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色小镇”到“郊区新城”,产城人文如何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1-12-13 09:18   来源:城市怎么办

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求是》2020年第21期

2016年以来,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创新创业平台,不仅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方面,也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文明进步、生态保护等方面显现了强大活力。

然而一部分出于短视的投资建设冲动,也导致一些小镇特色不鲜明、开发建设简单化和表象化、产业创新不足特别是产品低端、投资盲目性、运动式追逐数量的问题。一份“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曾经在网络上不胫而走。成都龙潭水乡、余姚模客小镇、常德德国小镇、白鹿原文化村…… 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89%,,今后一个时期还会上升,“特色小镇”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坐以待毙,能否因地制宜遴选部分具有发展潜质的对象,转型升级成为“郊区新城”?

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性研究,如果从连续性角度而言,城市空间的整体形态扩张,可分为外推扩张和跳跃扩张,前者是一种空间连续性的扩张,又可根据具体形状差异进一步划分为同心圆状扩张、星状生长和带状生长,而跳跃扩张是非连续性扩张,又可以根据跳跃建设的规模划分为飞地模式(相对已建成空间的较小规模)和新区模式(相对已建成空间的较大规模);实际情况中的建成空间形态的外围扩张也可能是外推和跳跃扩张兼有的过程。

01

存在哪些挑战?

低端发展的恶性循环。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或非都市区小镇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先进要素支撑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分散、比较优势不够突出、招商引资比较困难,资金、人才与科技等要素的匮乏不仅使本地资源难以有效转化为专业化优势,也导致了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在低水平状态下,经济增长获取的超额利润积累薄弱,社会用于改善生产与生活设施的资金投入短缺,制约了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陷入“特色成长状态欠佳——经济增长不足——社会响应措施滞后——低端发展”的恶性循环。

路径依赖的发展困局。一部分政府培育创建的特色小镇错用概念,将一些行政建制镇命名为“特色小镇”,一部分市场主体自行命名的特色小镇,还出现了纯房地产化的倾向,外在表现为产业特色不鲜明、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差。

内在原因在于缺乏从基础设施与物质生产领域向改善人居环境的公共服务设施领域(教育、科技、文化等)的大力度转换,从而陷入“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不力——人才吸引力不强——科技创新乏力——产业转型升级受阻——路径依赖”的发展困局。

02

实践中有哪些经验?

梦想小镇所在的未来科技城前身为余杭创新基地,曾经以纺织服务、机械五金、电子电器为主,当时的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层次较低、内部协调不足缺乏主导高新技术产业。

2011年成为全国四个未来科技城之一后,吸引和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成为重要战略导向。2012年,杭州发展同样进入新常态,遭遇资源要素紧缺、经济增速放缓等难题。2013 年,阿里巴巴进驻未来科技城后,利用好阿里巴巴的产业优势加速杭州新旧动能转化成为未来科技城与城市共生发展的关键点。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召开、阿里巴巴在美上市,2017年,杭州西站枢纽及杭州云城规划研究启动,2019年,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对未来科技城的产业发展、城市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梦想小镇把握住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这一核心。

一是以空间环境改善营造城市共生发展环境,以互联网领域青年创业者高度集聚,构建城市新区、培育发展新动能,梦想小镇坚持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梦想小镇二期所在的仓前老街曾经面临城郊地区的普遍问题: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建筑布局因疏于规划而略显杂乱,街道肌理、社区功能、配套服务设施因年代久远而呈现一定程度的片段化和破碎感。

规划设计单位对原有保留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对有历史印迹的老建筑进行改造修复,在保持外表肌理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空间进行调整整合,注入新的功能元素,引进健身、休闲、酒店等产业项目,为互联网产业提供服务。建筑风格延承章太炎故居所特有的徽派建筑形式,使塘河沿岸得以整体延续历史风貌。同时对老桥、驳岸、巷弄、河埠头进行重新规划,使塘河沿岸恢复往日的繁荣,通过对历史文脉、建筑肌理、生态系统、公共功能及共享空间的织补,使原住民与互联网创业者共融共生。

二是以优质环境吸引人才形成内部发展动力,着重落实海归人才、大学生以及其他青年创业者的创业落地问题,通过吸引青年创业者营造良好创新氛围,通过引导基金、产业基金、贷款风险池,撬动社会资本转化成科技资本和产业资本,解决创新创业资金问题,专业性孵化机构不断成长为创业者提供“种子仓——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服务,创业主体、创新资源的导入有效改善了未来科技城内部主体的共生关系,进而通过海外高层次人才,着重围绕阿里巴巴发展诉求衍生创业企业、服务机构,通过强化产业配套构建有影响力的创新生态,加速全球领先产业与地方优势的融合,形成了与全球产业主体互动的共生界面。

03

融合发展应坚持怎样的思路?

总体上看,城市空间结构就是在集聚的向心力和扩散的离心力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与演变的,从“特色小镇”到“郊区新城”的转型升级,应当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思路:

1、坚持“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将“社区”定义为一种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空间边界清晰、主导产业明确、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的功能复合式新型社区,是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化突出”且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服务、治理“九大场景差别化融入”的城市现代化基本功能单元。坚持基于多规合一、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三生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念,打造政府主导、市场调配、企业主体、商业化运作、规建管营一体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进而形成“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通勤圈·就业圈·消费圈·社交圈·教育圈·医疗圈·运动圈·休闲圈·生态圈”。

2、坚持“城市有机更新”。不断丰富完善的“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系统综合、品质至上、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等八大理念,推进“近郊新城”的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

3、坚持“环境立城”。在从“特色小镇”到“郊区新城”转变中凸显“环境”的重要作用,树立“环境重于政策”、“环境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整体协同、注重细节、改革创新的原则,不惜在做环境上花血本、付代价,努力营造一流的硬件、体制、法制、政策、政务、人文、人居、生态环境。

4、增强“品牌意识”。着力推进政府管理、经济贸易、社会服务、城市设施、科教文化、生活居住、市民观念等七个方面的现代化和品牌化,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城市品牌与行业、企业、产品、个人品牌的有效链接、良性互动、有机联系,互为支撑、互动发展、整体提升,做到城市品牌与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个人品牌“五位一体”。

5、增强“文化软实力”。不仅要关注经济“硬实力”,更要关注文化“软实力”;不仅要修复自然生态,更要修复人文生态;不仅要打造“投资者的天堂”,更要打造“文化人的天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理念、体制机制、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业态,解决好文化发展“有人、有钱、有章、有房、有载体、有品牌”等问题,以先进文化增强城市凝聚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以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提升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

6、坚持“治理现代化”。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利用媒体尤其是融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引导人民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通过发扬民主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调整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城市怎么办[M].人民出版社,2013

[2]王国平.城市学总论[M].人民出版社,2013

[3]王国平.研究通报:论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破解今天政府负债的不二法门[R].2021-13.

[4]尚永忠.基于“嵌入式织补”策略的特色小镇设计——以杭州梦想小镇核心区仓前老街更新改造为例[J].城市住宅,2018,25(9):31-36.

审核:蔡峻

  作者:杨博文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