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遗踪:杭州西湖飞来峰造像艺术
  发布时间:2021-12-02 10:16   来源:城市怎么办

“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那边寺庙之多,约有两千余所,可想见杭州佛法之盛了。”弘一法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谈到。杭州因天竺灵隐而称东南佛国,实为不虚。五代至宋元在西湖飞来峰、烟霞洞、慈云岭、天龙寺等出现无数石窟造像,而其中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便是飞来峰造像。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常爱常在灵隐盘桓,灵隐的飞来孤峰乔松百尺,是他最爱: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闲人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尺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清风徐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归时栖鸦正毕逋,孤烟落日不可摹。

飞来峰在灵隐寺门外,与寺仅有一溪涧之隔。是一座凌空而起,总体高约209米的石灰岩山峰。虽然不是很高,但山石怪奇,山岩峭绝,处处可见洞壑。相传灵隐寺开山祖师天竺僧慧理曾登此山,叹道“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号其峰为“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慧理在此连建五刹,常宴坐灵鹫后岩。《武林西湖高僧事略》有:“一峰飞来,自西而东。师亦戾止,爰指其踪。呼猿洞冷,宴坐岩空。花开花落,几度春风”。山上怪石嶙峋,奇幻多变,石间分布着五代至元代开凿的三百多处佛像,是我国东南最大、最著名的石窟造像群。飞来峰有三大洞穴,位于最南端的称为青林洞;其次是北边的洞穴,姑且称为罗汉洞;最北的称为龙泓洞。

中国石窟艺术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兴起,繁盛于隋唐时期,以云冈、龙门为首。然而五代以后的石窟却少有保存,飞来峰所保留的五代至宋元石窟佛像,堪称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宝库。飞来峰造像起自青林洞,终于法云弄,分布在长约六百米、宽约二百米的区域之内,共有一百五十余龛,四百七十余尊。依据时代特征判断以宋代造像居多,但多数没有明显的题刻,包括著名的卢舍那造像和弥勒佛造像。北宋的造像有232余尊。主要分布于青林、玉乳两洞,题材多为罗汉、祖师像。玉乳洞内的六祖像,形体较大,是天圣四年(1026年)的作品,风格比较古朴。元代石刻造像现存约67龛,造像大小合计约116尊,这些造像多分布在冷泉的南岸和青林、玉乳等各洞周围的悬崖峭壁上。飞来峰造像自唐代以来兴起,在宋元时期各掀起一个造像的热潮,宋代造像以承袭唐风为主,而元代造像则多融合汉梵两式。

唐风宋韵:北宋卢舍那佛会一十七身像

飞来峰东南侧最大的一个洞,叫“青林洞”。它因洞口形似虎嘴,又称“老虎洞”或“金光洞”。卢舍那佛会一十七身像位于青林洞南边洞口右壁,下端离地约十余尺,其上面作成拱券状。工匠在其低处岩壁凿出一块凹面,在里面雕刻了诸佛像的浮雕。佛龛为壶门花头式,高146cm,宽150cm,共有大小浮雕造像17尊。卢舍那佛居中,结跏趺坐于高束腰莲座上,身后有火焰纹背光,头戴宝冠,身着圆领袈裟,双手上举作说法状。坐像左右有文殊、普贤两菩萨,骑着狮象;另外还有四天王以及四菩萨像,随身供养者等,共有十五躯。加上龛外上方,左右两躯飞天,一共是十七身。佛龛左边有铭刻,从铭刻的内容可以知道,这是宋代乾兴□年一位胡姓的信徒所供养。

弟子胡承德,伏为四恩三有,命石工镌

卢舍那佛会一十七身。所期来往观瞻,

同生净土。时大宋乾兴□□四月□□记。

这些佛像秉承唐代遗风,但手法偏向纤巧,显示了北宋时期的风格韵味。佛龛的左右及下方有小佛像、罗汉像数躯。另外,入口上方还刻有下生弥勒像,有铭文在佛龛的周围,刻有熙宁辛亥、熙宁丙辰、元丰二年、嘉定十五年等年代后人的题字。另外,入口上方还刻有下生弥勒的坐像,像高约二尺,应该是与卢舍那佛会创作于同一时代。

