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发布时间:2021-08-02 09:25   来源:城市怎么办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特征与意义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文化遗产,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基础,确保文化遗产生命力的一种实践。它具备“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三个特征。“移动化”是指信息的发送与获取不受地点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发出或者接收到所需的信息;“碎片化”则是指信息的发送与获取不受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信息的传播;“社交化”是指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双方是可互动的,这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的信息接收者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使信息传播的双方地位到达了一个平等的位置。

文化遗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反映了历史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它包括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在塑造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实力、促进国际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仅将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解为减轻损耗、延缓蜕化、定时修复、复原保护等,对充分挖掘其展现、传承民族价值和意识的文化使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提升文化遗产内涵的创意附加值、增强文化产品的历史和民族属性,才能充分借助数字全球化传播的契机,使文化遗产成为当下乃至未来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部分。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作用

(一)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提升安全作用

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通过整理、收集、记录等方式保存文化遗产的信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扩大交流作用

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播交流而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相对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更能起到扩大和辐射作用。数字技术传播速度的快捷程度使文化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快速传播,还可以将文化遗产传播的内容从表面化、模式化、边缘化向深度推广。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增强大众化作用

数字化的平台可以让人们不出家门,只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就能走近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大众的文化遗产。再者,数字信息的网络传播及现代软件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探索文化遗产,激发和培养他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力。

(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能够增进环保作用

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修复与重建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石材等自然环保材料的资源。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是对难以复原实物的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开发利用的途径。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方向

当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数字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发挥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和传播作用,必须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复合型网络人才的培育,建立起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构建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平台,这是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根本方向。

1. 要培育复合型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人才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跨越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技术的复合需求,要求大量知识和技能更为复合的人才加入进来,建立起结构更为优化、体系更加完整的工作团队。要有熟悉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具有创意思维、拥有创作经验、具备数字技术常识与意识的创作型人才;要有理解概念设计,掌握一定的文博知识,具备娴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将艺术设计思维同技术实现紧密结合的制作人才;还需要既具有前瞻性眼光、深度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具备顶层设计能力、掌握人才资源和内容资源、理解新技术新概念、深谙文化市场运作的新型管理人才。

2.要建立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

借助今天的数字化技术条件,对所有的遗存和资源进行全面的调研、收集、整理,建立若干个专题信息库、图片库、数据库、信息库、人物库等等,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分类处理,并制作成可视化的虚拟产品,对文化遗产数据的转换、再现和复原,实现文化遗产的共享和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从而进一步推动多元化运用、数字化储存、网络化传播。

3.要构建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平台

在数字化技术下,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网页等形式载体以及微博、微信、APP等技术载体等多元化的呈现形态,都使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展示和传播形态更加立体、丰富、多元,从而争取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拥趸和粉丝。

本文摘自徐春雷:《浅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作用与方向》,《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5期。

供稿:陈震宇

审核:施 剑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