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元宵节里的南宋
  发布时间:2022-02-15 10:07   来源:城市怎么办

以下文章来源于跃说钱塘 ,作者孙跃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入夜时段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这个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杭州自古繁华,元宵节历来热闹。

灯火钱塘,明月如霜,美人如画,笙歌悠扬,这是苏东坡对北宋杭州元宵节的回忆。

到南宋,杭州成为都城临安,元宵节更是喧闹繁华,是城里最热闹、民俗氛围最浓的节日之一。

对南宋杭州城里元宵节的热闹,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中都有记载。《武林旧事》记载,杭州城里元宵节,从正月十五开始,到十七结束,是整整三天的狂欢。

元宵节期间,人们观灯、赏乐、品酒、逛街、扫街,呈现出南宋杭州人过元宵节的一幅幅生动景象。

观灯、赏乐、品酒、逛街好理解,“扫街”是什么?似乎需要作些说明。花灯满街,观灯游乐的人川流不息,难免有人失落首饰等物。吴自牧《梦梁录》中,还介绍了一种失落物品的具体情形:一些人“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著,堕翠遗簪,难以枚举。”待灯会散场、夜深人静,就有人提着小灯笼,到街上捡拾别人遗落的首饰等物。这种情况被称为“扫街”,据说还是“汴京遗风”。

《梦粱录》还记载了元宵节城中权贵观灯的气派:“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姜夔写的“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描写的也是元宵节贵族公子、才子佳人出游的情况。

南宋的文学家、艺术家,通过文学和艺术的形式,描绘元宵节。南宋画家李嵩画有《观灯图》,描绘南宋杭州人元宵节奏乐赏灯的场景。南宋诗人戴复古写元宵节的诗:“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表达了李嵩的画中之意。

元宵之夜,皓月当空,家人团聚,吃热气腾腾的元宵,到户外闹花灯、放焰火、猜灯谜。文人墨客面对热闹的元宵节,常常有感而发,写诗填词。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名家,都有诗词写杭州的元宵节,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在他们的笔下,既有元宵节热闹繁华的共性特点,又根据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即时感受,赋予元宵节独特的情感和色彩。

李清照是山东人,在金兵侵占中原之时,循着宋高宗南逃的线路,一路南奔来到杭州,住到了武林门外西马塍。

李清照在杭州过元宵节,想起了当年在汴京过元宵节热闹繁华的情景。汴京已被金人所占,她在杭州过元宵节,感慨良多,写了一首《永遇乐》,通过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情境,与如今自己的凄凉景象作对比,抒发故国之思和悲凉心情: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先写杭州元宵节的情景,然后从如今转为忆昔。记得在汴京时,闺中有许多闲暇,很看重正月十五。那时过节帽子上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捻金的雪柳,个个打扮俊翘。如今容颜憔悴,头发已蓬松变白,无心梳理,怕在夜间出去。不如在帘儿底下,听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绍兴十三年(1143),陆游从山阴来到杭州。他为了参加第二年的进士考试,在杭州过年,与从舅唐仲俊等人观赏了上元节的花灯,感受到京城的繁华与热闹。后来,陆游到杭州任职,又逛了杭州元宵灯会,写诗感叹:“随计当时入帝城,笙歌灯火夜连明。宁知六十余年后,老眼重来看太平。”

辛弃疾的词以刚健豪放为主,也有深沉委婉之作。在他写杭州元宵节的《青玉案·元夕》中,可感受到杭州元宵节的热闹,读出他的温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片写京城杭州元夕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绚丽多彩的盛况。

下片描写作者在美女如云的人流中,寻觅一位心仪的女子。他在香车宝马的明亮处,苦苦寻觅,不见她的身影。蓦然回首,却见她亭亭玉立站在灯火阑珊的冷落处。在尽力渲染临安元宵节绚丽多彩热闹场面的同时,反衬出一个孤高、幽独、淡泊的女性形象。

这位女子是他的红颜知己?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还是借以寄托他抗金理想受挫、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含蓄婉转,妙语惊艳,令人回味。

康与之是南宋前期词人,写了不少应制诗词。应制诗词是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作、所和的诗词。康与之写了不少元宵节的应制诗词,如《忆少年令·元夕应制》、《瑞鹤仙·上元应制》等,都是写杭州元宵节的繁华。

来读《瑞鹤仙·上元应制》:

瑞烟浮禁苑。正绛阙春回,新正方半。冰轮桂华满。溢花衢歌市,芙蓉开遍。龙楼两观。见银烛、星球有烂。卷珠帘、尽日笙歌,盛集宝钗金钏。堪羡。绮罗丛里,兰麝香中,正宜游玩。风柔夜暖。花影乱,笑声喧。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著冠儿斗转。喜皇都、旧日风光,太平再见。

当时,宋高宗已退位住进了德寿宫,他很喜欢词中的“花影乱,笑声喧。闹蛾儿满路,成团打块,簇著冠儿斗转。喜皇都、旧日风光,太平再见。”这不仅使他想起了东京故事,回忆起那时元宵节仕女出行的盛况,而且对如今重现旧日风光、再现太平景象的评价很满意,给康与之以重赏。

南宋豪放派词人刘克庄,写有《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看似调侃友人陈敬叟夫妇,实际上是描绘元宵节的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上片描绘元宵佳节,感叹自己人到中年,已失去过节的情趣。元夕满街花灯通明,盖过了月华。人们彻夜狂欢,喧闹的戏鼓声响至天亮。在描写元宵节盛况之后,感叹每年的元宵风物没多大变化,而人到中年,对元宵节的热情不如以前了。

