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起飞——流量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1-09-09 11:48   来源:城市怎么办

芜湖,起飞!

……

哦,芜湖原来是一个语气词。

从去年开始,安徽就有一座城市因为谐音梗出圈,火遍全网。经常会在弹幕中看到“芜湖起飞”,不明所以的“围观群众”纷纷疑惑不解:芜湖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一定要说芜湖?

事实上是,此芜湖非彼芜湖。芜湖本来是指位于安徽省中部的芜湖市,但因为谐音“呜呼”被网友玩梗。“芜湖起飞”翻译过来就是“呜呼”起飞!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同样类型的谐音梗还有“蚌埠住了”(绷不住了)、“眼睛瞪得像铜陵”(铜铃)……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一些调侃:

从这不难看出,这些网络热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趣味的同时,其自带的“谐音”标签,所引发的传播效应是巨大的。也正是因为网络流量的助推,芜湖这座城市,借着这一谐音梗爆火。

在不久前,芜湖市聚焦城市软实力打造和传播能力建设第十九场“畅聊早餐会”,邀请了“芜湖起飞”原梗作者之一“芜湖大司马”韩金龙在内的6位深耕自媒体领域的工作者,为城市软实力建设建言献策。这一举动再次引起了网友们对芜湖的热议。

由此可见,网络流量带来的公众目光聚集,对于城市形象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借助流量的“顺风车”,来实现对城市的宣传,推动城市软实力建设,无疑是当下时代的城市发展的一种机遇。

什么是城市软实力?

相对于经济发展“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是指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社会凝聚力、文化感召力、科教支持力、参与协调力等各种力量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利诱的方式来达到目的的能力。

城市的软实力作为一个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核心则是通过合理化的方式,对受众群体进行非物质的“沟通”,最终达到所求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将城市软实力内涵按逻辑分为4个层次:资源层(软实力来源)、目标受众层(影响人群)、表现层(影响结果)和功能层(产生的社会影响)。

城市软实力的意义

当今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尔尼全球城市系列指数2020》中,全球城市指数围绕居民幸福感、经济状况、创新、治理等四个维度评估10年后城市的发展潜力,其中上海、广州、杭州、武汉、西安、长沙、青岛较上次统计,名次上升较大,这也论证了城市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在不断的提高。

就城市发展而言,软实力具有多重功能,一是可以增强城市对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可以提高城市间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是与发展不平衡的“硬实力”相适应,丰富城市内涵。但是由于城市建设前期以经济总量扩张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忽略了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性,造成现如今经济发展与软实力建设的不匹配,这一现象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流量如何推动城市软实力建设

城市软实力发展,首先应将目光放在目标人群的类型上,主要包括投资者、游客、居民、学生、创业人员、流动人口等。在明确目标受众的人群范围后,流量便成了信息交流最重要的纽带。单就城市形象而言,流量在信息交换中产生的广泛传播效应,远远超过传统传媒方式。例如之前被某主播独特口音带火的“曹县”,每当被重新提起时,人们脑海里便会浮现“中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地”这一印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它一直默默无闻。

除此之外,流量在软实力资源转化为软实力的过程中,也承担着重要的“沟通”作用。软实力资源在真正具有城市吸引力之前,是需要经过长期检验来验证其正确性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对软实力资源进行“沟通”,来确立最吸引人的城市文化内涵。而网络流量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无论是从“沟通”人群的广泛性还是“沟通”频率上来看,流量的作用都具有积极性。

但流量又是一把双刃剑,流量带来的爆火,某种意义上来说加速了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因为它意味着更多的曝光率,更多的宣传,也要接受更多的检验,这就要求城市软实力建设时更要稳扎稳打,不然便如同昙花一现,消失在流量的长河中。

那么如何更好利用流量,将其转化为软实力建设的动力,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以新媒体为突破口,或借助已有的流量基础,打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媒体集团。在城市形象的传播中,要重视城市形象的媒介事件、城市形象的信息反馈等,适时地调整城市形象宣传策略。

2.迅速将吸引的流量转化为相应的资源,以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为引擎,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3.以受众群体为导向,加强对城市品牌宣传建设,塑造城市正面形象,挖掘独特的吸引力来满足城市人群的需求。将流量效应转化为城市品牌效应。

4.将吸引城市人才作为城市软实力发展的保障。流量带来的城市认同感,为后续吸引人才打下了情感基础,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只有抓好流量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才能真正做到“芜湖起飞!”

[参考文献]

[1]庄德林,杨颖.城市软实力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0(2):96-101.

[2]吴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路径选择[J].学术界,2011(5):28-36+248-252.

[3]莫智勇.创意新媒体文化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7):148-154.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