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 背景下,生态资源富集地区该如何发展?——以浙江丽水为例
  发布时间:2022-02-17 09:51   来源: 城市怎么办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示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中长期战略目标,彰显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习近平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境内水系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名副其实的浙江绿谷,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丽水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人口密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在全国生态资源富集地区中也极具代表。

一、丽水资源特征

丽水地处华东六江之源,长三角之巅峰,自然禀赋优越,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81.70%,号称“华东生物基因库”。丽水生态地位独特,有着“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是浙江省的绿色生态屏障,被誉为“浙江绿谷”“华东天然氧吧”。丽水水资源优质且丰富,185亿立方米的总量居浙江省第一,水域面积533平方公里,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数排名稳居浙江省第一。

作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丽水碳汇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1.7%,位居全国第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85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7400m3,为浙江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4倍多、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5倍,有“华东水塔”之称,拥有可开发水电资源327.8万kW,占全省可开发量的1/3,可开发的抽水蓄能资源在1000万kW以上,风电、光伏发电在400万kW以上,抵消化石能源碳排放的潜力巨大。

二、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的发展障碍

丽水作为生态资源富集区代表,充分享受了优质生态资源带来的发展红利,但不可避免的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障碍。一是在城市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浙江下辖11个地级市,其中环杭州湾地区是全省的经济中心,省会杭州与绍兴、嘉兴、湖州的一体化十分明显。丽水是浙江距省会较远的地级市,山地较多,缺乏与金华、温州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作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考虑到生态要素、能耗指标,在重大项目的布点上,丽水反而不占据主动,容易被边缘化。三是受限于地形,丽水人口稀疏,其2020年的常住人口约为251万人,位居全省第9 ,人口密度约145人/平方千米,是浙江人口密度最小的地级市。伴随着人力资源要素价格攀升,逐渐高于生态资源要素价格,碳汇效益被冲淡稀释。以竹子为例,其价格保持在50元/100kg左右的低位,加上运输不便、人工砍伐难以保证收益,造成竹子生长过多,反而限制汇碳、固碳。

三、丽水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能再走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的老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生态发展观,对丽水这样的生态资源富集地区而言,探寻“碳达峰、碳中和”双约束下的跨越式发展,需要从制度机制层面率先破题。

1

以“碳中和”先行区创建为契机,

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2021年1月22日,丽水在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了要率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创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应以建立“碳中和”先行区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健全自然资源产权、资产管理和监管体制,组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同时,建立市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开展全域人口集聚路径和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统筹全域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城镇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产业发展。

在技术路径上,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为目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等多链融合赋能的新生产模式,完善“提能效、降能耗,清洁能源替代,碳移除、增碳汇”等举措机制,走出一条以“低碳高效”为显著特征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在信息技术应用上,通过智库导流,在碳概念、标准制定、减碳考核规则、“碳减排”抵扣机制等领域争取更多话语权。

2

优化产业结构,

用好用活清洁能源

纵观人类文明形态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进步,其背后是以相对应的柴薪能源、化石能源再到清洁能源的能源革命为基础和动力支撑。丽水清洁能源在生产端、消费端占比均超过50%,具备先行探索的条件。丽水用好用活清洁能源,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产业结构方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经营体系,探索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融合,探索规模化养殖,引导“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猪沼作物”等低碳、零碳农业。大力发展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数字经济等产业。二是能源利用方面,通过加强电网建设,实施线路动态增容,提升线路季节性输送限额等措施,提升电网在能源输送和转换利用中的网络枢纽作用;依托大云物移智链新技术实现水电智慧调度,打造丽水全域“绿色虚拟电厂”,挖掘水电调节潜能,进一步发挥丽水电网削峰填谷优势;优化调整开始小水电上网峰谷时段,科学合理调度小水电发电,减少电量损耗,提升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能力。三是市场发展方面,用好碳汇资源,探索环境权益交易机制。积极融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展碳汇权益交易试点,探索绿化增量指标交易、GEP责任指标交易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与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兑换交易机制。

3

引领低碳风尚,

打造绿色生活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坚持科学观、生态观、民生观,规划观和效益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把“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围绕衣、食、住、行、用等构建“绿色生活”数字化评价及应用体系,致力以绿色生活引领生态文明新风尚,打造国家文明城市建设升级版。探索出台电动补贴政策,推行快递物流、景区游船、公交车等电动化,引导新能源汽车消费,支持“轮子上”的储能基地试点。持续强化生态信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牵引穿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因此,资源富集地区既不能“端着金碗讨饭吃”也不能“荷包鼓了、环境臭了”,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周爱飞 张丰,《“碳达峰、碳中和”双约束下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的发展路径探寻》,《环境保护》2021年第49期

2.张丽,《资源富集区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路径探索》,《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1期。

审核:蔡 峻

  作者:王莉萍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