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肃穆:浙派传统寺观园林特色(二)
  发布时间:2022-01-20 10:40   来源:城市怎么办

以下文章来源于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 ,作者陈波博士

(四)空间组织

1.浙派佛寺园林空间的分类

(1)宗教空间

即供奉佛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空间。其建筑个体空间,处在相对独立、规整单一和封闭静止的形态,以适应事佛修道的宗教活动需要,为信徒提供“收敛心神”的精神场所。宗教空间常采用宫廷式的基本格局,以显示神权的至高无上。布局特点是重点突出、对称规整、等级森严,表现出宗教神秘冷漠和压抑的气氛。

(2)庭园空间

其实质是宗教空间向园林空间的转化,为了满足宗教和旅游的双重需要,佛寺园林环境的空间布局,在尽力确保主殿的显赫地位,尽可能维持中轴对称布局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地形和景观条件,灵活地调整宗教和旅游功能的关系。庭园空间吸取世俗园林和庭园式民居的布局特色,打破了沉闷封闭、孤立和单一的寺观建筑空间形态。在构景上,除了采用亭、桥、廊以及楼阁等园林建筑形式外,还以放生池、塔、宗教圣迹、经幢等宗教小品点缀景观,并把构景范围从寺院庭院扩展到寺外的自然环境中。

(3)独立附园空间

有些佛寺在宗教空间以外另设游览观赏活动的空间,常结合景观,采用自由灵活、曲折幽深、层次丰富的空间布局,以渗透、连续和流动的空间形态,给人亲切开朗,活泼欢快的感受。

(4)寺外园林空间

城市型佛寺和山林型佛寺的寺外园林空间有各自特点。城市型佛寺一般位于交通发达的城镇街道上,寺外园林环境也多只是简单的市镇环境、城市公园或者城市绿化。但也有一些佛寺会在寺外设置园林空间或者处于城市园林的大环境之中。寺外园林环境作为城市与佛寺园林之间的连接体,起到空间过渡的作用。

山林型佛寺其寺外园林空间主要为园林化的寺前香道和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空间。寺前香道是山林型佛寺园林外部环境的重点,通过自然环境结合景观处理,变朝山拜佛的香道为景观序幕,变自然景观为园林景观,从而使佛寺周围的自然环境空间,成为园林化的观赏空间,更丰富了佛寺园林环境。寺外自然环境空间一般多为未经人工经营开发的自然空间,为园林提供了构景的优美景观素材和山水骨架,有自然质朴、明朗清幽的特点,但其空间和景观往往显得杂乱无章。

2.浙派佛寺园林空间组织

(1)变寺前香道为园林的序幕

由风景区的入口通向宗教圣地的主要寺观区,或者由山门通向佛寺的主体建筑群,一般安排有一个前导部分。就使用功能意义来说,前导部分既是佛寺区的一条主要交通路线,同时往往又是风景区的主要游览路线。而从佛寺宗教意义来说,这前导就是朝山拜佛的香道。佛寺作为朝拜佛祖或者尊神的圣地,而香道则是自“尘世凡界”通往“净土”的转化处,是环境和情绪过渡的阶梯。佛寺园林的前导部分正好满足了这种宗教要求。它是香客朝拜的前奏、是序幕,起着由俗至清、渐入佳境的妙用,也是佛寺园林的序幕。浙派佛寺园林环境重视景观序幕的作用,运用“因地制宜”原则,序幕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丛林引导式:一般位于山麓缓坡或者山脚部位的佛寺,较多用丛林作为前导,如宁波天童寺前的二十里松林,杭州灵隐寺前的“九里云松”。

②溪流引导式:位于山坳山谷的佛寺,因流水集注,近侧常有溪流环绕,利用潺潺溪流作为前导,给人以清新感,如杭州虎跑寺。

③丛林、溪流、山道综合引导式:利用景区内的丛林、溪流,再因地制宜地配置山道,综合引导。如杭州的韬光寺、杭州宝石山是丛林与蹬道的综合;杭州云栖寺是竹林、溪水、山道的综合,均有“景到随机”之巧(图11)。

(2)空间的转折与收放

空间的动感和人流运动的方向及视线的运动有直接的关系。佛教寺院为了丰富空间的动感,营造幽静的佛寺园林环境,往往在一些主要的空间进行转折或收放处理。园林空间的转折与收放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其遵循的原则是“欲扬先抑”。佛寺园林环境中,为打破空间的静态,增强空间的运动感,常使游客随着建筑空间的转折而改变其行进方向,再利用景观对游客视线的吸引与诱导,使视线按景观的展开而流动。空间的转折与收放使得游人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空间变换的感觉。

此外,佛寺园林中常用一些遮挡、收束视线的方法来进行前后空间的分隔,以免整个园林空间的一览无余,同时也加强了宗教的神秘氛围。如杭州灵隐寺用照壁来收束视线,将正门障隐于照壁之后,增加了景色层次,扩大了空间容量(图12);也有利用建筑或院墙来区分空间;还有利用植物或景观小品的遮挡来分隔空间。游人往往在空间的转折与收放中,不断地得到新的惊喜。

