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产业关系是学术和产业伙伴之间自愿匹配过程的结果,由三种力量塑造。首先,学术界决定与工业界合作是考虑到与学术研究的互补性。其次,资源方面的考虑发挥了作用,因为学者可以利用从行业合同中获得的资金来补充公共来源的拨款。第三,企业对与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人员合作感兴趣,因为除了寻求具体项目的投入外,它们还被更普遍的利益所吸引,如接触学生、了解新兴技术的窗口和增强他们的知识基础。因此,大学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参与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匹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关系涉及对研究的互补性和资源感兴趣的学者,以及寻求有技能和有能力的伙伴企业。
01
新兴工业化国家产学研合作与创新特征
新兴工业化国家(NIC)政府越来越注重促进科学产业互动和发展高科技部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国家的决策者都在集中精力制定旨在提高公共研究和教育组织(Publ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rganizations,PREOs)的科研质量政策,使它们的作用更具创业精神,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并支持高科技活动的增长。随着NICs的经济和本土技术能力的提高,各国PREOs在支持本土企业进入更具活力和机会更多的行业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成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创新环境在市场和技术变化、知识输入特征、创新输入策略、网络作用和创新发展的协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大学合作的特点取决于行业伙伴的产业类型和特征。
新兴产业环境的特点是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激烈竞争和市场的强烈变化。随着产业的成熟和主导设计的出现,技术不确定性减少,竞争日益基于成本和增量产品创新。因此,技术和市场在新兴产业中比在成熟产业中发展的更快。在成熟的行业中,公司倾向于依靠具体的和成文的知识来创新。因此,创新发展和竞争优势的保持主要涉及新老技术融合。换句话说,创新需要发展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的复杂技术的市场和能力。技术多样性是成熟产业和企业的主要特征。成熟和新兴产业在寻求创新所需的知识和资源方面也可能有所不同。在高科技领域,企业从大学或供应商那里寻求技术知识;而在成熟产业里,企业从大学或竞争对手那里获得市场知识。在成熟的产业中,市场知识通过解决问题,大学的研发活动为知识的重组和创造提供了框架。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巴西的比较优势从初级商品向消费品和基础制造业转变。这种情况后来逐渐逆转,在20世纪90年代末,生产和出口农产品和原材料比工业产品更有利可图,尽管巴西也出口复杂的工业产品,如车辆和飞机等。巴西目前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较好的技术能力。它在农业、生物质(乙醇)、航空航天和电机领域接近或处于全球创新前沿。那些远远落后于全球创新前沿的行业包括电子仪器、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和相关资本货物、化学产品(主要是精细化学品)和制药产品。在巴西,大约60%的研发是在PREOs进行的。巴西每1000名居民中有1.5名研究人员,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方面落后于其他新型工业化国家。
02
巴西企业与大学的产学研关系
根据2003年和2005年巴西PINTEC的创新调查,巴西产业的创新能力相当高,20%的企业开发了一种新产品,27%的企业开发了一种新工艺,13%的企业开发了两种类型的创新。2003-2005年,约7%的创新型制造企业(2001 - 2003年为4%)与其他组织合作进行创新性研究。在进行创新合作的企业中,超过三分之一(38%)的企业创新伙伴是大学。大多数大学的合作项目是研发和产品测试,而不是技术援助、工业设计或其他活动。与巴西大学的合作主要涉及到煤炭和石油、金属、电子设备、仪器、机械、化工、制药和印刷行业等。大学是产业创新过程的重要信息来源:高于5%的创新企业认为大学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制药、电子设备、仪器、化工、汽车、石油和煤炭、金属和饮料等行业来说,大学是一个特别相关的知识来源。
在公众对创新的支持方面,大约20%的创新企业获得了某种类型的公共支持,1%的企业获得了与大学合作的公共支持。在电子设备、机械、金属、纸浆和造纸、煤炭和石油、制药和运输设备等领域,通过与大学合作获得公众支持的创新型企业比例特别高。成熟产业(如煤炭和石油、金属、纸浆和造纸)的企业显示出与包括大学在内的许多外部合作伙伴的高比率合作,以及与学术界的高水平合作。从历史上看,这些产业在巴西的追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3
巴西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的演变
20世纪40年代以后,巴西的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等一批老牌大学的建立,研究机构在40年代开始在这些大学中建立起来,以解决不同技术领域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巴西成立了国家研究委员会,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支持,并通过新技术转让促进了巴西的工业化发展。20世纪60年代,又增加了13个机构和行政组织,并于1985年成立了科学和技术部。尽管存在这些机构,但创新在产业和竞争政策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在科技政策中强调技术转让等是21世纪才出现的现象。2003年,巴西出台了《产业、技术和贸易政策》(PITCE),产业创新成为政府的明确目标。2008年发布的《生产发展的产业政策》白皮书加强了政府对产业创新的支持。2007年,科技计划(PACTI)强调了为工业创新创造获取公众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大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关于技术转让活动,1970年代以前是以硕士和博士合作项目的形式,通过公共研究赞助者的奖励办法等引入了大学——产业合作。在20世纪70年代,公众对大学与产业合作的支持主要集中在金属工业,但后来扩展到农业、海上石油勘探和航空航天等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90年代,公众对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支持大幅增长。21世纪,公众支持大学——产业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2001年,《创新法》为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国立大学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向私营部门流动制定了一系列规定。2005年11月,第11.196、21号法律,在巴西被称为“好法律”,为私人投资创新、签约博士生和申请专利等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激励和税收减免政策。
巴西虽然整体产业创新能力表现良好,但科技产出相对落后,出口表现停滞,在一些中高技术产业中竞争和技术优势水平较低。巴西的决策者更为关心的是支持国家企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并积极鼓励包括大学在内的PREOs参与实现这些目标。
参考文献:
[1]Freitas I M B, Marques R A, e Silva E M P.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emergent and mature industries in new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Research Policy, 2013, 42(2): 443-453.
[2]Robertson P, Smith K. Distributed knowledge bases in low-and medium-technology industries[J]. Innovation in low-tech firms and industries, 2008: 93-117.
[3]Da Silva C L, Oliveira A. Brazilian industry policy after 1990: focusing o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 2007.
审核:马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