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这个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主要矛盾转化,到去年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2%,义务教育巩固率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基本实现了全面普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一方面,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而且发展不均衡。国际的环境也日趋复杂,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国际社会日益成为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严峻挑战,也使得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在拓展。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的教育正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如何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如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学科创新引领,关键的核心技术突破,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作出教育的贡献,都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
一、新时代呼唤拔尖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驱动着教育变革,信息量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缩短,学科发展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在这个世纪,一些学科和技术领域孕育着重大突破,尤其是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领域在拓宽、速度在加快,直接导致了人类知识传递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从过去的单向传递为主转变为多向互动,这正在颠覆着传统的学习过程。这也导致学校教师角色发生转型,从过去知识单向传递背景下的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多向互动传递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者和指导者。同时,也导致了学校里面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所以现在很多学者倡导要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人机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加强目标。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导致的知识传递方式的转变,以及学校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变化,直接冲击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态与教室布局,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使学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化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主要矛盾,根本途径就是要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办好每所学校。而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是需要遵循内在规律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学校精良教师队伍的形成,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都需要长期积累,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在短时间内简单地堆砌出来。
提升教育质量的周期较长,显然就和老百姓要上好学校的急迫期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了化解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也使得学校的内涵建设任务非常繁重。所以现在我们国家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改革教育评价,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等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这由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思维能力等因素所决定。因此,高等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生从校园培养走向社会实践的转折点,高校的学术自由传统、科学与人文精神积淀、学科结构和育人氛围以及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保证,可以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基础教育具有启蒙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创新性人格特征、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远大理想,必须要从小抓起,持之以恒。因此中小学校就成为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孩子们在中小学校形成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综合素质,打牢的知识基础,养成了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对于他们进入大学的深造以及工作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必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同的教育阶段要能够合理地衔接,不同层次的学校要能够贯通培养。
社会和用人单位创造的制度环境、工作条件和文化氛围是人才成长的大环境。我们的毕业生要在工作实践中脱颖而出,取得创新性的成果和创造性的业绩,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和用人单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因此,从这些角度而言,我们大家熟知的“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谜”等等,我认为高等教育界要反思,基础教育界也要反思,教育界要反思,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也要反思。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必须协调改革、协同探索,教育领域内部和教育领域外部要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来协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三、大学和中小学要协同培养
我们要树立系统培养的观念,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要探索中外学校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通过努力,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比如说现在我们的高校,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先后启动了珠峰计划、英才计划,去年开始又正式启动了强基计划,面向国家基础学科以及关键技术领域的需求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有种种实验班;中小学也有实验班、少儿班、素质班,在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而要做到大学和中小学协同培养,我认为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而且要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我们要树立富有时代内涵的科学的人才观,多元化的质量观。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深化高考和中考改革,使我们中小学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公平不是平均,我们要使每个孩子能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的学习。这是当前国内外学校教学改革的共性的趋势。
其次,学校要坚持科学定位、励精图治、厚积薄发。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能够科学地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坚持内涵式发展和多样化探索,体现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奠定基础、提供保证;要加强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和综合的育人氛围,通过长期积累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校风学风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三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明确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符合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相互贯通衔接;要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探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要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符合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探索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和学习方式;重视融合先进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要构建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科学的质量监控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关于超常儿童教育
第一,要能够研究基本概念,明确内涵及其边界。现在国内提法很多,比如说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有的还把它纳入特殊教育范畴,提到了超常儿童、特长生、尖子生等等,到底它的准确的内涵应该是什么,我想应该通过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加以厘清和明晰。
第二,要论证超常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它的学理和法理依据如何去明确和构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何体现,如何能够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如何与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结合起来,如何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
第三,要构建科学的超常教育体系。比如说对于所谓超常儿童的甄选体系如何构建,标准如何明确,方式如何优化,相应的工具如何研发,做到权威、高效,实施的机构,准入的标准和准入的程序如何进一步地规范。从培养体系来讲,这种超常教育的目标和规格,特别是培养模式,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有所谓加速式的培养,有所谓充实式的培养,到底我们如何去多样化的探索,从培养方式来讲,如何更加突出差异化和个性化等等。另外,支撑体系如何去构建,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索,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从保障体系来讲,这种教育的学习效果如何评价,培养的质量如何监控和保障,教学组织和运行管理机制如何进一步地建成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稳步地进行推索,进行探索,进行推进。
(根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暨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钟秉林在“天元教育论坛·2021”的主旨报告整理。)
审核:马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