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什么样?怎么建?
  发布时间:2021-08-25 09:30   来源:城市怎么办

从“未来社区 ”

到“未来乡村 ”

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未来社区”,并出台《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对未来社区的内涵、目标作出阐释,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勾勒了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并启动建设试点。在此基础上,浙江省杭州、温州、衢州等地相继启动了“未来乡村”建设的探索。

杭州

“五化十场景”

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突出数字化改革重点,通过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智化、共享化、现代化价值取向,聚力打造未来“邻里、文化、健康、生态、创业、建筑、交通、数字、服务和治理”等十大场景,建成一批引领时代潮流、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标杆乡村,实现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对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使未来乡村成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式、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样品、高质量乡村建设的样板和高水平现代版富春山居的样子,努力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杭州案例。

温州

“五化十场景”

经济美、全域美、人文美、乡风美、生活美五位一体

广义上的未来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环境、美丽经济之上叠加的新形态。狭义是指以村、镇和片区(跨镇)为单位载体,在“两带一园”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发展空间布局有机更新,打造主题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健全、治理机制科学、区域边界合理、共同富裕坚实的未来乡村。

打造“未来乡村”重点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产业化、系统化和未来邻里、教育、健康、文化、低碳、生产、建筑、交通、智慧、治理等“五化十场景”,推进“美丽经济(经济美)、生态宜居(全域美)、文化风貌(人文美)、四治融合(乡风美)、幸福生活(生活美)”五位一体建设。

衢州

“四化九场景” 九味通衢

坚持以人为核心,紧扣“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依靠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通过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实现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体验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五个三”关键要义,聚焦“人本化、田园化、科技化、融合化”四维价值坐标,以突出乡村品质人居为主轴,以聚合乡村新型社群为核心,全面构建以乡村“未来文化、生态、建筑、服务、交通、产业、数字、治理、精神”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具有“自然味、烟火味、人情味、生活味、乡韵味、人文味、农业味、诗画味、科技味”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未来乡村样本,实现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诗意栖居。

基于新型城镇化

谋划未来乡村建设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我国国情看,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而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阵地和主引擎是新型城镇化。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水平治理,关键要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未来乡村的立足点是乡村,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具体路径是一脉相承的。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于城镇化的背景,乡村≠农村,乡村居民≠农民,乡村产业≠农业。建设未来乡村、推动乡村振兴,要跳出农业、跳出农村、跳出农民,着眼于推进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着眼于“四农一村”(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民工、“城中村”)问题,着眼于实现共同富裕。

聚焦农地制度改革

破题未来乡村

土地是乡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考察农村土地问题。当前的农村“三块地”改革中,宅基地制度改革涉及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一子落而满盘活。”农村宅基地改革是融通城乡要素的突破口,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棋。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破解未来乡村建设“钱从哪里来和去、地从哪里来和去、人从哪里来和去、手续怎么办”这四大难题。

01

探索新型乡村未来社区的商业模式

要解决未来乡村建设成本支付难题,核心环节在于深入研究土地。建议借鉴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建设模式,探索“新型农村未来社区”的模式,在规划制度层面创新宅基地制度,包括科学合理确定建筑限高等规划技术指标,探索地下空间利用等;鼓励和扶持建立社区农业等立体绿化综合利用机制。

02

破解人往哪里去、从哪里来

建设未来乡村,一是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村领导班子建设强;二是充分利用乡村已有的人才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村自主投入开发,把闲置农房改造成为文化礼堂、农家客栈、民俗馆、“红心租”等文体场所和经营实体;三是鼓励乡贤回村,打造乡贤“朋友圈”,以基层治理撬动乡村振兴,引导在外创业人员反哺家乡,加快推动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的紧密结合;四是鼓励青年回村,回乡盘活闲置资源创业,变身“农创客”,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客栈)、养老养生(城市居民租赁农房)、运动健康(乡村瑜伽馆、康养屋、骑行线、游步道)、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网红直播、农居SOHO)等产业。

更重要的是,未来乡村建设一方面要努力解决“人往哪里去”,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持续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从而确保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通过从事现代农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研究“人从哪里来”,要利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宅基地使用权打破身份,先行先试,在县域、市域内不仅要面向农户,更要试点探索面向城市居民,最大化发挥土地的资源价值。

03

做好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改革利用文章

宅基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是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盘活、用好宅基地,提高宅基地配置效率,尤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强调“要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

要探索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探索农民宅基地收益保障机制,规范集体宅基地收益管理和使用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既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又让农民更多分享宅基地增值收益。

探索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产业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农房的激活模式可分为三类,一是闲置农房使用权出让(租赁),周期短则1年,长至20年(法律规定的最长年限)。二是由村集体统一收储,与社会资本共同实施“整村开发”,或“局部开发”。三是单纯激活农房,带动村内耕地、水面、山林等资源整体盘活。

04

出台法律法规破解先行先试中矛盾问题

以农村宅基地改革为突破口,出台先行先试的法律法规,探索在地方立法上有所突破,进一步明确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各自权能,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完善宅基地资格权取得方式、构建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实现机制、拓展宅基地使用功能及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范围等等,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依据甚至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深入阐述十二大问题 全面推进土地问题研究——在杭州城研中心2014年国家级课题研究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0日

2. 娄火明,杭州未来乡村的实现路径探究,《杭州》2021年第2期

3.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千万农民,浙江经验走向全国~,浙江生态环境报,2020年11月23日

4. 这个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发布:数字乡村浙江领跑全国,浙江日报,2020年12月4日

5. 未来乡村是什么样的、怎么建?衢州以科技赋能乡村未来,杭州日报,2021年5月18日

审核:接栋正

  作者:崔琳琳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