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社会空间形态,特别是作为乡村旅游研究的必然延伸,旅游小城镇与乡村关系尤为密切(王咏, 陆林 & 杨兴柱, 2014)。旅游小城镇发展能丰富和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平衡收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弘扬地方文化(Mbaiwa, 2005)。
旅游小城镇的概念
自Mullins于1991 年首次提出“旅游城镇化”概念以来,旅游城镇化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和各级政府共同研究的热点(熊建新, 王文辉, 贺赛花等, 2020)。罗明义认为旅游小城镇(small tourism town)是指把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小城镇(罗明义, 2004)。陶慧, 刘家明, 朱鹤, 李玏 & 王磊 (2015)将旅游小城镇界定为具有丰富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所占区域GDP 的比例超过5%,并有持续增加的可能,且旅游产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产业地位的小城镇,具有资源全境性、人口多元化、空间结构异化、产业排斥性四个核心特征。
旅游小城镇的分类
一是从所处区域位置的角度,可以分为:平原旅游小城镇、山区旅游小城镇、滨海旅游小城镇等;
二是旅游资源的角度,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型旅游小城镇、人文景观型小城镇、混合型旅游小城镇;
三是从对游客吸引力角度,可以分为:独立吸引的旅游小城镇和依托发展的旅游小城镇;
四是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可以分为:主要满足游客观光需求的观光型旅游小城镇和主要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的度假型旅游小城镇以及商务会展型旅游小城镇等;
五是按接近主要客源市场程度,可以分为:城市周边近郊旅游小城镇和边远地区旅游小城镇;
六是从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角度出发,分为依托旅游景区发展的旅游小城镇、旅游古镇和城市近郊休闲度假旅游小城镇。
旅游小城镇的发展阶段
(1)改革开放之前阶段(1949-1978年)
早期的旅游小城镇主要集中在少数风景优美的地区,而且数量很少,对城镇化进程影响甚微。此外,由于当时的疗养区都是由各行业、各单位自行建设,与其所在地的经济交流甚少,对小城镇经济的带动非常有限。
(2)快速兴起阶段(1979-1999年)
这一阶段是旅游小城镇在数量发展上最为快速的时期。但对于工业型小城镇,旅游小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更为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3)逐步成熟阶段(2000年以后)
尽管全国小城镇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很多小城镇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旅游。旅游小城镇同时表现出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它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进一步突显,并且成熟度进一步提高。
旅游小城镇的研究进展
国外小城镇旅游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独立的研究地位,主要集中在旅游地演化、旅游影响、利益主体、居民感知、产品开发与企业行为、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王咏, 陆林 & 杨兴柱, 2014)。与国外不同的是,小城镇体系是中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化特色道路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主流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镇旅游研究一开始就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和研究地位(李柏文, 2010),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旅游小城镇的分类和发展模式、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对策、旅游小城镇的布局、社区居民参与预计旅游小城镇的空间问题等研究(曾鹏 & 曹冬勤, 2020)。
在空间问题上,旅游小城镇的土地利用在空间上表现出离心扩散和向心集聚交替,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扩张速度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扩展、稳定发展3个阶段;在功能变化上由传统城镇的单一功能向多元旅游功能转变(席建超, 赵美风, 王凯 & 陈鹏, 2013)。就旅游小城镇相关利益主体而言,城镇化和旅游快速发展导致多个利益主体大量涌入。沉浸式是旅游小城镇利益主体最理想的适应结果,适应性为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心理适应(王群, 2019)。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小城镇发展对于改善小镇居民与游客的关系,保护小城镇生态环境,化解社区居民、政府、旅游企业各方矛盾,实现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需要重视旅游小城镇中社区居民的实质性参与,并可以通过立法建立旅游小城镇社区参与的法律保障体系(孟昭荣 & 徐淑梅, 2016)。在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对策上,旅游需求的拉动力、旅游供应的吸引力、旅游中介的促进力及旅游发展的支持力构成的旅游小城镇发展动力系统(夏正超, 2015)。在经济新常态下,旅游小城镇需要将原有的商业业态升级换代到更高质量的个性化、多样化和体验型的商业业态,以此应对旅游消费(范文艺 & Salazar, 2017)。除了要借鉴国外旅游小城镇在公共管控、文化传承、公共空间多元化利用等方面的经验(候成哲, 2018),国内旅游小城镇的发展需要特别注意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适度聚集发展和协调发展四个方面(曾博伟, 2018)。
【参考文献】
[1] 王咏, 陆林, 杨兴柱. 国外旅游小城镇研究进展与启示[J]. 地理资源学报, 2014, 29(12): 2147-2160.
[2] Mbaiwa E. J. Enclave tourism and its socio-economic impacts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5, 26(2): 157-172.
[3] 熊建新, 王文辉, 贺赛花, et al. 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性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532-1542.
[4] 罗明义. 城市旅游与旅游城镇建设[J]. 桂林高等旅游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110-115.
[5] 陶慧, 刘家明, 虞虎, et al. 旅游城镇化地区的空间重构模式——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6): 1123-1137.
[6] 李柏文. 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学刊, 2010, 25(6): 88-95.
[7] 席建超, 赵美风, 王凯, et al. 1986-2010年成长型旅游小镇用地演变格局——河北省野三坡旅游区三坡镇的案例实证[J]. 地理研究, 2013, 32(1): 11-19.
[8] 孟昭荣, 徐淑梅. 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小城镇发展之策略[J]. 学术交流, 2016, (2): 134-137.
[9] 曾博伟. 旅游小镇:逻辑与方向[J]. 旅游学刊, 2018, 33(6): 11-13.
审核:毛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