下片通过调侃陈敬叟夫妇,发出人生易老的感慨。陈敬叟滞留临安,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画眉拜月,盼夫早归。眼前夜阑人静之时,欢乐的人们渐渐散去,街上又变得寂静,词人的心情渐渐感到忧伤,感受到繁华过后的冷寂。

杭州城里元宵节有“预赏”风俗。“预赏”就是在正式赏灯之前的试灯,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四夜,有时还会提前许多天。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自去岁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这种风俗北宋汴京就有,《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正式赏灯之前,放灯供人观赏,称为“预赏”。

南宋词人姜夔的《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写的就是观赏试灯的情况: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庆元三年(1197)正月,人到中年的姜夔来到杭州。他在杭州观赏灯节前的预赏,见皓月当空,满市花灯,回忆少年时元夕的同游乐事,叹如今情事已非老来悲,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

上片先写权贵观灯的盛大场面。“笼纱未出马先嘶”,概括了贵族公子外出观灯前呼后拥的派头。然后写自身寂寥落寞,与权贵形成鲜明对照。

下片写身世悲感。以“花满市”、“月侵衣”,写元宵灯市的繁华,带出“老来悲”的哀叹。夜深灯散,春寒袭人,词人在沙河塘上目送游人逐渐归去,顿生孤寒寂寥之感。

姜夔的《鹧鸪天·元夕不出》,写因为已“预赏”过天街的花灯,元宵节当天没有出门赏灯,表达了元宵节晚上的落寞心情: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慳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回想昨天在御街观赏试灯,柳树刚刚吐芽,梅花初开花朵还小,灯节气氛还不浓。今夜正是欢乐游玩之时,我却因为畏惧春寒而掩门不出。

檐下月色低映,窗帘寂静,只有咏汴京灯节的《绛都春》能抒发旧日情感。三更后街上灯火黯淡下来,词人躺在床上,听到邻家少女说笑着观灯归来。对比之下,更显出词人闭门不出、独卧屋中的寂寞。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点绛唇·试灯夜初晴》,也写试灯之夜的赏灯,感叹的是旧时之情: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上片写试灯之夜,愁云卷尽、云散后月明如洗的景色。

下片写当年辇路笙歌的灯市之景,回首旧游,恍如梦境,生出无限感伤。

吴文英还有《烛影摇红·元夕雨》,写了一个湿漉漉的元宵节:

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浅。障泥南陌润轻酥,灯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袜尘生,行裙红溅。

银烛笼纱,翠屏不照残梅怨。洗妆清靥湿春风,宜带啼痕看。楚梦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远。晓窗移枕,酒困香残,春阴帘卷。

上片写雨中踏青。雨帘空蒙,远山隐隐显现出淡青色。元夕下雨,使人添了一分愁绪。暮雨愁绪,女子浅细的黛眉显得楚楚可怜。雨天路上尘土板结,游人骑马从南郊踏青归来,马䯃上沾满软软的小泥团,回到家已是掌灯时分。晚上余兴未尽,在家笙歌燕舞,翻动彩旗跳起祈福的《宜男》舞。女子平时出游的机会很少,乘元宵郊游就尽情享受,白袜上沾了尘土、裙子被花汁溅红,也毫不在意。

下片写“元夕雨”。室内纱笼罩着烛光,只照到锦绣屏风,照不到墙角的残梅,引起梅的怨恨。元夕下雨,女孩子在雨中嬉戏,以雨洗脸,仍春风满面,还把脸上雨珠当作泪痕妆。相距遥远,又遇大雨阻隔,如何向人间通报音讯?令嫦娥发愁。早上从醉梦中醒来,卷起窗帘,室外春阴沉沉,残花满地。

南宋的繁华被蒙元铁骑踏碎。

南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三路大军会师于南宋都城临安城北的皋亭山。这年正月十五,对城中的南宋君臣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元宵节,这将是南宋王朝最后一个节日。临安城里,宫廷内外人心惶惶,许多人做着逃难的准备。

杭州人汪元量是宫廷琴师,元宵节本该是他很忙碌的时候,但现在还有什么心思弹琴,又有谁有心情听琴?汪元量写了一首《传言玉女·钱塘元夕》,写出了身处围城之中人们那种大厦将倾前的感受: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捻瑟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通过元宵节的今昔对比,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伤感。今夕,眼前依然一派繁华景象,但与谁分享同乐?元兵压境,月光下、花丛中,虽台馆依旧,但已弥漫敌骑扬起的尘埃。昔日繁华已逝,只有青山如旧。往日的灯火如昼、歌舞升平,都已不再。梅花凋谢,春光也难长久。国家将亡,后宫嫔妃只能怨命运多舛,满腔愁怨,只能寄托在戍楼传来的幽怨悲哀的号角声中。

南宋末年词人蒋捷写的《女冠子·元夕》,作于宋亡之后,用今昔对比,抒发元夕感怀,寄寓对故国的深切缅怀,表达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上片写往日元夕盛况,今日清冷及自己的郁闷心情。

下片写对往昔繁华不再的无奈,包含对故国的深深眷恋。

文化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与生活相溶,就会韵味无穷。宋代形成的特有文化韵味,体现在思想、制度、社会、经济、文学、艺术、建筑、宗教和百姓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南宋杭州元宵节的一个个生动场景,体现了市民对艺术化品质生活的追求。文学家笔下的传神描绘,反映了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场景,给元宵佳节赋予了当时社会的众多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今,在杭州人闹元宵的习俗中,还可以看到对宋代文化的传承。

作者

孙 跃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作者:孙跃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