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脉:浙派园林的生态造园手法(二)
  发布时间:2021-08-04 09:10   来源: 城市怎么办

水是园林中最不可或缺、最富有魅力的园林要素,尤其是在江南一带,几乎是“无园不水”。通过总结和归纳,得出明清杭州园林在园林水体上有水系互通法、源头活水法、自然形态法、功能合宜法等四个生态造园手法。

一、水系互通法

园林有边界,水池有边界,但水体是没有边界的,所以对于理水的视野不应只局限在园内,应该放大到地表整体水系或者水文循环中。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西湖对于杭州而言,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观赏性的公共园林,它更关系到杭州的发展,影响着杭州人民的生活。西湖容易淤泥堆积,所以从唐至清,历代都对西湖进行疏浚。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治理西湖的先导者,其以建造水闸、堤塘之法将钱塘湖分为上、下二湖,初步确定了西湖之水的边界。北宋时苏东坡任杭州知府,召集数万人疏浚西湖,将挖出的淤泥合理利用——堆成苏堤,解决了西湖南北向交通。明代杨孟瑛兴工浚湖,拆毁田荡,使苏堤以西皆成湖面,挖出淤泥堆成杨公堤,堤上建六桥。杨孟瑛之后,西湖经过数次疏浚以后,湖泥堆筑起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二岛。清代,李卫和阮元都大规模疏浚西湖,阮元用湖中淤泥堆起了阮公墩,至此,杭州西湖的“一湖三岛,两堤纵横”格局基本形成。

至于疏浚西湖的原因,杨孟瑛在《呈复西湖状》里提到:“首谓湖水不浚,则运河不通,其不可占塞一也。仁和、海宁濒河之田,弥望万顷,湖水不浚,则岁旱无收,其不可占塞二也。城西一隅,以湖为池,恃之为险,湖水不浚,则城失险阻,其不可占塞三也。湖在城西,形胜所系,湖水不浚,则形胜破缺,其不可占塞四也。湖中所产鱼虾、菱芡之类,贫民皆得采卖为生,湖水不浚,物产不饶,贫民失业,其不可占塞五也。”尤其是水利方面,“杭州府为浚复西湖以兴水利事。本府古有西湖,周围二十余里,用藉蓄水溉田。水少而旱,则泄湖水以溉田。水多而潦,则泄田水以入河。故濒河千顷之田,岁无潦干之旱。”通过疏浚西湖,使西湖与杭州河道、钱塘江之间互通,在洪涝季节可以将过多的河水排入西湖;在干旱季节可以泄湖水进入河道用以灌溉。所以对杭州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市民用水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促进,西湖居功至伟,不仅能起到杭州在雨洪、干旱等突发问题的水文调节与管理,更能保障杭城居民的环境和生活条件。而这水系互通法,与今之雨洪管理、海绵城市建设等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源头活水法

如果说水系互通法是从宏观水文管理角度来阐述,那么“源头活水法”则是关注园林内部水源的微观方面。明清杭州园林内部水源大多是活水,泉水、溪水、湖水均能作为园林内部水体的源头。

建在西湖周围山林之中的园林,理水的过程中常会用到山泉和溪流,由于地势的局限性和出于保留自然原真性的需要,一般不会进行人工大水面的开挖。古籍《西湖梦寻》中有许多相关记载,如描写青莲山房时,书中写到:“倚莲花峰,跨曲涧,深岩峭壁,掩映林峦间。公有泉石之癖,日涉成趣。台榭之美,冠绝一时。”山房引山涧,借深岩峭壁之景,掩映在树林山峦之间,自成幽静之处;西泠印社基址内泉水充盈,通过人工开挖成泉池,形成莲池、印泉、文泉、闲泉、潜泉五个泉池,虽然全园水体面积不大,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景致幽绝且泉池独特而被赞为“湖山最佳处”。而选址于西湖边的园林,善于引西湖之水入园,营造景观。如漪园、吟香别业、郭庄、红栎山庄,这些园林挖湖引水,将湖水引入园中,只要西湖不枯竭,园内水源永远不断。这些园林的源头或是自然山泉和溪流,或是西湖之水,使园林内部水体与自然之水相互贯通,才能确保园内活水长流。

