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须弥:浙派传统私家园林特色(二)
  发布时间:2021-12-27 09:39   来源:城市怎么办

#3

叠山理水

中国园林审美中,山景是极重要的一部分,而作为自然山水微缩版的传统私家园林,在营造过程中,叠山置石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无园不石,无园不山”,通过巧妙的叠山置石,在私家园林有限的空间环境中,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在咫尺之间表达山林之美,从而达到李渔所说“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效果。

浙派传统私家园林中,常用的石料有湖石、黄石、石笋等。杭州地区的私家园林大多喜欢通过山水营造来模拟“飞来峰”(图10)和“西湖”(图11)。南宋不少园林有通过垒石作飘逸之势,象征“飞来峰”,凿池引水,象征“西湖”。例如:吴自牧《梦粱录》卷八中记载:“高庙雅爱湖山之胜,于宫中凿一池沼,引水注入,叠石为山,以像飞来峰之景”,而《南宋古迹考》卷下《宗阳宫》记载此峰“高余丈”,可见规模不大,但也有诗歌展现山景之趣味:“山中秀色何佳哉,一峰独立名飞来,参差翠麓俨如画,石骨苍润神所开”,“孰云人力非自然,千岩万壑藏云烟。上有峥嵘倚空之翠壁,下有潺潺漱玉之飞泉”,“圣心仁智情幽闲,壶中天地非人间。蓬莱方丈渺空阔,岂若坐对三神仙”,假山的高妙之处就是在方丈的空间中引入了蓬莱阔大境界。由此可以看到“壶中天地”和园林营造技巧的发展关系。另在南园中“阅古堂”边有一块奇石从山顶坠下,与旁边的一石相承接,清人称为“飞来石”;杨府的云洞园、卢园的“花港观鱼”、甘园的“湖曲园”、阅古堂内玛瑙池、后乐园的“西湖一曲”等等都在园林内或引注泉流,或为池塘,或为挂天飞瀑,从而使得园林更具湖山之美。

以胡雪岩故居内芝园的大假山(图12)为例,有人盛赞它是“擘飞来峰之一支,似狮子林之缩本”。在日本出版的《胡雪岩外传》中记载了当时北京城王府尹芝在设计时构思和创意的过程。最初园主人对假山的设计并不满意,尹芝来到之后也是穷尽心思,最后借住云林寺,每日上山探寻,最终绘成了假山的图样。芝园中的大假山在叠山研究上很少有人关注,在早期园林研究中鲜见。2001年胡雪岩故居经过修复重新对外开放后,芝园大假山得到了重视。大假山通面宽35.5m,正立面朝北,分别自东而西筑叠“滴翠”、“颦黛”、“皱青”和“悬碧”4个相通的人工大溶洞,洞内有高有低,四通八达。4个洞以滴翠为最高,像是龙的嘴。洞内峭石立四壁,壁面镶嵌保存了多块王阳明等名家法帖。洞内水池一半露天,水从前后山顶流落。在滴翠洞西侧有洞口和小径,小径与水池相接处用湖石砌叠三级踏道。夏天炎热时,可从此处走下冲凉、嬉水。西侧最尽端是悬碧洞,进洞不多几步,可见一井。井的上方有“云路”两字,向左拐是弯弯曲曲全用假山石叠砌的长长洞穴通道,犹如岩石做成的长廊。整座假山有5m多高,假山上有花草树木和建筑,蔚为壮观。

浙江自古水系比较发达,私家园林也多建置在“水月洞天”之上,此类情况在汉代、六朝中就有出现,到南宋时期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华津洞,宋时赵翼王园中层叠巧石为之者,曲引流泉灌之,水石奇胜”,便是对自然山石特点的利用;而云洞园记载“杨和王别业也,培土为洞,屈曲通行,图画云气,其旁有丽春台,青石为坡,不斵磩齿。春时,令丽人歌舞为戏,得上坡者受赏”,是洞与石坡的结合;也有相反的砌石为洞并与土坡结合的例子:“松磴盘屈,草莽间有石洞,堆砌工致巉岩”;还有用洞来映衬水泉、建筑的,“其洞前四望,林峦耸秀,岩石笋峙,洞虚窈,涵如渊泉,味且清甜可掬”。

此外,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为理水艺术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兴以来,名园闲馆,多在西湖”,吴自牧曰:“杭郡系南渡驻跸于此,地倚山林,抱江湖,多有溪潭涧浦,缭绕郡境,实难描其佳处。”此外,早在南宋的绘画中,就有造园者能熟练把水体由山湖之中引入园中,再和各类建筑、植物融合一体。南宋画家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就描绘了当时私家园林内的水景(图13)。南宋时期,临安的“大内”后苑以及德寿宫后苑都有十余亩的水池,叫“龙池”,或称“小西湖”,种植千叶白荷花,湖上有万岁桥,皆汉白玉砌成。

