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双城暨大湾区都市文化研究”博士论坛在深圳举行
  发布时间:2021-11-15 10:34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21年11月13日,第四届“双城暨大湾区都市文化研究”博士论坛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举行,此次论坛围绕“全球化与地方化视域中的都市文化研究”主题,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办,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荣誉学会协办。南方科技大学青年会士学术团体、杭州城研中心研究人员及博士后学术团体、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博士生学术团体以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哥本哈根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广东财经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交流。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主任、教授王晓葵主持开幕式。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任、讲席教授周永明致辞。他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社科中心愿同浙江大学、城研中心一起,继续做大做强论坛品牌,继续将之打造成为活跃学术思想、开拓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提升青年学者学术研究品质的重要平台,支持与助力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

杭州城研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杜红心致辞。他首先感谢南科大对本次论坛的辛苦组织,同时感谢浙大休闲院尤其是潘立勇教授为建立三方紧密合作作出的卓绝努力。高度肯定了南科大是领风气之先的创新践行地,英才荟萃的智慧集聚地,特色鲜明的研究求学地。他指出,“双城暨大湾区都市文化研究”博士论坛是南科大社科院、浙大休闲院、杭州城研中心战略合作的一个重要呈现,希望各位青年学者畅所欲言,提供更多的真知灼见,以便杭州和国内外诸多城市学习和借鉴。

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潘立勇教授致辞。他表示,我们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论坛,探讨了深圳、杭州两种类型都市发展及文化形态比较、都市文化遗产与资源保护利用、数字化时代的智慧都市、传统都市与现代都市形象等紧扣城市发展热点议题。目前往届会议成果已编入《都市文化研究》论文集,此次第四届论坛将持续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以“研究”带动“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论坛第二阶段,青年学者们在两个分会场分别就八项议题展开交流。

关于“历史都市与文化”议题,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青年会士陈晖在《商代早期地方城市的营建和管理体系》中谈到,整个早商时期,地方城市物质以及精神文化的变迁始终与中心区保持一致性,这一地方城市营建和管理系统巩固了广域王权国家的概念。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青年会士高斌在《清初城市怀古词中的文化记忆抒写》中指出城市怀古词既暗含了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记忆,也被文人作家赋予了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内涵,吴绮、陈维崧和朱彝尊等人的创作是清初城市文化记忆抒写的典型代表。杭州城研中心研究三处(战略合作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李燕在《杭州西湖公共性建设的美学解读》中提出,西湖作为开放性、公共性的城市空间,具备西方意义上的乌托邦特征,即城市人居环境的正义、公平与共享;同时作为东方语境中的“人间天堂”,满足市民物质层面的需要并获得精神层面的诗性想象。

关于“现代都市文化遗产与批判”议题,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博士生邱涵在《“圣地巡礼”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基于杭州市与大湾区都市圈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杭州市与大湾区都市圈在动漫资源、发展条件、潜在困境等方面的差异与相对优势,分析杭州《全职高手》的成功“圣地巡礼”案例,探究如何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动态活化。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博士后顾磊、博士生权赫讲述《黑猫警长的杭州故事:动漫遗产的诠释、重构与审美体验》,基于包容性的审美体验,深入探究“黑猫警长相关·2020杭州纪念展”的空间形态与叙事模式。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裴齐容在《节事活动:文化治理作为一种修辞》从个体的需求表达、集体的情绪狂欢和官方愿景的互动效应三个层面,分析澳门文化节事活动如何实现多元文化环境文化治理。

关于“现代都市问题的定量研究”议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后赵毅在《邻里社会剥夺与自行车行为:基于社会指标的大数据空间方法》中探讨了与邻里社会劣势(NSD)相关的自行车行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NSD指数,指出NSD一般与自行车频率和出行距离呈正相关,而与出行持续时间呈负相关。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梦琪在《老年人健康不均等性空间分布与机制研究》中采用Getis-Ord Gi*,发现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人口预期寿命受到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博士杜彤云在《探索城市更新背景下变化的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的关系》使用PLS-SEM研究社会资本与对当前社区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五个独立维度之间的关系等四个问题。

关于“现代都市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方法”议题,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王莉莉报告《地铁的文化地理学——一个基于深圳的质性GIS尝试》,探索质性地理信息系统(Qualitative GIS)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文化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在大时空尺度上,探索轨道交通建设与深圳城市文化景观变迁之间的关系,在小时空尺度上(日常生活尺度),探索轨道交通与深圳各类人群的主体性(subjectivity)和空间感知(spatial perception)生成之间的逻辑关系。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学会青年会士徐秋石在《噪音的城市社会学》中探讨声音与权力的关系,指出“资本创造了现代化的宁静,也创造了这个“耳鸣的时代”。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博士生吴清月在《技术•城市•休闲:技术革命下休闲及其异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指出异化的休闲或将导致人类存亡的本体论困境,而真正的休闲则能够把城市从这种困境中解救出来,这就要求时代重视人文精神和休闲教育的培养,建构科学健康的休闲观念及体系。

关于“都市治理与实践”议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基地博士后、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沈费伟分享《未来社区治理: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基地博士后、浙江警官学院讲师陈秀分享《都市法治文化及对城市治理的影响研究》。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研究三处(战略合作处)研究人员黄刚分享《数字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化转型的生成路径:以仓前街道为例》。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后于漪分享《通过NGO的城市治理—以中国城市的社区养老为例》。

关于“都市休闲文化与实践”议题,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基地博士后、温州大学讲师汪振汉作《城市休闲美学的“杭州模式”》报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LATTS实验室博士后徐祝敏分享《以快乐为中心的都市哲学?:比较香港、奥兰多和巴黎迪士尼》。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基地博士后来晓维分享《智精残疾人社区休闲可行能力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残疾人之家”为例》。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硕士生李昊阳分享《面向城市青年中“少闲少钱”群体休闲方式研究——以线下剧本推理游戏为例》。

关于“都市文化与地方塑造”议题,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研究二处(杭州学研究处)研究人员刘达开分享《都市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应用—以宋韵文化传承工程为例》。浙江大学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基地博士后郭子龙作《全球化对都市文化的影响——以1980年代都市寻根文学的崛起为例》报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专任教师程翔分享《城中村对于广州形象塑造的影响探究—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质性分析》。广东财经大学讲师潘博成分享《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海外展示:以广交会出口商品广告为中心(1956-1963)》。

关于“全球-地方语境下的都市认同”议题,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后刘启旸分享《疫情中的外卖员:霸权男性气概和身份认同建构》。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博士后杨蓉分享《争议的可见性:荷兰乌特勒支穆斯林空间的生产、表征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陈惠云分享《移民都市的世代差异:后物质主义文化时代青年人的身份认同构建》。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教师王洁分享《民生互助、文化交流与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模式的建构》。

本次论坛打破长期以来城市研究的地源文化壁垒,创新学术交流模式,吸引国内外高校的青年学者研讨交流,为深杭双城、大湾区都市文化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审核:毛燕武

  作者:戴辰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