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博物馆屋顶改造项目打造智库综合体空间利用新样板
  发布时间:2021-09-07 09:37   来源: 城市怎么办

世界城市博物馆坚持“未来社区”理念,打造“灰空间利用”新样板。

近日,位于杭州余杭未来科技城的世界城市博物馆(杭州城研中心仓前大楼)屋顶改造项目正式完成,城市学智库综合体建设迈入新的阶段,为打造具有“国际特征、中国特点、杭州特色”的城市学杭州学派和“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学智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3月,在城市学研究理事会领导带领下,经城市学研究党组会议、办公会议多次论证,正式启动世界城市博物馆屋顶改造项目。项目坚持“未来社区”“低碳建筑”“用好灰空间”“花园+”“兼容性”“最大费效比”等理念,通过用好闲置空间、完善建筑功能、提升大楼品质,将原本利用率极低的顶楼露台和设备间成功改造为1000余平方米高品质复合功能空间,集会议、接待、用餐、园林、360度观景、书吧、茶水吧、成果展示、植物过冬、空中菜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满足日益增加的专家学者、干部学员、师生访客、研究人员的日常研学和工作需求。

坚持创新设计引领

今年3月至5月,在城市学研究理事会领导和中心领导带领下,项目团队秉持城市学研究智库综合体和兼容性世界城市博物馆总体理念框架,既坚持统一风格、延续标准,又坚持有所创新、和而不同,结合功能定位、需求设置等内容,在市园林院前期协助下,不断完善项目设计方案,确保项目能够体现与城市学智库和杭州学派相匹配的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建筑美学、文化传播等特色。

坚持EPC全程监管

项目坚持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经过公开招投标、专家评审等前期工作,今年6月至8月,项目按照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方式正式实施。项目团队不断创新监管方式,采取EPC全程监管的新模式,坚持样样送审、件件上报等原则,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单位协同联动,每日一查、每周一会,全程参与主导项目设计、监理、实施、验收,确保项目高质量进行。通过60多天的连续奋战,项目团队克服高温、台风、暴雨、施工工艺等重重困难,高质量完成了改造建设工作。

坚持彰显特色品质

为提升绿量、打造低碳建筑,彰显城市学智库综合体特色亮点,项目团队在原有阳台绿化基础上,优化品种设置,共完成了300余株(盆)橡皮树、三角梅、月季、凌霄、茶梅、秋海棠、爬山虎等绿植布置和展陈,不仅提升了屋顶空间的绿量和品质,还新增赋予了植物科普、绿植过冬、空中菜园等功能,增强了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项目继续坚持统一风格,展陈存放各类图书13000余册,并正在积极谋划布置相应图片框和展柜。

项目实施过程中,杭州城研中心、城市学研究会有关负责人多次前往参观指导并提出优化意见。杭师大建设处、杭师大公管处、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华东勘测设计院、天元公学等单位多次前往参观,一致认为项目设计创新、空间合理、功能完善、施工精良、费用节约、布置用心,是高品质精品工程的样板。

近年来,在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亲自带领下,位于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内的杭州城研中心大楼依托世界城市博物馆空间载体,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未来社区、绿色低碳、用好灰空间、最大费效比、兼容性等理念,持续提升具有复合功能的智库综合体。目前已形成拥有80余座书房20余万册图书的杭州图书馆城市学分馆,10000余幅展示各类城市图片的世界城市博物馆,2000余箱(盆)包含各类月季、橡皮树、三角梅等绿植的室内外园林,1500余平方米的地下一层健身运动中心,1000余平方米的屋顶复合功能新空间,有力支撑了城市学研究事业发展。

大楼还充分依托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发挥省级、市级社科普及基地作用,先后举办各类学术活动1000余场,接待各类访客50000余人次,获得各级领导、广大师生、专家学者、干部学员、市民群众、研究人员的一致好评,不仅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杭州经验、讲好杭州故事的一张“金名片”,也成为杭州未来社区灰空间利用、绿色低碳建筑的新样板。后续,项目团队还将继续做好500平方米顶面空中菜园的改造布置工作,不断创新拓展建筑物功能利用新模式。

审核:方志明

  作者: 朱文晶 朱海波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