三、自然形态法

水体本身源于大自然,创造园林水景就是为了将自然水系之美,再现于人工园林中。自然界中的水有多种形态,像泉、池、溪、涧、江、河、湖、海等,研究这些自然的水态,以大自然的水体形态为蓝本,加以模仿,缩景入园,才能呈现出自然之美。

例如,湖山春社的水景可谓是一大特色,典籍中对此有诸多描述,如《西湖志》中说“花枝入户水浸阶,人称湖上流泉之胜,此最为者”,《湖山便览》中评价到“湖上泉流之胜,以此为著,乃素竹园也”。此处水景引北面栖霞山之桃溪水入园,先经石阶形成跌水,一部分汇入西侧的大水面,一部分形成蜿蜒曲折的溪流,仿照古人流觞之意,最终汇入西湖。这种理水手法将动水与静水相互对比,设计出水塘、溪流、瀑布、湖泊等形态,既彰显了水体的灵动、多样,又将曲水流觞之意纳入其中,同时将水景与园林建筑流觞亭、植物、置石等相互搭配,营造出山林野趣、兰亭曲水的深远意境,富有人文内涵,也模仿出了自然之形、自然之意。在园林中营造溪流、瀑布、湖泊,虽是人工模仿,更胜自然之景。

再如皋园,“引外沙河之流,从水门穿堑入园中,流经亭阁间,束而为涧,展而为沼,毂纹镜光,随风日波荡,复注篱外长沟,以达于东河。倚杖闲听,潺湲有声,城市所无也”。皋园通过暗渠将外沙河的水引到园中,流经亭阁时,或缩小为溪涧,潺潺有声;或展开为沼池,水平如镜,一动一静,张弛有度。然后再流进篱外长沟,汇入东河。在城市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巧妙创造得自然之水貌,难怪皋园当时在杭州有第一好园林之称。

四、功能合宜法

水的功能多种多样,它可赏、可游、可乐、可用,而且人的亲水性促使了园林总是“无水不园”,所以在造园时,不能忽视人对水体的需求。为使园林更具有活力,应充分发挥园林水体的功能。明清杭州园林水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水景的观赏,还兼具泛舟、赏月、养鱼、养作物、防火,以及生活用水等功能,从而使美观与实用相结合。

如西湖具有大面积的水面,人们可泛舟游玩,还能种植菱芡等植物以补贴生活。如清行宫八景之一的“贮月泉”,“圆影入平池,一泓恰受之。虚明两无着,荡漾总相宜。方寸灵台湛,高天宿雾披。镜花同会悟,坐玩故迟迟”,贮月泉三面皆为崖壁,泉从崖中出,汇成水池,晚上月光倒映于水中,更显静谧氛围;水体与月光、月影结合,将园林游赏从白天延续到晚上,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如半山园,“堂无数仞,山才一篑,因蓄鱼而凿池,偶结篱而护竹,既而踵事增华,山日益高,水日益深,台谢轩廊,翠飞鸟革,遂月异而岁不同矣”,因为日常生活需要养鱼所以凿地为池,这便是人对于水最为直观的利用。如紫阳别墅,东侧有广约一亩的春草池,池边有石名曰“垂钓矶”,“左手把修纶,右手摊书卷。沾丝百丈长,会心不在远”。于园中一边垂钓,一边读书,感受无比惬意的生活情趣。如文澜阁,阁前设有水池,池水与西湖相通,辅以假山和花木,营造出清静自然的庭园空间,使文澜阁与西湖山水环境相融合。文澜阁的水体不仅丰富了园内景观,而且它还起到防火的作用,防患于未然。再如翁庄,“屋后小池,味极甘冽,甲于葛岭诸泉”,取屋后甘甜清冽的池水泡茶品茗,不仅可观,还可品。

作者: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陈波博士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