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年节”这么过
  发布时间:2022-01-31 18:10   来源:城市怎么办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它由沿袭下来的诸多颇具仪式感的年节习俗,都是从宋朝开始盛行的。这是一个让人驻足盘点欢喜庆贺的时段,在时间一年又一年的逝去和流转中,岁月又增添了新的痕迹。大多数的人们回到故乡,眼前呈现的是自家熟悉的那条小街小巷,家的情景总是与春节交融重叠,心中荡漾的,反而是越来越浓的节日氛围。

今朝欲引王安石之《元日》了解宋时春节旧俗。“春节”的说法到民国之后才开始,宋时并无。今之新春稍逝,不妨一览宋时之“年节”,感受他们的节日氛围。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篇

隋唐以前,立门神主要是在门户上置桃板(古人有“鬼畏桃”的观念),在桃板画上“神荼(shū)郁垒(lǜ)”或者写上他们的名字来祛除瘟疫保健康,抵御外侵保平安。宋人则在岁旦“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此时,钟馗已经进阶为新的门神,到北宋末期,钟馗的门神职位被秦琼、尉迟敬德所取代。

宋人有专门制作桃符的记载,“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狡貌、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茶,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这是典型的宋代桃符,较之前已出现了“神像狡貌白泽之属”“春词”“祝祷之语”“祈福攘灾之辞”等新鲜元素,之后逐渐分离为桃符、年画、春联等民俗元素。

傩祭篇

傩祭,是一种产生于上古时期,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傩乐、傩舞、巫术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文化事象。到宋代,傩祭仪式的规模已经十分宏大。孟元老曾在《东京梦华录》,《除夕》篇中记载: 每到除夕之日,宋代宫廷之中都要举行盛大的驱傩活动。皇帝的亲事官和当班的士兵们都要带上形态各异的面具,身着“绣画色衣”,有的手持“金枪”,有的拿“龙旗”,还有的佩带“木刀剑”等,一切准备就绪。挑选教坊中表演技艺精湛的艺人扮演成魁梧的将军、镇殿门神、胖而黝黑的判官,还有钟馗、小妹、灶神、土地神及各种神兵神将,角色丰富多彩,参与者达上千人。他们组成队列一路热热闹闹从宫中驱祟到宫外,称为“埋祟”,旨在驱鬼求吉。驱傩以后,皇宫中燃放烟花爆竹,锣鼓喧天。

宋代的傩祭仪式,驱傩文化不仅仅在皇宫之中声势浩大,在民间也广泛流行着傩戏。宋代民间驱摊仪式常由三五人组成一摊队,进行表演,并有一套比较规范的舞蹈动作。每年腊月,由跳傩者扮钟馗满大街流串,乞讨钱粮。跳灶王一直到腊月二十四停止,跳钟馗延续至除夕。

守岁篇

除夕夜守岁的习俗在宋代又称为“分岁”。当时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说法,在古时“百善孝为先”的伦理之下,儿女们为祝愿父母长命百岁,自然是要通宵守岁的。除夕通宵守岁之夜,百姓们为了尽情享受阖家团聚,围炉而坐的夜晚,往往每家每户都精心准备了各种香甜美味的果脯和点心做为宵夜。如“十般糖、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鲍螺酥、市糕、五色其豆、炒褪栗、银杏等品。”宋时分岁的主要内容包括还有接灶、祭床神、送压岁钱、姑厅、照田等等。宋代及此后的民间守岁,房屋内的灯烛要彻夜长明,民间称作“守岁烛”、“照年”、“上灯”,象征着祥瑞之意。据说,当时富贵的大户人家中守岁夜点的灯烛有棍子那么粗大,而平民百姓家只能用得起细小的蜡烛,虽然灯火微弱,但也要保证一夜都不灭。

随着社会变迁,守岁之风渐趋淡漠。到了南宋初年,袁文在《瓮墉闲评》中对当时消失的守岁之俗很是感到惋惜:“古来除夕,合家团坐达旦,谓之守岁。此事不知废自何时,前此四五十年,小儿尚去理会,今并不闻矣。”

拜年篇

早在汉代便已经有拜年的习俗了,但主要是向同宗族的尊长拜年,且一般在元旦当日,而拜访亲戚可以到元旦之后。唐宋以后,元旦的拜贺根据等级关系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在元日朝会时官员向皇帝贺年;二是同僚之间社交性的互拜;三是民间百姓中亲戚、宗族之间的拜年。如《梦粱录》记载:“正月朔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说的正是南宋都城临安的“拜年”习俗。

人们之间相互拜年,一来是祝贺新岁,求吉迎祥;二来则是借拜年之机,商讨日常事宜,或祝福贺寿,或商谈婚嫁,一切祥瑞、喜庆之事皆可讨论。可见,民间拜年已经成为当时普遍的习俗,它并不只是举行仪式,而是亲戚朋友之间商议事情、增进交流、促进情感的契机。

拜年之时,贺礼当不可少。除夕这天宋代皇帝有赐文武大臣钟馗像的风俗。如北宋神宗时期,宋神宗就命画工摹拓钟馗像,然后雕版印刷精装后,将成品赐给中书省和枢密院中的官员。平民之家,“其送节物,必以大竹两竿随之。”

拜年自然要讲求一些礼节。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记载:“卑幼于尊长,正旦六拜;尊长减止,则从命。拜毕,男女长幼各为一列,以次共受卑幼拜。”一般来说,多是地位低微者向尊贵者,年小的向年长的拜年;而且要求行大礼进行六次跪拜,尊贵和年长的却可以减少。

宴饮篇

《苏轼诗集》:“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宋人为了庆祝佳节,亲朋好友便会热情互邀并觥筹交错。年饭无论对于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尤为重要,这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春节的饮食习俗。当然,宋人在这一重要节日也有属于自己的宴饮之俗:大概中午12点左右,宋人会相约酒楼午宴。基本的饮食顺序是:开口汤、品果子、喝点汤、吃酒菜大概晚上六点左右,宋人也要围炉吃年夜饭、饮屠苏酒。比起唐朝简朴的食物,宋朝的饮食烹调更为精致,富贵人家“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梦梁录》)。

时间在亘古不变地前行,只有时间才具有总结一切、梳理一切、收割一切的力量。从宋时元日到今日春节,跨越千年,风俗多有变迁,但变不了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尤其新年开始,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来来往往的人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和目标。历史并不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一切发生改变,只是在每个人的心里,人们习惯寻找一个开始。

宋韵送福,祝愿新春快乐!

参考文献:

[1]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2]陈元靓著.岁时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吴自牧著.梦粱录[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4]哀文:瓮隔闲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庄绰.鸡肋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李翠华. 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D].中山大学,2010.

[7]朱瑞熙.宋代的节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审核:施剑

  作者:郭子龙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