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式传播
  发布时间:2021-12-29 10:19   来源:城市怎么办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技术走向成熟,数字文化消费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VR、AR、移动APP、网络直播等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逐渐应用到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当中,使受众得到了耳目一新的参观体验。个性化、即时性、泛在化的文化体验感,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传播等功能,也可以将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加以彰显。

数字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技术的出现增强了博物馆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于博物馆的建设是一种补充手段。相较于传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具有感官的交互性、丰富的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满足个性化需求等优势。但是实体博物馆并不会因此被取代,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离不开实体博物馆。传统的博物馆传播仅局限于在文化展示的空间当中,获得有限的信息,而在数字技术所建构的虚拟空间当中,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延展,并将信息内容与人们身体的感知相融合。虚拟现实技术拓展了文物展示的空间,多元的呈现方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更加立体,丰富了人们的体验感。

沉浸传播集合了所有新旧媒介的形态,既有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环境媒介的内容。在数字博物馆的沉浸式文化传播中,既有原来的文物展出形式,同时兼容了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新的布展形式,这些媒介内容共处于一个大的媒介空间当中。网络虚拟博物馆在构建虚拟空间,为受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在增强博物馆传播交互性的同时,实质上是对传统实体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去魅,打破时空界限,帮助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中的沉浸传播是泛在的传播,媒介嵌入了周围的环境当中,无处不在,因此,环境与媒介互为彼此。在博物馆的沉浸传播网络当中,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在“无意识”中接收着各种信息,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沉浸传播模式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们不再受到边界的束缚,在这个系统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彼此相连的。每个传播节点既吸纳着各种信息,同时也在不断向外传播,形成了无所不包的传播。数字化博物馆中,开放的传播形态,使得人们能有选择地获得历史时空中的信息,从而对于文物展品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在这样的信息网络当中,无所谓中心与边缘。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创造者,人们在信息的获取与创造中获得沉浸感体验。

数字化博物馆沉浸传播的信息呈现主要反映在信息的视觉形态方面。全景视频、全景图像、全程直播等形式,对于场景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大量的沉浸式内容,动态地呈现在用户的面前,直观、鲜活而且囊括了众多的细节。数字化博物馆中的沉浸传播是以受众为主导的传播形式,人们有选择性地观看传播的内容,用户也可以根据个人的意志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当中。传播媒介的屏幕作用也逐渐弱化,沉浸体验主要来源于“无屏”传播给用户带来的沉浸感。动态画面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使得用户更容易参与到传播的过程当中,并沉浸在没有边界的时空当中。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感是建立在个人、沉浸媒介以及环境共同作用下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空间当中。在这个空间中,每一件展品代表着一个故事,故事围绕着沉浸者展开。为了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围绕着不同的受众,博物馆可以展开不同的叙事。拥有相似叙事路径的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相互连接。

数字化博物馆中,数据终端无处不在。嵌入在场景中的传感器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精准植入人们所需的链接,点击即可跳转到另一个场景当中,实现从“遥在”传播到泛在传播的跨越。当媒介与受众实现了融合,这种“沉浸”的感觉就会深入人心,真正实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交织。在数字化博物馆中,数据收集、发送、反馈随时进行,大大提升了人们的认知效率。受众在数字化博物馆的参观体验中,同时也成为数字化博物馆的一部分,成为传播的介质。在沉浸式传播中,人既是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是传播的内容。沉浸式传播的特征决定了其“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变了以往传播过程当中以信息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受众与媒介、受众与环境融为一体。这种“沉浸式”的感觉,由内心生发,再通过媒介回归到人们的心里,进而将自身与媒介融为一体。

数字化博物馆中的沉浸传播过程是一个“定位—传播—反馈—再传播”的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沉浸式传播当中信息的运动形式也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信息为人们提供服务,提供人们所需的内容。在数字化博物馆的沉浸传播中,受众成为了传播的主体,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实现了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交互。体验是沉浸传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人们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也在体验,人们沉浸在所处的场景当中,并积极与他人进行互动,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泛在传播当中,用户成为了“沉浸人”,成为了传播的偏向和依赖。沉浸人集传播的多种维度于一体,因此对其体验的形式以及体验的感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沉浸式传播对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启示

1.优化交互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增强用户的参观浏览以及信息获取的黏性简单易掌握的浏览操作方式、操作的流畅度、界面的布局等都会影响用户的体验,进而影响受众在博物馆参观中获得的沉浸体验。界面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受众的个性化差异,通过深化互动体验,为受众带来更为持久的影响。在数字博物馆的虚拟空间中,受众的行走、触摸等体验操作,都会直接影响受众的体验。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当人们产生行走、旋转等行为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会影响人们的正常浏览

2. 完善场景构建,实现智慧融合。

数字化博物馆创造的虚拟场景可以对时空进行延伸,将信息与展品进行深度融合,增强传播内容的可视性,连接了不同的空间,人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来自另一空间的信息。高度的交互性,为人们注入了在场的体验感,人们可以随意“穿梭”于任意空间之间,实现泛在的传播。数字博物馆的沉浸媒介系统是一个万物无时无处不相连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反馈控制系统,为人们提供优化的博物馆信息服务。

3. 诉诸感官体验,传播高质内容。

数字化博物馆中,沉浸体验主要来源于“无屏”传播给用户带来的沉浸感,从多感官同时出发,使得用户产生通感,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完善博物馆的叙事方式,将文物的信息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给受众。全景视频、全景图像、全程直播等形式的应用,有助于场景的全方位展示。大量的沉浸式内容,动态地呈现在用户面前,直观、鲜活而且囊括了众多的细节。沉浸式传播中的信息通常是虚拟与现实的叠加,信息被数字化后相互交叠,并丰富了原有的叙事,信息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被唤醒,并呈现在用户面前,使文物的内涵和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

参考文献:

[1]周凯、杨婧言《数字文化消费中的沉浸式传播研究—— 以数字化博物馆为例》,《江苏社会科学》.

[2]曾一果、陈爽:《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研究——以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李沁:《沉浸传播的形态特征研究》,《现代传播》.

注:以上内容转载自相关学术研究论文,其内容不代表本单位观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供稿:陈正怡然

审核:施剑

  作者:陈正怡然 宋逸香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