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山就势:浙派园林的生态造园手法(一)
  发布时间:2021-07-22 09:13   来源: 城市怎么办

我国园林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后期逐步发展,到宋时达到成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生态理念从造园的初始一直与之相伴,从选址到植物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尤其是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在上层统治者的推动下,园林建设尤为繁荣。而明清时期的杭州园林承袭宋代园林之精华,日趋繁荣,是宋代杭州园林成熟期的延续和发展。《江南园林志》中提到的“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杭州园林作为其中经典之一,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想而知。明清时期的杭州园林遵循着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素生态观,“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生态造园手法在园林基址、园林水体、园林建筑、园林植物等园林要素营造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表达了杭州人民对自然山水的尊重,从而营造出顺应自然、感悟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本文以明清杭州园林为例,通过园林基址、园林水体、园林建筑、园林植物这四个园林要素分析浙派园林中蕴含的生态造园手法。

“相地”是园林创作的第一步,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园林基址的选择;二是园址的现场踏勘、自然环境条件的评价,以及根据地形地势对景观意向作出规划决策。通过总结明清杭州园林的基址选择,得出其主要运用的造园手法有藏风得水法和因地制宜法。藏风得水法重在园林基址选择,选择风水宝地来造园;而因地制宜法则是注重园林基址地形条件来得体合宜地确定园林的结构和总体布局。

一、藏风得水法

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认为,世上的生气并非永不枯竭,所以在园林营造时要选择适宜的基地,使生气积聚不散。《葬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不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故而在选择园林的基址时,前要有弯曲的水流(朱雀),远处有起伏的案山和朝山;背后要有主山(玄武);左右有砂山(青龙白虎),环山绕水,山上均植物繁茂,环境清幽,最终“藏风聚气”,使生气凝聚而不散(,形成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园林的轴线最好坐北朝南,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是其他方向也可行的。简言之,便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这是“藏风得水”的外在表现,也是风水理念中住宅、村落、城镇选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这样的基址环境正好形成一个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背山可阻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利于水上交通以及生活用水,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采用这种“藏风得水法”来选择园林基址,既以园林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是一种选择和利用自然地形构成吉祥福地的生态造园手法。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杨孟瑛疏浚西湖前向朝廷上奏:“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于钱塘。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故堪舆之书有云:‘势来形止,是为全气,形止气蓄,化生万物。’又云:‘外气横形,内气止生。’故杭州为人物之都会,财赋之奥区。而前贤建立城郭,南跨吴山,北兜武林,左带长江(钱塘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络,钟灵毓秀于其中。若西湖占塞,则形胜破损,生殖不繁。”西湖周边群山之脉,皆源自于天目山,天目山蜿蟺东来,龙飞凤舞到钱塘,其中以天竺山最为高峻,而自天竺山后遇西湖形成两条支脉,由南到东,有五云山、大慈山、玉岑山、南屏山、龙山、凤凰山、吴山等;自北向东有灵隐山、仙姑山、履泰山、宝石山等,使西湖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的格局。西湖的群山宛如一道屏障,阻挡了来自西北的寒风,并留下大量的温暖湿润的气流。山水环抱之间,“气”融结于中,增加了环境中负氧离子的含量,形成西湖特有的“烟水茫茫”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西湖盆地特有的湿润温和小气候,苏东坡也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游览志》称:“故东南雄藩,形势浩伟,生聚繁茂,未有若钱塘者也。”因此,西湖为天然妙境,未经过人事之雕琢,使见者心旷神怡,游者流连忘返。由此可见,西湖对杭州风水的影响甚大,造就了杭州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

在西湖这样一个环境绝佳的大环境下,吸引了诸多僧人、文人、商人在西湖周边建造园林,尤其是明清时期,西湖周边园林鳞次栉比。这些园林大多环西湖而建,自然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格局,风水极佳。例如,杭州的孤山行宫和西泠印社的基址选择非常符合“藏风得水法”。孤山行宫位于孤山南麓,西泠印社位于孤山西南侧,它们都背靠孤山、面临西湖、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朝南保证了良好的日照,夏季东南风经过西湖,带来清凉;冬季依靠孤山挡住北来寒风;孤山上林木葱郁,利于水土保持,营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

再如漪园,亦是“藏风得水法”的体现。漪园位于雷峰西麓,它背靠夕照山,面朝西湖而建,虽为坐南朝北,但也符合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格局。除此之外,其他私家园林虽然在书籍中的基址位置描述并不全面,但仍可以认为是遵从“藏风得水”、“负阴抱阳”之说的。如《西湖新志》中对杨庄的描述:“为清杨味春观察宦杭时所筑,与西泠相衔接,极背山面湖之胜。”《实地步行杭州西湖游览指南》指出,坚匏别墅与小莲庄的地理位置“在宝石山东南,前后毗连,均为吴兴刘锦藻建,俗称小刘庄。倚山面湖,风景颇佳。”这些园林利用湖面减缓杭州夏季东南风带来的热气,背后的群山抵御冬季寒冷西北风,同时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可谓利用天然环境,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