水池的做法,除一些大型自然山水园,如绍兴的东湖和沈园,或是依托西湖风景区的私家园林外,较常见的做法是“方池”,在郭庄和芝园中都有出现。“方池”造园手法,在宋以后的浙派传统私家园林中,也有出现,如绍兴的青藤书屋,“藤下天池,方十尺,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涸,若有神异,额曰:天汉分源”,取名“天池”。方池面积约5.5m2,紧靠屋正中,周边有古朴精致的石栏杆,近北横卧石梁,池中有一石柱,下抵池底,上承屋基,上书四字“砥柱中流”。另外,杭州的于谦故居也有一方形水池,长约12m,宽约5m(图14)。

#4

园林建筑

传统园林建筑本身有美丽多姿的轮廓、造型、装饰,细部处理典雅清新。传统园林建筑形式也极其丰富,堂、斋、舫、房、馆、亭、台、楼、阁、轩、廊、榭等,不仅可透可围、可开可闭,还可以穿插于山水间,在位置的布置上更能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曲折有致、疏密得宜。由于传统私家园林在营造过程中,私家园林所处的位置,所占的面积,所构筑布置的山水、假山必然不同,所以每个私家园林的建筑数目和建筑类型也会不同。所有建筑类型中,居住建筑占了主要部分,因为私家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为园主人的生活以及社交提供场所。其次游赏性建筑所占比例在建筑数目中占第二,这是因为亭廊等构筑物建造方便还具有独特的美感。此外,传统私家园林中通常都营造水体,水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造景元素,临水而建不仅能拥有良好的视野,还能丰富整个私家园林的景观。

前文已经提到,在私家园林营造中,“厅堂”之类主体建筑的重要性,而如亭、廊、阁等园林建筑也不可或缺。亭在私家园林中的实用意义并不突出,主要体现的是美学功能与意境营造功能。亭的形式多种多样,布局位置灵活,丰富了亭在私家园林中的造景功能。亭的承力结构是点状的柱,所以形式开敞且多变,主要有三角、六角、八角、扇面等,不仅可以提供内外部空间的交流,还能够使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相互融合和渗透(图15)。而亭构造中的飞檐和起翘,不仅使建筑看起来轻盈优美,在空间营造中,还能从心理上延伸空间。而亭本身又能为园主人提供相应的活动场地和空间。

榭在私家园林中的营建,一般为了协调形体与水面的关系,通常以水平线为主,通常依山而建,畔水而立,一面在岸,一面临水。因为传统私家园林的面积通常不大,所以水体的面积也相应有限,所以建筑一般一半或者几乎全部跨入水中。

廊主要起到引导路线、分隔空间和避雨的功能,此外还能丰富景观,提供部分休憩功能。贴墙而建的廊,不仅能够美化边界,还能通过转折分隔出更多的空间。架水而建的廊,既能够分隔两边的空间,使两边的空间相互渗透,增加层次感,并且通过廊的空间划分、游线组合,使得私家园林中的景观能根据游线不断变化,达到“移步异景”的效果。

此外,馆、轩等其他种类丰富的建筑物,拥有较好的灵活性,有时能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作为开敞空间中的点缀;有时能与厅堂等主体建筑构成群组;有时能够通过植物围合、地势依托形成相对幽静的庭院空间。此外还有楼、阁等也是私家园林中常用的点景建筑。

浙派传统私家园林中的建筑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常以厅堂确立主轴线,结合设计师和园主人的意图对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曲径通幽、地势错落的私家园林中,用丰富的建筑形式,形成不同的院落空间。二是不同于寺院园林和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很少位于特别偏远的山区,所以会选择围合的方式形成内向型的环境,需要通过选择花木种植和假山置石与建筑配合,以及建筑体量的适当缩放来形成更加和谐自然的人居环境。三是通过和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对私家园林周围环境的巧借,营造诗情画意的园林环境,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5

植物景观

浙派传统私家园林中的植物造景,主要以自然式布置为主,通过不同的配置方法使植物与建筑、山石、水体等其他园林要素相结合,配合动静不同、开合交替、虚实结合的园林空间,搭配性格鲜明的植物以呈现出园主人所需的不同风格和风骨。

主要的植物种植方式有三种:孤植、丛植和群植。

孤植通常位于私家园林正门入口,或是院落角隅,以形成视觉焦点。用枝干粗大、树冠茂密的乔木,半遮半掩私家园林的入口或是建筑,还可以提升私家园林的文化韵味。而在狭小且封闭的环境中孤植,可以减少空间的局促感,还可以点缀空间。若是水边孤植,可以在横向上拉伸空间,在水面上形成倒影,创造婆娑之美。此外,孤植还与不同的建筑形式搭配,也具备不同的功能。在一些大体量的建筑,如厅、堂、楼、阁等周边,孤植乔木,可以起到平衡重心之用。在亭、廊等小巧建筑周围,往往是一个小型的院落,此时孤植可以形成较好的环境氛围,亦可作为背景,可以起到一定的障景作用。而在桥边孤植垂柳、梅花更是十分常见。