(3)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中国园林造景中常利用空间渗透的手法来形成纵深的空间,加深空间的层次感。佛寺园林的空间渗透一般是利用敞廊、漏花窗或者园门,使园林空间的景色渗透入宗教空间内,淡化宗教建筑程式化布局特点,取得园林化的效果。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处理体现在造园手法上,常采用借景和对景、框景等手法来实现空间的渗透。所谓“借景”指的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所谓的“对景”,实际上就是景观轴线上布置景观节点,以丰富景观层次;或透过特意设置的门洞或窗口去看某一景物,从而使景物若似一幅图画嵌于框中,后者也叫“框景”。这些方式也属于空间的渗透。浙派佛寺园林环境也常以成片的漏花窗、隔扇、敞廊、敞厅等方式,使内外空间和景色互相渗透,形成更丰富的空间层次,把宗教建筑空间转化为园林化的建筑空间。

(五)意境营造

佛教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的本意为“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即于境而不着境,离境而不舍境。意与境合在一起,表示心在一定的界域之内游履,由心而造并统摄于心。正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佛寺园林作为传统园林中的一部分,借助自然山水,在建筑布局和植物配置上,让自然的灵逸之气充溢内心,抚平不宁,使之高拔,超脱尘俗,以实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大我”。使其与惟我独尊的皇家园林、文人墨客创造的私家园林相比更添一层宗教意境。

佛寺园林环境既有宗教功能,又有公共旅游功能。它的双重功能,使佛寺园林景观不但具有旅游的观赏游乐内容,同时也具有宗教内容。佛寺园林在意境营造上,一方面要体现宗教的特征,营造出肃穆神秘、佛法无边的宗教意境;另一方面,佛寺园林具有公共游览功能,浙江山水多胜境,浙派佛寺园林也注重山水景观意境的营造。

1.浙派佛寺园林宗教意境的营造

佛寺园林宗教意境营造通常是通过规整的建筑布局,佛像、佛塔、经幢、摩崖造像、碑刻等佛教小品及佛教植物参与构景,楹联匾额直接点题等方式来实现。

佛教有“七堂伽蓝”之制,即一座寺院须基本具备七种主要堂宇: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罗汉堂和库房。我国建筑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安置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摆放于东西两侧。中国建筑将轴线理解为宇宙万物的主宰。寺院的配置也遵此法,通常由南往北,佛寺主体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这些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正殿,在一中轴线上。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轴在佛教中被认为是生命无休止地轮回的极轴,它上接天堂,下达地狱,象征宇宙的秩序。

从诸佛、菩萨、天王、韦驮、诸天的组合安排上,很明显体现了佛教普度一切众生,利乐有情的广大胸怀。为了教化众生,诸佛菩萨应众生之根机而应现无量之化身,其形象肃穆庄严,慈祥可亲。有的佛像富于汉文化内容,如疯僧、济公、布袋和尚等,使参观者感到亲切、生动,富有地方特色,而具魅力。每一尊佛像都是弘法的艺术化教育,都有无限深广的佛法意蕴。佛寺内遍布的佛塔、经幢、摩崖造像、碑刻等宗教小品和佛教植物如七叶树、莲花等也引人进入佛的境界,为佛寺园林深化了宗教氛围、营造了宗教意境。

佛寺园林还通过对匾额、楹联文字的点题,引发天地悠悠的怀古幽思,产生“刹那成就永恒”的佛境,园林意境深远。楹联既能状物咏史,又能阐发佛理禅意,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的能从心灵感悟而印证眼前之物,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如杭州云栖寺楹联:“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声共玄机。”有的楹联从幽静环境中引入佛道,如杭州虎跑寺楹联:“石涧泉喧仍定静,松荫路转入清凉。”

2.浙派佛寺园林山水景观意境的营造

(1)以诗词点题

清代文人尤侗在《百城烟水·序》中说到:“夫人情莫不好山水,而山水亦自爱文章。文章藉山水而发,山水得文章而传,交相须也。”诗词的题引增大了景观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而且这些诗词对于揭示景观的意境所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成为了欣赏者与山水环境景观之间对话的载体,而且将题引者的某种情绪以文字的形式传承了下来,使穿越时空的情怀得以保存,故景观中的诗词又可以被视为是人文环境中传统人文意识在景观中的流动与承载。

浙江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山水风景为佛寺园林意境创作提供了众多的灵感和源泉。文人的诗词颂咏,秀丽的景色,幽深的意境相互辉映,不少浙派佛寺园林景点成为了“名因景成,景借名传”的佳例。如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述了净慈寺外西湖的秀丽风景,诗文脍炙人口,千古传唱。又如唐代宋之问《灵隐寺》一诗,是颂吟灵隐寺风景的名篇,为灵隐寺风景增添了无穷魅力,其诗云:“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去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2)以匾额、楹联点题

风景园林的意境往往是含蓄、朦胧的,它所蕴含的象征意味和寓意,一般游赏者难以把握和领悟,而匾额、楹联是将风景园林意蕴传达给游赏者的良好途径。浙派佛寺园林的匾额、楹联一部分是表达佛境、禅意,更多的是吟诵浙江山水的秀美风光。如净慈寺有楹联:“云开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描绘泉、竹的风景。如灵隐寺有楹联:“山水多奇踪,二涧春涂一灵鹫;天地无凋换,百顷西湖十里源”。如宁波天童寺有楹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将“万重山抱一天童”如诗如画般美景展现在世人面前。

(3)历史遗迹与文化传说丰富园林意境

浙江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有丰富多采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文化传说,为佛寺园林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构景条件。众多的历史遗迹与文化传说丰富了浙派佛寺园林的意境,拓展了佛寺园林的景观空间。众多的历史遗迹引起游人幽幽的怀古情思,扩展了园林的意境。如南宋高僧济公(1148~1209),原名李修缘,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流传下很多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

作者: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陈波博士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