渐入市井:南宋弥勒与十八罗汉像

罗汉造像在五代吴越国时期仅见于南山的烟霞洞和石屋洞等处,在飞来峰未见,而入宋后却成为飞来峰造像中数量最多的造像题材。冷泉的南侧这龛南宋的弥勒像,雕像粗眉大眼,喜笑颜开,袒腹踞坐,像的两侧围绕着十八罗汉,罗汉的布局依山就势,有静有动,各具姿态,神态各异。弥勒和十八罗汉保存十分完整。作者因地制宜,沿弧形的山岩开龛并创作了十九身造像。布袋弥勒位于中心,两侧为十八罗汉。布袋弥勒肥头大耳,双颐丰满,敞胸露怀,大腹翩翩,跣脚而坐,右手扶布袋,左手持念珠。造型十分夸张,尤其是面部的刻画生动传神,极富艺术感染力。额头皱纹、双眼、面部、嘴部和下颏的处理有力地刻画出一种物我两忘、清澈透明、发自内心的笑。与此同时,随意斜披的袈裟,流水般繁密衣褶的处理和自在的坐卧造型,与面部的刻画互为表里,营造出一种洞穿红尘、自得其乐、随心所欲、自由、闲适、归真的意境。两侧十八罗汉的造型也栩栩如生,或坐、或立、或卧,姿势各不相同。所持物体也不相同,或托塔、或合十、或持锡仗、或舒展经卷、或持如意。运用夸张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赋予每一位罗汉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个性。与唐代端庄神圣的佛像相比,显得更为轻松诙谐,世俗化。

洞涧成景:龙泓洞、春淙亭、追踪题名

飞来峰龙泓洞在春淙亭旁,一名通天洞。俗传其底可通浙东。有采乳石者入之,闻江涛琅琅然。其断崖高约三四十尺,雕刻的许多佛像大多数属于元代初期作品。壁间,有蒋之奇篆书,贾似道、廖莹中等题名。在洞口右边断崖下方,刻有白马负经像西来之图。进到洞中,可以看到左壁有南宋咸淳丁卯,当时的宰相贾似道的题名:

咸淳丁卯七月十八日,

贾似道,以岁事,祷上竺。

回憩于此,客东无嘉,俞

昕、张濡、黄公绍、王庭,从

子德生侍,期□不至者,廖莹中。

在龙泓洞外还有一小洞,称为射旭洞。洞内用石头堆砌成宫殿状,其中安放了六尊佛像。透过洞顶的一个极小的石缝能看到一线光天,这就是飞来峰著名的一线天。飞来诸洞中以龙泓洞最为佳构,不但在于其中有宋元名人题记,还在于其中多重的景观,一线天之外连接春淙亭,洞中一片天地声光色俱全。

简朴纤巧:玉乳洞内,小罗汉像

玉乳洞又名蝙蝠洞,是飞来峰上的第二大洞穴,这个洞穴因为内部乳白色的岩石而得名。过去曾有很多蝙蝠在这里栖息,现在还能感到一些痕迹。玉乳洞东边有一块大石落下,几乎塞住了入口。洞内大都是北宋时期雕刻的作品。入口的右壁上刻着释迦三尊及释迦坐像等,其上下左右直到洞的其他部分,刻有五十余尊罗汉像。本尊高约二尺,最大的罗汉像高有二尺余,最小的才七八寸。雕刻技法简朴,均为宋代的作品。三尊佛的下端刻有淳祐戊申八年(1248)年的铭文。另外,小罗汉像中,多数刻有咸平年间的造像铭。

结 语

飞来峰与一般的大山不同,其底部多镂空洞窟,势若别处飞来,这片奇诡的石头与周边的山形体如此迥异,正合文人赏石之癖。故明人袁宏道《飞来峰小记》中一再称奇且激愤:“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峰石逾数十丈,而苍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为其怪也;秋水暮烟,不足为其色也;颠书吴画,不足为其变幻诘曲也。石上多异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前后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镂。壁间佛像,皆杨秃所为,如美人面上瘢痕”。张岱既称赞飞来峰之妙,又叹息其上的佛像损害了飞来峰的怪谲之躯。不过这片石头上的佛像和题刻自五代就开始凿刻,并不能完全怪罪元人名下。想当年苏东坡在灵隐寺、冷泉、春淙亭闲荡或小坐,所看到的金星、龙泓、玉乳、青林诸洞,同样是石刻斑斑了。在今人眼中这些石刻却已是与这片飞来峰一道,皆为可惊可叹的景观了。

参考文献:

(日)常盘大定,(日)关野贞著;王铁钧,孙娜译,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第4卷,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06。

审核:王剑文

  作者:王晓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