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园林助力杭州打造特色城乡风貌意象
  发布时间:2021-12-06 09:47   来源:城市怎么办

当城市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于城市的需求和期待也从功能导向上升为审美导向。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和生态设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落脚点,而唯有对一座城市的景观风貌进行统筹规划、系统保护、联动建设,才能够破除“同质化、碎片化”的弊病,打造彰显城市生态美学的格局气韵。

202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打造‘浙派园林’品牌”统筹浙江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建设。《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研究建立‘浙派园林’理论体系”的具体任务。11月,《杭州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通过研究制定“浙派园林建设”技术指南,打造杭州“湿地水城、诗画江南、风雅钱塘、创新天堂”的城乡风貌意象,推动全市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

一、浙派园林是打造杭州特色风貌体系的题中之义

打造彰显文化底蕴、突显文化自信的城乡风貌美学,就必须以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精神内核。中国古代城市从选址至营建往往因地制宜、师法自然、重视民俗,其与自然山水相融相生的总体布局是“天人合一”思想下人居环境营造的自然呈现。中国人对于“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园中建城、城中显园、城园一体”的期待皆源自于中国古典园林思想。

打造展现本地特色、树立杭州样板的城乡风貌基底,就必须因地制宜的以厚植本土的园林流派为统领,而浙派园林正是题中之义。 “浙派园林”是浙江自然与人文孕育的璀璨结晶,从隋唐至五代,浙江寺庙园林独步江南;五代吴越至南宋,以杭州西湖为代表的皇家御苑、私家宅园和风景名胜成为中国园林史的重要篇章;清代最终成形的西湖成为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营建的典范,颐和园、圆明园等皆仿西湖布局构景,嘉兴烟雨楼、杭州小有天园、海宁安澜园等亦被仿建于清代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之中,且各类私家园林更如天女散花般星星点点地洒落于杭嘉湖平原,“浙派园林”成为中国江南园林中与“苏州园林”并立的两大流派之一。

综上,“浙派园林”凭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精细的美学理论、高超的造园技法,指导杭州城乡风貌营造实至名归。

二、浙派园林打造杭州特色风貌意象的“三境论”

“三境论”由园林泰斗孙筱祥提出,即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可分为“生境”、“画境”、“意境”三个递进的境界。浙派园林基于“三境论”,进一步提出了的基于‘三生’理念的再现生境、基于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表现画境、基于需求与文化角度的体现意境的新“三境”理念,可为杭州城乡风貌营造提供借鉴。

1.基于“三生”理念的再现生境,是指园林绿化规划之初,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浙派园林依据“三生融合”将园林分为生产型园林(种植型、三产型、节约型)、生活型园林(舒适型、保健型、文化型)、生态型园林(恢复型、保护型、仿生型)三类,针对超过90%的城市园林存在双重或三重功能的现状,设计时要精准把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2.基于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表现画境,是根据中国古代诗歌、国画、书法与园林的密切关联提出的造园技术体系,依托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元素的运用,以及骨法用笔、藏露互补、虚实相生、随类赋彩等匠心技法,展现园林景观的色彩美、线条美、质感美、细节美、明暗美,达到“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美学效果。

3.基于需求与文化角度的体现意境,即通过寓情于景、以物比德,来达到触景生情、乘物以游心的境地,传递造园者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旨趣。“君子比德于山水”,浙派园林里的山水植物往往负载着与道德相联系的情愫,由此构建的意境是园中人提高审美认知、深化故土情节、孕育文化自信的精神场所。

三、浙派园林助力杭州打造特色风貌意向的启示建议

树立环境立市理念

浙派园林倡导的“三境论”以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为根基,其审美意趣和精细设计并非为了建设孤立的生态碎片,而是意在通过密布的生态基础设施赋能城市整体环境的提档升级。

杭州打造特色风貌意向要牢固树立“环境重于政策”、“环境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的理念,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兴办一流的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整体协同、注重细节、改革创新的原则。要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促进节能减排减碳,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建设“清洁、清静、亲水、绿色、无视觉污染”的生态型宜居城市,最终从整体环境的宏观层面打造杭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美画卷。

倡导浙派园林美学

在文化层面,浙派园林涵盖完整的美学体系和美学意义,作为东方自然山水式生态美学思想的杰出典范,其背后的“江南意境”已经成为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的精神象征。推广浙派园林可进一步彰显杭州特有的美学气韵,增强“重要窗口”的风貌辨识度。

在技术层面,浙派园林崇尚其因地制宜、以小见大、绿色集约、节俭务实的园林建设方法,可有效实现建设中的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例如:

(1)重视古典园林的立意和境界。浙派园林倡导古典美学设计,通过师法自然、掇山理水的设计思路塑造山水诗画的意境,通过色彩与季相的变化与和谐、形态与质感的交错与统一实现园林美学观感,通过布置梅、竹、菊、桃、松等具有道德底蕴的品种提升主题立意的深度,通过建筑点睛和牌匾点题赋予园林怀乡、安心、言志、激昂、歌颂等意境和内涵。

(2)重视本地物种的保护和运用。合理选择应用乡土、适生植物,建议乡土植物种类占群落物种数的75%以上,优先使用本地苗圃培育的种苗。树丛应由10种以上植物组成并坚持“乔灌草”相结合,配置乔木层、小乔木及灌木层、地被灌木层、地被草本层4个层次,营造丰富且突出主体的立面效果。

(3)控制合理投入产出比。浙派园林重视投入的性价比和费效比,反对草坪大尺度、几何化、欧美化的不良倾向;要求适度种植低耗水草坪,全力减少高耗水草坪;要求严格控制名贵树种、大广场、喷泉、盆景、大人工水面、雕塑、灯具造景、过度亮化等设施;坚决反对大树进城等片面追求景观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坚持三生融合导向

从杭州到全国的城乡风貌系统建设必然涉及大量生态类基础设施的投入,个别项目可能会因为追求生态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出现盲目投资、过度投入、增加地方政府负债的情况。针对“三大效益”的统筹,浙派园林倡导以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保护和利用为代表的 POD模式(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城市公园等生态设施为导向)。

POD模式是以湿地公园为“玉”,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带动湿地公园“金镶玉”组团发展方式,以“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实现了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POD模式通过城市生态设施和城市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形成土地融资和城市生态设施投资之间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统筹,可为各类生态类基础设施的合理投资、科学决策、防范债务风险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浙派园林学——(上册)浙派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下册)浙派园林营造技艺与案例》陈波,卢山,胡高鹏等著

审核:蔡峻

  作者: 邱浩钧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