丛植一般由二三棵至十几棵乔木并搭配适当灌木出现。这种形式的植物配置,主要体现了群体美,通过不同植物之间的配合来体现,但又不失单棵植物的美。不同的树形和叶色可以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效果,不同的高度和轮廓能形成不同的层次,随着季相的变化而变化,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不同的效果。在山石周边,丛植可以相互遮盖掩映,重叠交错。如小莲庄的植物配置,在山腰片植朴树、三角枫等乔木,创造山林之势,在山麓处选用较小的乔木鸡爪槭,以免遮挡视线,山顶处乔灌混植,平视枝桠交错,叠影重重,仰视则树冠交织,浓荫蔽日,俯视如盘根相错,如进山中(图16)。

群植即较大规模种植,通常采用二十至三十棵,有时甚至更多,形成植物群落。通常有两种配置方式,同一树种和不同树种。同种植物,在外观上容易统一,形成壮丽的气势,如沈园的蜡梅林,树高相近,树姿婀娜,开花时间基本一致,形成绚丽夺目的景观。而不同种的植物,通过搭配和选择形成植物景观的层次变化,色彩对比,又同时与季相结合,形成更具山野趣味的植物群落。群植的手法,还能划分空间,如在亭、廊周围,通过树林将建筑物包围,隔离外部环境,形成相对独立和私密的院落空间。在较大的空间内,可以通过群植树林作为背景或者远景。

#6

哲学思想

以思维方式而论,浙派传统园林崇尚自然,以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为最高的造园宗旨和哲学基础。传统私家园林不仅需要与周边的自然山水相互融合,内部的山水造型都是从自然界中提取的形态,人工山水描绘了自然的万千景象,无论泉石溪涧、洞壑沟渠、山光水色、气象变化都是在凝练自然元素的基础上对大自然所进行的模仿。

私家园林内部的植物群落、花鸟虫鱼,更是饱含四季变化与生生不息的自然更迭之意境。与西方不同,传统私家园林中很少选择笔直的乔木做林荫道,也很少修剪成几何形,或者堆砌规则的花台。而在植物选择上,除去个别院落以名花为主要观赏对象外,常栽培的都是易成活、好管理的本地树种。《园冶》中提到的园林植物均为很普通的植物,诸如柳树、松树、芭蕉、梅、兰、竹、菊等。借景篇中就描述了春兰、夏荷、秋菊、冬梅等花卉的四季之美。

私家园林的园林建筑,不仅是观景和园林活动开展的场所,也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元素。可在建筑中欣赏风景,也可以在风景中欣赏建筑。建筑形态多样,无论是亭廊飞檐起翘,或是水榭、舫、楼阁临水依山而建的因地制宜,花窗门洞图案的自然形态,如海棠形、月形、叶形等,都是园林建筑与自然融合的一种体现。

传统哲学以儒释道为主流派系,虽然在观念上有不同的差异,但是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崇山水之间的自然美。儒释道三家不仅在哲学体系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对园林的影响上,亦是如此。

先秦时期,儒家就认为人类秩序和规范来自天然,但是更推崇需要注重和强调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而在往后的发展中,还认为“天”是人性和道德的根源。孔孟都推行此理,只有荀子例外,但他的思想没有成为主流。《中庸》、《周易》等主要的儒家作品,都借自然规律和秩序类比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

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则崇尚自然主义,他们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与儒家不同,道家极力倡导顺乎天性、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受到道家“师法自然”哲学的影响,文人历代都推崇自然淡雅、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直到魏晋时期,玄学发挥了老庄以无为本的哲学观点,道家的思想才进一步扩大。在审美观念上,道家推崇平淡自然、真实质朴,庄子认为,最高的美是自然本色的美,而顺天无为便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受到道家的影响,文人更是以自然为美,崇尚不刻意雕琢、真实淳朴的艺术风格,道家此类美学在接连战祸之后的魏晋时期被发掘出来,成为崇尚清新自然的园林风格的潮流。《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献随性而为的事情,就曾被计成在《园冶·郊野地》中引用,而《园冶》中“宛自天开”的理想也源自崇尚自然之美的哲学思想。

唐宋以后,佛教进一步汉化,从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主张明心见性。而唐确立佛教为国教。禅宗作为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与儒家积极入世不同,与道家主张离世隐居的哲学观点更为接近,主张道法自然,表现出顺应天性的生活态度。而在审美情趣上也注重自然的本色之美,欣赏自然空灵和淡薄清远的意境,以及简洁淡雅的艺术风格。文人士大夫受此类哲学的影响,不仅在书画、诗词中有所体现,如宋代的青绿山水、唐诗宋词出现自然、清奇为上品的艺术倾向,而且在园林艺术,尤其在文人园林中有所体现。主要体现在,园林生活中透露着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并且这种园林风格与禅的内在神韵相一致。

此类思想在明清的造园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长物志》与《园冶》为例可见一斑。《长物质》不仅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还强调“格心与成物”、“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理念,其所希望构造的山水人居,实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环境,书中的设计理念都透露着这样的观点。如在选址上,文震亨就认为“山水间为上”,在布置时,他反对改造自然,强调造园要素要彰显自然之本,“宁古无时、宁朴无巧”,而在园林要素的选择上,充分考虑自然之物的本性。在《园冶》中,计成曾以“借景”篇中“山中宰相”等典故来阐述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园说”篇中,有“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等句子以体现其崇尚自然的造园思想。

作者: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陈波博士

  作者:陈波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