区成为南接伦敦西区,东连东伦敦科技城的枢纽,它已不再是局部的产业社区,而是赋予城市活力的新中心。
04
总结
综上所述,旧园区的升级、科技新城的建设、老城区的更新,都适用于产业社区模式。
也就是说,产业社区并不受空间形态的限制,考验的是针对产业特点,从形式到内容搭建系统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创新人群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怪人”。越是城市化的综合功能,越是频繁的非正式交流,越能激发他们的创新力。
来源:丈量城市公众号
编辑:商文芳
审核: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