二、因地制宜法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山林、湖泊和平原地貌相互耦合,造就了特有的离奇、多变的自然环境。杭州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湖——西湖,山、水、城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三面云山一面城”、“乱峰围绕水平铺”的大格局,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钱塘江水系在城南外自西向东奔腾而去;城内河港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计成在《园冶》中将园林选址分为六类,即山林地、江湖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和傍宅地。园林基址选择类型多种多样,但杭州的地形情况均能满足这六种基址类型。

在整理和归纳《西湖梦寻》、《西湖游览志》、《湖山便览》、《西湖志》、《西湖志纂》、《东城杂记》、《西湖新志》、《说杭州》等古籍后,发现明清杭州园林基址多位于山林地和江湖地(表1、表2)。分布于山水间的明清杭州园林数量多,而且自然山水园林更能体现出生态造园手法,故而以下从山林地和江湖地论述“因地制宜法”在基址选择中的运用。

(一)山林地选址法

山林地一词出自《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因文人多选择在山林地隐居,并且在此期间都会不同程度地修建自己的园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造园风格使得“山林”在某些时候成为了“园林”的代名词。

计成在《园冶》中对山林地这样描述:“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绝涧安其梁,飞岩假其栈;闲闲即景,寂寂探春。好鸟要朋,群麋偕侣。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欲藉陶舆,何缘谢屐。”山林地本来就拥有丰富多变的地貌,建造园林时尊重和利用原有的地理条件,无需过多的人工,就能将园林与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同时还能利用“杂树”、“云霞”、“繁花”、“池沼”等自然景观,形成引人入胜的园林景观效果。这样不仅“不烦人事之工”,还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明清杭州园林无论是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是书院园林,都喜好在群山之中建造园林。

如留余山居,“由六通寺循仄径而上,灌木丛薄中,奇石林立,不可名状。山阴陶骥,疏石得泉,泉从石壁下注,高数丈许,飞珠喷玉滴崖石,作琴筑声。遂于泉址结庐,辅以亭榭。由泉左攀陟至顶为楼,曰‘白云窝’,楼西为台,以供眺览,曰‘流观台’。台下洞壑窈窕,稍得平壤数弓,为堂三楹。”留余山居布置建筑时并未破坏自然环境,只是在相对平缓的地方建造三间屋堂,再结合地势辅以园路组织景观,以曲桥通向听泉亭所在的高台,此处山谷环绕,听泉赏景两不误。再顺着泉声向上攀爬,至白云窝,此处已是最高处,与天上白云近距离相接,犹如神仙住处,再往西为流观台,台上有望江亭,在此可见西湖烟波迷离的浩淼水景,无论近处的园景,远处的湖光、苏堤,以及更远的雷峰塔和南屏山,尽收眼底,正如傅玉露在《恭和预制留余山居杂咏五首元韵》中描述的“蹑履上巉岩,江海森寥廓。”山居的巧妙建造使整体与地形相结合,高低错落自成天然之趣。

(二)江湖地选址法

计成在《园冶》“江湖地”中说道:“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漏层阴而藏阁,迎先月以登台。拍起云流,觞飞霞伫。何如缑岭,堪偕子晋吹箫;欲拟瑶池,若待穆王侍宴。寻闲是福,知享既仙。”江湖地是最为讨巧的选址类型,人造的园林只需稍微建造,配合着江河湖海天然的背景既可欣赏到美景,也不会破坏江湖地本身的生态环境,就足以纵览周围的“江干湖畔”、“深柳疏芦”、“烟水”、“云山”等大自然景观。杭州西湖边的园林借西湖之水,只需稍加雕琢,便能塑造出丰富的园林景观(。

分布于西湖周边的园林,优势在于地势较平坦,园内建筑可随意按照园主人的想法分布,哪里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景致,哪里就可以建造亭台楼阁,而且还能引西湖之水入园,解决园内水景的源头,营造丰富的水体景观。郭庄是一个典型的江湖地园林,它位于西湖卧龙桥北堍,东临西湖,西靠杨公堤,北接曲院风荷,周围景致丰富。在赏心悦目亭下挖了一条沟渠,让湖水流入园内,只要西湖不枯竭,园内水景便可多姿多彩,完全不费太多人力去管理,经济又节约。临湖还有一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借景,郭庄主要景观建筑如乘风邀月轩、景苏阁、赏心悦目亭等建筑都是面湖而建,能够使园主人更逍遥地欣赏到西湖美景。陈从周的《重修汾阳别墅记》有言:“园外有湖,湖外有堤,堤外有山,山外有塔,西湖之胜汾阳别墅得之矣。”于园中小憩,远眺西湖,犹如身处西湖美景之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由此观之,郭庄的“借景”可谓精妙绝伦,有灵气又有趣味,园小乾坤大,举头四顾,景移目前,画呈眼底,其选址可谓是功不可没。

【作者简介】陈波博士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  编辑:陈俊男