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儿童个性发展的内涵解析
  发布时间:2021-07-26 09:44   来源: 城市怎么办

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身心系统动力组织。“个性”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和交流中表现出来的个体特质,是个体独特的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个性强调的是“独特性”和“个别性”,受遗传、环境、教育三个主要因素影响。每个人的遗传基因是有差别的,每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所接受的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而形成了个人的“独特性”和“特殊性”。超常儿童个性发展就是使其向着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和活动状态发展,使自己将个体特质和偏好转化为自己特有的存在方式的同时,让自己的个体特质和偏好得到有效强化,并融入到“更好”的自我发展进程中。

01

超常儿童的个性发展

是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儿童作为独立个体,有自主选择和展开行动的意愿和能力,但儿童个体的能动性发挥离不开其生活的社会结构,受文化背景、社会变迁、区域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儿童个体实践中,主体性与社会结构的互动是其个性发展的重要形态。福柯否定个体具有自足的心智结构,独立于外部力量,也否定个体是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现实产物。主体是一种形成的过程,是一系列话语和实践的产物,是“变化的过程”,永远处在复杂、矛盾和未竟的交叉变化进程中。超常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主体性充分发展前提下实现的。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使以高考为中心的考试制度催生了应试教育。高考作为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于知识识记而非独立思想,缩小了学生个性思考空间。在应试教育制度中,儿童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充分尊重和展现。从家庭到学校,重视知识考试而忽略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天性意愿,严重阻碍了儿童和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也极难培养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儿童只有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实现个性自由,积极展现自我潜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超常儿童主体性往往会被千篇一律的考试所限制,自我意愿、天性和才能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和社会各方面的压抑,不能充分发展。

超常儿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首先要尊重其自身发展规律,让其回归到生活世界,依据超常儿童的智商和才能特点、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引导其按照自我意愿和心境去活动,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的“回归生活世界”反映了教育哲学的规律和走向,促进超常儿童的个性发展需要让其回归到儿童的外部感性世界生活和内部精神世界生活,实现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统一,也即儿童正常生活与乐学知识、技艺、能力的统一。超常儿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还要尊重其自我发展的权力。尊重自我发展权力,并非放任发展,而是在教育中,超常儿童的主体地位应该受到重视。他们具有自由意志,会对教育方式、课程内容和教育经验等发表看法和表明态度。超常儿童自我发展权力是在教师和家长权力的引导下实现。教育既要体现国家需求和意志,又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发展规律。教师和家长需要在与超常儿童的互动中,进入超常儿童内部世界,获取并塑造规训知识,从行为到思维,着眼于儿童需求,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在国家意志与儿童个体思维之间建立有效联结。“在权力关系和儿童主体之间,儿童一方面受权力关系的作用而完成主体化,另一方面在主体化之后与同事也能够进行自我的创造。”

02

超常儿童的个性发展

是创造性的自由发展

超常儿童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必由之路。关于人类创造性,Border和Gardner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Border将创造性分为P(Psychological)创造性和H(Historical)创造性,P创造性是面向个体而言的,个体产生自己过去从未想过的新观点,但在历史上已经有类似或一样的观点,但只要个体并不知晓,那就是一种创造;H创造性则面向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必须是史无前例的。Gardner将创造性分为的小C创造性和大C创造性。前者是指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表现出来的一般创造力,后者是指能够改变世界的稀缺创造力。超常儿童的创造性在短期内属于P创造性和小C创造性,但通过优质教育,可以在未来成为具有H创造性和大C创造性的顶尖人才。

超常儿童的创造力一般可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发展。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推理技能和算法真理,以及技术技能和特殊才能等。这一方面通常会被纳入到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目标,其发展程度取决于教育者经验和学习者的先天能力。情感领域包括审美关怀、感知、情绪等。威廉姆斯认为,正是这个领域促进了学生欣赏自己的创造性作品,以及其他人的作品。在这方面,Davis和Rimm建议,激发创造性思维应旨在加强有利于创造的态度。因此,在激发创造力方面,情感领域应和认知领域一样重要,它可以促进超常儿童对创造性生产的倾向和兴趣,伦祖利报告中提到,学生兴趣越一致、越强烈,他们就越有创造力。但与认知领域相比,情感领域往往会被忽略和漠视。

超常儿童创造性的自由发展是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能够为自我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关于超常儿童创造性发展往往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上的直接指导作用。项目制是最常用的方法。Karnes等人认为灵活组织的教育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既能激发收敛性思维又能激发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创造性思维很重要,对超常儿童来说更具挑战性。基于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个人和小组作业也会激发儿童的创造性。那些乐于改变并且能够模仿发散性思维的教师在激发学生创造力方面更有效,他们可以通过个人作业和小组情境活动,提高超常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相互之间被接纳的机会。另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是探究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方法。Treffinger认为创造力与发现过程有关。发现学习的经验通过迫使学习者操纵环境和产生新想法来提高创造性表现,在探究发现中,超常儿童流畅性、灵活性、精细化和独创性的创造性过程被激发和展现。

目前,我国在超常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培养模式和环境建构上都差强人意,尤其是环境建构极为薄弱,学校和家长很少允许学生从事能鼓励他们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项目,奖励他们课堂上的创造力,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超常儿童创造性的自由发展。超常儿童创造性发展的环境建构在三方面对激发创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发创造性想法,鼓励创造性想法的持续发展,评价和奖励创造性想法。

03

超常儿童的个性发展

是民族性的扎根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始终离不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超常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要坚持扎根于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无产阶级的接班人,要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同时也要为他们自身的发展服务。

超常儿童的个性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的阶层地位、民族文化习俗、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等,这些因素都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心理,并形成不同国家民族的个性典型。乌申斯基说:“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独特性的肉体之中。”超常儿童的个性发展要始终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民族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文化性、科学性与人民性为主的民族特性。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坚持文化性、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培养超常儿童民族性首要表现在文化性上。没有文化性的个性是伪个性。对超常儿童教育过程中,要提倡爱国的价值观念和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巩固民族认同,形成自强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学校和家庭要帮助超常儿童形成自我主导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系统,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文化立足点和基石,形成民族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第二,要培养超常儿童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科学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科学性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是引领我国未来技术发展超常规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世界银行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提出未来工作性质的变革是信息技术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更新换代引发未来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与人才技能的重新定义。未来人才必须不断适应新技术、新信息源和新沟通渠道的冲击。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层次结构特别是在顶尖人才方面,我国与世界高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坚持超常儿童的科学性培养,将有利于未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参与全球竞争战略。第三,要培养超常儿童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宗旨,“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教育事业承担着提供接续不断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职责。只有坚持培养超常儿童的人民性,才能最终实现才为国用,才为民用,要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以民为本思想,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意识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开拓精神。

参考文献:

[1] Boden M A.Creativity[M].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ademic Press, 1996: 267-291.

[2]Gardner H. Creativity: An 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88, 1(1): 8-26.

[3]Williams F E. Models for encouraging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by integrating cognitive-affective behavior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69, 9(12): 7-13.

[4]Renzulli J. The 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 acomprehensive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and giftedness[J]. RevistaEducação Especial, 2014, 27(50): 539-562.

[5] 徐卫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中国教育的民族性特征[J],《教育史研究》, 2020:4

[6]International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R].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19

[7] 习近平:《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外文出版社, 2017

[8] 戎庭伟, 儿童主题论[M].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8

供稿:王建慧

审核:马智慧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