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是一座城市的智慧与良心
  发布时间:2022-01-17 09:33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21年 1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文指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几次批示,件件关系民生。比如城市血管。最近发生的安全事故,多和年头久了管道陈旧失修有关。总书记专门作了一个批示,要求“十四五”期间,必须把管道改造和建设作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来抓。‘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写入此次会议文件,明确点出这项任务清单:‘包括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

城市管道建设为何如此重要呢 ?

中国国防报《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运行的“生命线”》一文对城市管廊的重要作用做出了精辟解释: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其连带性强、覆盖面广、波及面大、直接作用突出,如果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一旦遭受致命打击,后果不堪设想。轻则城市信息闭塞、交通中断、停水停电,致使城市居民人心动荡;重则指挥不畅、产供停顿、城市瘫痪,致使军队作战潜力严重损伤。科索沃战争之所以被戏称为“输在马桶上的战争”,就是因为美军摧毁了贝尔格莱德的供水供电系统,老百姓家里连抽水马桶都用不了,抵抗意志迅速瓦解。

因此,科学、安全、高效的城市综合管廊不仅是城市高品质发展的基础,更是韧性城市和国家安全的基石。

传统地下管网的“挖路”之痛

传统的地下管网是一些互相分离的管道,供水是供水,通信是通信,燃气是燃气,相互独立且地下可供操作的空间很小。密布在城市地下的管道构成了城市生活和生产的基础保障系统,包括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等。

这种碎片化的设计必然导致建设、维修和管理上的各自为政。随着城市网络化市政管网体系的快速发展,因管线扩容、更新、维修等造成道路反复开挖现象十分常见,不仅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不便,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管线交叉损害、城市交通拥堵、商业利益损失等其它方面的社会成本显著增加,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和环境改善的瓶颈。

此外,各大城市因新建地铁,导致原有管网设施破坏或者管道改建的情况常有发生,部分管道的破坏甚至引发地陷、内涝、油气泄漏等安全事故。管网问题并造成的反复开挖,已经成为城镇居民不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下综合管廊的发展

针对传统管网碎片化的问题,让多种管道共享统一的地下廊道并统筹设计、建设、管理、维修是现代管廊的显著特点。

具体而言,现代的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集约化的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两种以上市政管线集中敷设在该隧道内,并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具有综合性、长效性、可维护性、高科技性、抗震防灾性、环保性、低成本性、投资多元性和营运可靠性等特点。

地下综合管廊19世纪发源于欧洲,最早出现在法国巴黎,始建于1833年,是以排放雨水和污水为主的重力流管线系统,管网纵横,排污口、蓄水池众多。后来,通过在管廊内部敷设供水管、煤气管、通信电缆、光缆等,进一步提高了其利用效能。

1893年,德国汉堡开始在街道两侧人行道下建设综合管廊,收容煤气管和自来水管。20世纪50年代,德国每个城市都通过立法,对地下管廊建设进行管理,并成立公共工程部,负责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监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呈现规划设计系统化、规范化特点,先后将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纳入城市地下空间统筹设计,协调综合管廊与地下轨道交通、城市地下商业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同步实施。如日本东京都中心区域规划形成了地下综合管廊网络体系;美国波士顿拆除高速路建地下路时,整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1958年,北京建设了我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21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始探索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现在中国地下综合管廊开工长度已达5000公里,形成廊体约2500多公里,已成为世界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

综合管廊:城市的智慧与良心

维克托·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智慧与良心。”虽然其本意是说城市的下水道是流亡者和弱势者的栖息地,但在今天我们却可以说“综合管廊是一座城市的智慧与良心。”

一方面,综合管廊的未来趋势必然是融入智慧城市之中,实现智慧化、数字化发展。

例如在智慧管理方面,可以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CIM、GIS、环境检测和移动通信等科技前沿技术手段搭建管廊运维智能平台,实现对地下综合管廊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各阶段的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在智慧运营方面,可以通过运维智能平台,对管廊不同时段、不同部位的用电用水量进行自主调控,既能有效缓解高峰时段的用电用水压力,还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智慧感知方面,通过大量精密传感器和机器人,用于实时获取内部温度、湿度、地表沉降、震动、危险气体浓度、水位高度等环境信息,各类传感器共同织成一张监控大网,使地下空间“一览无余”,便于维护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险情。

另一方面,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管理也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战略格局。

综合管廊虽然多多益善,但是耗资巨大,2017年底成都市建设的5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涉及投资约76亿元;2019年杭州建成的廊体54.76公里,涉及投资约71亿,对于财政是不小的负担。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的“百年大计”,其在极低的全周期维护成本、集约利用地上空间、加强城市管线安全、减少交通开挖等方面的优势,对城市的高品质发展的赋能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释放过程。

因此既不能短期片面追求大断面、大系统、总里程、总规模,造成建设成本高、资源浪费、过度负债;亦不能因为综合管廊深居地下、默默无闻,难以成为亮眼政绩而错过建设最佳周期——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统筹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平衡财政收入和负债,科学地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

审核:蔡峻

  作者:邱浩钧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