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D1758次列车驶出高铁站台,绵泸高铁内自泸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泸州结束了不通高铁的历史,正式驶入高铁时代。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北接成渝城际铁路,南连规划建设的渝昆高铁,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重要交通项目,也是成渝经济区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川南城市群快速客运通道之一。自2016年破土动工以来就备受瞩目,是四川省“十四五”期间建成开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泸州高铁站是渝昆高铁、绵泸高铁、泸遵高铁共站,今后将形成泸州“三路一总站”的客运枢纽,打通泸州到成都、重庆、昆明、贵阳等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实现泸州与川渝滇黔四省市中心城市间1至2小时交通圈。为充分利用高铁对城市发展的牵引作用,加快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泸州市政府在2014年至2019年委托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编制了《泸州市两江新城分区规划》、《沱江新城概念性规划》、《泸州高铁新城概念规划》等一系列发展规划,推动泸州统筹谋划高铁线、高铁站、高铁综合交通枢纽、高铁城市组团(高铁新城)、高铁经济、高铁时代。
#1
规划建设两江新城
引领高铁新城高质量发展
2012年泸州市顺利实现了“双百”目标,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迈入大城市行列。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泸州要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破除两江分隔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因此杭州城研中心建议,按照“两江三片”的格局来打造“两江新城”,最大化发挥两江优势。统筹原来的沱江新城和长江湿地新城,搭建一个跨沱江和长江的“两江新城”。按照这一规划思路,两江新城规划的建成区面积将达到100平方公里,相当于老城区的总面积,人口总量将达到100万,相当于中心城区现有常住人口规模。按照“北进南拓西延,跨江拥江发展”的发展战略,通过10到20年的努力建设,使泸州城市规模实现“双两百”目标,使“两江新城”成为泸州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希望所在,真正实现“再造一个新泸州”。
高铁新城作为两江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口聚集、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泸州市两江新城分区规划》中“一核、两带、三轴、十片区”的空间格局规划,高铁新城位于总部基地片区和高铁片区。总部基地片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配套发展会展经济、信息(智慧)经济、房地产。高铁片区重点发展中高端商务(楼宇经济),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将高铁新城打造成泸州的总部经济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智慧经济中心、文创产业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生态养生中心,最终成为泸州的城市新门户。
#2
高铁新城助力泸州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高铁新城的规划理念
泸州高铁新城将在交通、城市空间、商业开发、城市发展方面坚持先进理念,全力打造成为以TOD导向为特征,集商务商业、科研创新、文化旅游、品质生活于一体的生态城市组团。
坚持“五网融合”理念,通过干线铁路、普通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五张网”的融合,实现功能互补与代偿,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联系、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改善运输服务水平,带动以高铁新城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转型发展。
坚持大TOD理念,以泸州高铁站、云龙机场、泸州港、“三纵四横二联一绕城”高速公路网节点等高速交通为开发导向,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和用地的一体化发展,有效促进城市格局转变、提高整体效率,通过“人跟线走”的引导,形成紧凑型的网络化城市空间形态。
坚持“高铁+物业”开发模式,对高铁站和高铁沿线物业及周边有效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合理规划及综合开发,优化沿线地区投资开发环境,使生产流、劳动流、资金流流向轨道沿线。在高铁站和高铁沿线整合交通服务、商业、商务、文娱、会展、信息服务产业,形成城市新型功能混合区、城市新型社会文化经济交流地,从而打造一条现代化的城市走廊,提升泸州城市品质。
坚持“站城产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推动交通节点价值、城市功能价值、产业效益价值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站与城之间要构成“城以站兴、站为城用”,站与产之间要构成“站大产优、站产互动”,产与城之间要实现“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效果,最终使“站城产”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二)高铁新城的规划策略
统筹布局,极化带动。坚持“多式衔接、立体开发、功能融合、节约集约”的原则,对泸州高铁新城的土地实施综合开发利用。将高铁新城发展与泸州城市功能布局、产业平台进行优化整合,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深入开展高铁新城及周边区域统筹发展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研究提出规划提升的具体思路,合理确定土地综合开发的边界和规模,加强功能调整和空间优化,最大化发挥规划对高铁新城及泸州长远发展和整体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铁路站场及相关设施用地布局协调、交通设施无缝衔接、地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铁路运输功能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高。
功能融合,立体开发。通过对高铁站和高铁沿线物业及周边有效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合理规划及综合开发,优化沿线地区投资开发环境,做好“高铁+物业”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工作,把握好“做地、做房、做房东”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力求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高铁物业价值最大化。在高铁站和高铁沿线整合交通服务、商业、商务、文娱、会展、信息服务产业,形成城市新型功能混合区、城市新型的社会文化经济交流地,带动沿线区域有机更新、产业集聚、景观提升,从而打造一条现代化的城市走廊,提升泸州城市档次和品位。
集聚要素,提升品质。高铁新城要以差异化、品质化、特色化的城市环境,吸引人口特别是优质人才的流入,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的人才兴办一流的企业,使泸州高铁新城真正成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集聚的“洼地”,成为成渝城市群投资创业的“天堂”,发挥好泸州相较于成渝的生活成本、发展成本、创业成本等优势,实现“泸州的成本、成渝的品质”。
公交导向,多式衔接。泸州客运中心位于泸州高铁站附近,泸州港位于泸州高铁新城规划片区内,要坚持大TOD理念,融入以高铁、高速公路、干线机场为框架的城市群对外交通体系,融入由城际轨道、快速公交(BRT)为骨架的城市群内快速客运网络,融入以高等级公路、城际快速路为主体的城市群内机动车交通网络,充分协调公、铁、水运的关系。
封闭开发,自求平衡。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核心环节在于深入研究土地,关键在于坚持“XOD+PPP+EPC”发展模式,对铁路沿线土地和高铁新城(高铁枢纽组团)内的土地实施综合开发利用。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形成土地融资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之间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带动土地的增值,通过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的发展,实现铁路投资与收益平衡,实现沿线交通、产业、空间一体化发展。
供稿:刘 悦
审核:接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